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服药时间和方法对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为以后临床更好的治疗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门诊就诊序号进行平均分成A、B、C、D四组,A、B组患者分别于每天早7:00和晚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厄贝沙坦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顿服:于每天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厄贝沙坦,D组患者采用分次服用:每天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晚7:00服用厄贝沙坦,对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时间、不同服药方法患者的服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B、C、D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得到改善,B组改善率明显高于A组,D组改善率明显高于C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于非勺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降压药、分次服药更能明显的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起到最佳的降压效果,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病人降压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辉  于瑞英  胡佳 《重庆医学》2002,31(1):11-12
目的 探讨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病人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法选取非勺型高血压病人66例,早上7时服药,3周后改为下午4时服药或加早上7时服药,另选勺型高血压病人72例作对照。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病人服药时间更改后降压疗效得到改善,降压幅度增加(P<0.05),40.3%病人的血压变为勺型(P<0.05),尿微白蛋白减少(P<0.01)。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病人可将降压药延迟至下午服用,如服两种以上的药物,可将其中一种下午服用,以利非勺型血压转变为勺型,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296-1298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晨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晚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对照组晨服非洛地平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8周监测其动态血压,比较其血压节律性的变化。结果:服药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患者的白天舒张压、夜间血压、24 h收缩压及晨间血压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并且,2组患者治疗前非杓型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9.2%和89.1%,治疗后分别为50.8%和72.7%,治疗组昼夜节律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不同降压药,分不同时间服药能明显纠正患者夜间血压,显著改善血压的节律性,抑制晨峰现象的出现,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4.
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施慧达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晨7点与晚7点给予施慧达5mg,观察24小时动态血压,对二组治疗前后24h平均血压和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晚服组对控制夜间高血压与晨服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晚上服药对控制非杓型高血压优于早晨服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干预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服药.采用传统的服药时间;观察组依据时间节律服用降压药,根据血压昼夜节律波动情况,每日服药1次者改为6:00用药,服药2次者改为6:00、22:00服药,服药3次者改为6:00、15:00、22:00给药。比较两组患者7:00、10:00、14:00、16:00、22:00收缩压值。取3个月后记录平均值行疗效判断,:结果:7:00与22:00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Ⅰ级高血压患者7:00血压,Ⅰ级高血压患者7:00和22:00血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血压昼夜波动节律调整服药时间可提高老年单纯收缩期高疵压患者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悦维 《四川医学》2012,(9):1637-163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氨氯地平和福辛普利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科治疗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清晨顿服氨氯地平和福辛普利,观察组为清晨服用氨氯地平,然后晚间服用福辛普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降压效果和杓型血压的纠正情况。结果①治疗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两组患者白天血压指标的降低值差异不明显(P>0.05),而夜间血压和清晨6点血压,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②观察组杓型血压节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清晨服用氨氯地平夜间服用福辛普利能有效控制24h血压,且临床改善杓型血压节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宾  王捷  李群  李继红 《现代医学》2004,32(3):176-17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1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勺型高血压 2 9例、非勺型高血压 2 2例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比值。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与勺型高血压组相比 ,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 (P =0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综合防治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2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对患者口服降压药物进行分类调查,同时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结果:高血压病患者服药226例(服药率94.17%),有效控制152例(控制率67.26%),影响血压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依从性较差、服用短效降压药、行为方式不良、顽固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等。结论:目前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要认真对待影响血压控制的主要因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规律服药率,有效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1.
王清滔 《华夏医学》2005,18(6):963-96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乐卡地平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128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清晨或夜间口服乐卡地平10~20mg,1次/d.治疗前和疗程第6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夜间服药组约有80%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并抑制或延缓清晨血压的迅速上升.清晨服药组60%血压昼夜节律改善.结论:根据患者血压节律特征及降压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安排给药时间在有效平稳降压的同时恢复正常血压节律,从而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降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50例高血压患者和25例血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ET、NO测定.结果高血压组ET增加,NO下降.将选出的50例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组,在非勺型组,ET明显增高(54.2±18.9)vS(37.7±10.1)ng/L,NO明显降低(32.9±12.8)VS(48.7±11.2)mg/L;且夜间血压下降与ET负相关(r=0.51,P<0.05),NO正相关(r=0.53,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可能参与昼夜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雷挺 《中外医疗》2014,(31):139-140
目的对不同时间下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各种高血压的疗效差异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选取近两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168例。其中选用晨起服药的作为对照组84例;晚间服药的作为观察组84例。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压控制状况,并对相关血压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进行晚间服药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得到很好控制,降压程度与效果显著好于晨起服药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晚间接受替米沙坦治疗,降压效果更佳明显,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给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非勺型高血压疾病治疗中不同时间服用厄贝沙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厄贝沙坦服用时间为早6点,观察组厄贝沙坦服用时间为晚6点,每组33例。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前两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BP、DBP及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非勺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晚6点服用厄贝沙坦可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及通过择时服药达到高血压有效管理。方法:取高血压病人Ⅰ期50例,Ⅱ期44例和血压正常人26例进行动态血压检测分析,评价潜在服药时间对降压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结论:血压变异增大与靶器官损害有关。控制凌晨血压水平及其昼夜变化是非杓型高血压药物治疗目标。常用降压药物择时服用是实现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肾内科符合CKD诊断标准的非透析住院患者670例,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CKD 1~2期组194例、CKD 3~4期组195例、CKD 5期组281例;采用CB型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比较3组动态血压参数指标.结果:670例CKD非勺型节律阳性率达83.0%,CKD 1~2期组、CKD 3~4期组及CKD 5期分别为77.3%、79.5%及89.3%;动态血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的非勺型节律阳性率达68.0%,高血压、24h收缩压负荷值(24 hSBPL)和24h舒张压负荷值(24 hDBPL) >40%,血压晨峰的阳性率随CKD的进展而上升(P<0.01).结论:CKD患者血压以非勺型血压模式为主;降低CKD患者血压的同时需调整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负荷和控制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变化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1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 ,血压节律正常 (勺型组 ) 6 6例 ,血压节律异常 (非勺型组 ) 5 2例 ,对两组的血压均值和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非勺型组的d -DBP、n -SBP、n -DBP、SBP -L、DBP -L与勺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而 2 4h-SBP、 2 4h-DBP、d -SB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非勺型组的左室重量指数 (LVMI)、左室肥厚 (LVH)发生率、心律失常及心肌劳损检出率、脑血管损害发生率、尿微蛋白阳性率、血尿酸值及血肌酐值与勺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较勺型有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因此 ,临床应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及注意血压节律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干预护理,后者主要包括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对家属的干预。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高血压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为80.0%,血压达标率为63.3%,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为55.0%,血压达标率为36.7%,且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对高龄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用药依从性,更好的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体重指数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和体重指数(BMI),评估护理干预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结果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BM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体重指数,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