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了20年来穴位注射疗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观察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效果.在"足三里、胃俞"穴处注射"新斯的明",药物将通过"经络"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器官,有效地改善CAG的症状和体征,总有效率达96.82%,是临床治疗CAG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CNA和Ag-NOR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采用足三里、胃俞、肝俞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PCNA的阳性表达例数明显减少(P〈0.01),Ag-NOR计数也明显减少(P〈0.05),说明本疗法对胃粘膜细胞增殖、增生和分化具有调控作用,从而抑制胃粘膜异型增生,治愈CAG,防止癌变。  相似文献   

4.
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笔者采用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随机抽取60例应用毫针治疗加以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给予口服中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内关、足三里、中脘穴位按摩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和胃镜下黏膜表现。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黏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O2和SOD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德成  吴旭 《中国针灸》1998,18(5):263-264
在足三里、肝俞、胃俞穴位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治疗 2 8例患者 ,观察其对血清超氧阴离子(O- 2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影响 ,发现该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患者血清 O- 2 具有降低作用 ,对 SOD的活性具有增强作用。研究中发现 CAG病人血清 O- 2 普遍升高 ,而 SOD又普遍降低。O- 2 是胃粘膜的攻击因子之一 ,本疗法是通过提高 SOD的活性而清除 O- 2 ,以达到保护胃粘膜、治疗 CAG,防止癌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5例采用穴位注射足三里、胃俞、肝俞的治疗方法;对照组31例口服胃复春片,HP阳性者同时口服丽珠胃三联,1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HP根除率87.50%,对照组HP根除率66.67%,两组根治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其中以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关系最为密切。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此时炎症已向黏膜深层发展,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上的腺体减少或消失,故称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由于腺体萎缩,萎缩性胃炎病人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钝痛以及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消化系统的难治病之一,迄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起用药物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CAG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以1982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所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采用20mmol/L去氧胆酸钠、0.05%~0.1%氨水、0.05%吲哚美辛和40%酒精等综合方法进行造模,24周制成CAG大鼠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均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差别。结果: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后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改善,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效果相当。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疗效与针刺相当,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胃粘膜血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N 甲基 N 硝基亚硝基胍 (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 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 1组( 40 μg/mLMNNG造模 )、模型 2组 ( 60 μg/mLMNNG造模 )、穴注 1组 ( 40 μg/mLMNNG造模+穴注 )与穴注 2组 ( 60 μg/mLMNNG造模 +穴注 )。穴注组均于造模第 1 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造模第 3 1周时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及胃粘膜血流的改变。结果 :随造模浓度的增加 ,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下降 ,胃粘膜损伤加重 ,二者呈负相关 ;同时胃粘膜肠化及异增程度加重 (P均 <0 0 5)。穴注组可明显增加胃粘膜血流量 ,减轻胃粘膜损伤 (P <0 0 5)。结论 :局部血流量减少是胃粘膜损伤与萎缩发生、进展至胃癌前病变的重要原因 ;穴注法可能通过改善胃粘膜血供、促进组织修复而防治CA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试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的电阻,总结其与临床证型的关系,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临床证型,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足三里穴电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证型中,足三里穴电阻均值不同,胃络瘀血型〉肝脾失调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不同证型下足三里穴电阻不同,可以有效的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希言  任珊  赵欣纪 《针刺研究》2006,31(2):107-109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穴位贴敷组共4组,采用喂养0.02%的氨水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组选用胃苏冲剂灌胃。治疗结束后,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胃动素、胃泌素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血浆胃动素含量升高(均P<0.01);穴位贴敷和对照药物均可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浆胃动素含量,但穴位贴敷优于对照药物。结论:穴位贴敷对粘膜的营养作用及调节胃肠蠕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增加细胞保护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仁青常觉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自由饮用8周170 mg·L-1MNNG水溶液制备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胃复春组),仁青常觉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分别灌胃给予相应浓度药物进行治疗,连续给药8周。另取8只正常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于末次给药后麻醉解剖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并测定胃游离黏液量、p H值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仁青常觉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中TNF-α、NO、MDA水平及胃游离黏液p H值显著降低,胃游离黏液量显著增多(P0.05,P0.01)。结论仁青常觉能有效治疗MNNG所致GAG,增加胃游离黏液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MDA、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问题及策略方法。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病因治疗研究进展,应用中医因机证治,整体和微观辨证结合研究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中医整体和微观辨论证结合方法,能阻断或逆转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使药物预防胃癌成为可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五型:脾胃湿热,治宜清热除湿,理气和胃;肝胃郁热,治宜疏肝理气,泄热和胃;肝脾不调,治宜疏肝健脾,理气止痛;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肝胃阴虚,治宜柔肝养阴,和胃止痛。指出: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评价温阳健脾化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经中医辨证论治分为温阳健脾组、清热化湿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和治疗前后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EGF含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EGF变化不大,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明显改善(P<0.01)。结论:温阳健脾、清热化湿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能提高疗效,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前瞻性观察.所有病例(50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服药6~12个月,50例患者最少随访5年以上.以胃镜、病理活检结合临床症状作为判断疗效依据.结果近、远期均获得较好疗效.其中萎缩消失者23例,占4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肠上皮化生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复制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观察胃痞消(15,7.5,3.75 g/kg)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大鼠胃黏膜小肠型和大肠型上皮化生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12周后正常组大鼠无任何异常;模型组大鼠在胃黏膜萎缩基础上可见灶性不均匀的小肠型和大肠型上皮化生;胃痞消各剂量组小肠型和大肠型肠上皮化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胃痞消可逆转胃黏膜小肠型和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具有一定抗CAG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芪佛胶囊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于大鼠幽门部安放弹簧以扩张幽门形成十二指肠胃反流,同时,灌胃高盐热糊(50~60℃)3个月,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2)大鼠自由饮用0.03%氨水,并灌胃50~60℃热糊,共3个月,前期加佛氏佐剂自身免疫,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两模型均于第4个月开始用芪佛胶囊治疗,1个月后,观察药物疗效。结果:(1)胆汁反流复合高盐热糊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窦部粘膜出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萎缩,胃体部腺体萎缩为主要病变,芪佛胶囊4g/kg、2g/kg 组对上述病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芪佛胶囊1g/kg 作用不明显。(2)芪佛胶囊4g/kg 、2g/kg、1g/kg 组对氨水复合热糊及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中、小剂量组作用更显著。结论:芪佛胶囊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