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薄层扫描和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常规X线平片检查阴性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 40例患者MSCT扫描及处理后,共发现81处骨折,其中单发肋骨骨折14例(35.00%),多发26例(65.00%).结论 MSCT薄层扫描和图像后重建技术可以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并准确定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97例有明确外伤史,临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病例的影像资料,行64排螺旋CT平扫,采用原始薄层轴位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图像作出对骨折的诊断。结果:97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及重建后,X线未能显示的骨折MSCT及重建图像全部显示,其中肋软骨骨折6例,前肋近肋软骨部骨折18例,肋弓部及后肋区肋骨不全性骨折及线形骨折7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薄层图像联合后处理重建图像是胸部外伤性肋骨隐匿性骨折中的较好的诊断方法,可以提供肋骨骨折的数目、形态、累及范围等详细信息,基本能满足临床早期治疗和及时的司法鉴定需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轴位扫描及重建(MPR、3D)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34例隐匿性骨折患者,将螺旋CT薄层(2-5mm)扫描的容积数据转输至工作站进行MPR和3D处理,并对轴位、MPR和3D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轴位在二维平面内清晰显示隐匿性骨折的基本情况,但MPR和3D能更好显示隐匿性骨折。MPR可以从任意平面和曲面观察隐匿性骨折及周围结构,3D能通过旋转和切割技术充分曝露病变,直观、逼真的显示隐匿性骨折立体关系。结论 螺旋CT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MPR、3D及轴位图像的联合应用,为临床医师提供立体、直观、多方位的影像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MPR、VR、SSD)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普通X线平片结果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诊外伤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VR、SSD图像处理,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隐匿性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 60例患者通过后处理技术显示,最终均确诊为隐匿性骨折,其中环枢关节15例,膝关节8例,肩关节7例,足跗骨6例,肋骨5例,腕关节3例,踝关节4例,肘关节3例,骶尾骨2例,颞颌关节2例,颈椎棘突、胸肋关节,下颌骨,甲状软骨、舌骨各1例,CT横断轴位、MPR、VR、SSD诊断骨折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100%(60/60,75%(45/60),68.3%(41/60)。结论 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后处理技术,尤其MPR技术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宋杰  刘栋  蔡崧 《黑龙江医学》2019,43(4):385-38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足踝部外伤后数字X线摄影检查未见明确骨折而临床疑诊跗骨骨折的病人,经64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薄层重建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图像后处理,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跗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结果经CT检查后发现77例骨折,共累及81处骨折,3例病人出现多发骨折;其中跟骨骨折9处,距骨骨折16处,骰骨骨折14处,足舟骨骨折13处,楔状骨骨折29处。结论 64层螺旋CT薄层图像及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对跗骨隐匿性骨折做出准确的诊断,可明显的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徐军  陈文新  王超 《包头医学》2016,40(3):129-13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45处)肋骨三维CT诊断为可疑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CT的原始数据,通过改变图像数学算法、重建层厚、层间距及重建兴趣区大小等参数对可疑骨折区进行放大重建,总结分析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利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对肋骨可疑骨折区进行放大重建后能明显改善图像分辨率,优化局部图像质量。其中20例(29处)明确诊断肋骨骨折,7例(11处)未见骨折,3例(5处)为可疑骨折。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 raw~date重建技术对肋骨可疑骨折区放大重建可以对CT图像进行优化,提高图像分辨率,为肋骨骨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收治的6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X线和CT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16层螺旋CT检出肋骨骨折241处,X线平片检出180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通过多层面重建术和表面遮盖法等重建技术,可以多角度显示肋骨骨折,提高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王帆  储成凤  徐柏林 《现代医学》2012,40(3):318-32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有外伤病史、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骨折者的16层螺旋CT的横断面、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重建图像.结果:50例DR未显示明确骨折线,后经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骨折46例,其中鼻骨4例,腰椎2例,胸椎1例,骶骨3例,跟骨3例,足3例,胫骨平台3例,踝关节1例,髌骨1例,肋骨3例,肱骨1例,肩胛骨3例,肘关节4例,尺骨4例,腕骨5例,骨盆2例,胸骨1例,股骨2例,骨折检出率为92%,另4例DR诊断为可疑骨折而16层螺旋CT诊断为阴性,占8%.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临床怀疑骨折而DR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降低DR检出骨折的假阳性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对23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摄眼眶X线片和眼眶CT横断扫描,其中9例加扫眼眶冠状位。23例中,眶内壁骨折12例,底壁骨折9例,顶壁骨折2例。8例无直接骨折征象(约占34.8%)。由于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放对有外伤史,临床怀疑有骨折,应常规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CT检查及其后处理功能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64排CT对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36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运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判断64排CT诊断肋骨骨折的优势.检查前32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结果 36例中,X线检查发现48处,64排CT扫描共发现肋骨骨折75处.各种后处理图像中,容积再现技术(VR)在显示骨折的空间解剖结构上有优势,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曲面重建技术(CPR)在显示细微肋骨骨折上效果较好.结论 64排CT检查及其后处理技术可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肋骨骨折病例,采用MPR、Inspace、VRT技术进行肋骨三维重建成像。结果:38例共发现131根肋骨骨折,12例28根有不全骨折,3例肋软骨骨折。结论:多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是诊断肋骨骨折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吴伟成  邱建国 《右江医学》2011,39(5):590-591,68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组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胸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经重组后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 Thin)、曲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法(SSD)和容积再现(VR)重组成像,并对重组成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0例胸外伤患者中共发现55例147处肋骨骨折,VR、MIP、CPR可显示骨折的位置、数量、骨折处移位情况。在重组图像中,VR在显示骨折移位上有优势,MIP、CPR在显示细微骨折上效果最好。SSD在显示肋骨骨折上不具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肋骨重组成像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VR图像能直观显示骨折移位及所致骨架畸形程度,但对细微骨折的显示不如MIP Thin、CPR清晰。MIP Thin、CPR能清晰显示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及程度,但在显示骨折的空间结构上不具优势。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应在横断位图像的基础上联合多种重组成像技术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腕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检查和螺旋CT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在60例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螺旋CT检查的检出率为100%高于DR检查的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60例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共检出84处骨折:分别为桡骨远端骨折28处、舟状骨骨折21处、尺骨茎突骨折13处、三角骨骨折10处、头状骨骨折7处、月骨骨折5处。结论16排螺旋CT检查在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对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R检查,能明确骨折的存在及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肝脏肿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已做双能CT检查经病理证实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0例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细胞癌3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5例,转移性肝癌4例),双能量门静脉期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图像:80、140、120kV加权图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 MMWP VE36A),用Dual Energy中软件,选中Liver VNC生成虚拟平扫(VNC)图像,分析普通平扫(TNE)与VNC肿瘤显示情况,并进行能谱分析、碘含量测定.结果 VNC均能显示TNE中肿瘤,常规平扫TNE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HU)分别为:(57.72±5.61),(48.52±3.43),(44.65±7.52),(56.41±3.48);虚拟平扫VNC上述CT值(HU)分别为,(58.24±5.24),(49.46±5.38),(45.61±3.71),(57±6.15),上述相同脏器CT值进行t检验后(分别为t=1.354,t=1.563,t=1.647,t=1.8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实质期碘浓度、碘图比值分别为:(1.41±0.35)g/L、(0.51±0.15)g/L;(2.97±1.21)g/L、(0.95±0.28)g/L;(3.02±0.33)g/L、(0.83±0.27)g/L,原发性肝癌在实质期碘基图像上的二者数值分别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531、t=2.572,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淑清  高宗辉 《吉林医学》2001,22(6):334-335
目的 :评价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0例卵巢肿瘤 ,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卵巢肿瘤中 ,单纯性卵巢囊肿 2例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 4例 ,卵巢甲状腺肿 1例 ,卵巢囊腺瘤 3例 ,卵巢无性细胞瘤1例 ,卵巢颗粒细胞瘤 1例 ,卵巢癌 8例。结论 :CT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但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须结合病史和年龄。  相似文献   

16.
隐匿性骨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T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对19例X线平片显示阴性或骨折线显示不清的患者行CT轴位或冠状位扫描,结果发现1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骨折。提示CT能发现常规X线平片不能发现的骨折,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首次结合骨痂形成期联合诊断(简称隔期联合诊断法)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外伤后2 d内行首次肋骨CT检查,并于2~5周内复查肋骨CT的349例患者资料.相同的CT扫描技术及条件,不同的外伤后扫描时间,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次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拟诊并经手术证实的32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DE)和DSCTA 。根据双源CT图像确定是否存在主动脉病变以及伴随的心血管畸形,并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32例患者的主动脉缩窄术前DSCTA均获得正确诊断。28例为局限性缩窄,4例形成弥漫性长管状缩窄。DSCTA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敏感性为100%(32/32),而CDE为84.38%(27/32)。5例为单纯型主动脉缩窄,27例为伴有其它心血管畸形的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在复杂型主动脉缩窄中,其中DSCTA诊断19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漏诊。DSCTA诊断的准确性为95%(19/20),而CDE为100%(20/20)。其余畸形DSCTA和CDE均诊断正确。 结论:双源CT血管造影能准确地对主动脉缩窄进行诊断,并能同时显示合并胸部的大血管及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9.
彭国球  陈宁  胡毅  孟祥才  张铁 《当代医学》2011,17(19):66-66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X线平片检查正常的骶骨骨折患者进行64层CT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MPR重建及容积再现(VR)三维技术等方法后处理。对各种方法检出骶骨骨折的检出率进行x2检验。结果横断面扫描诊断骶骨骨折16例,矢状位MPR28例,冠状位MPR19例,VR17例,矢状位MPR对骶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与其他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CT各向同性扫描MPR成像,尤其是矢状位PMR成像可提高骶骨骨折的检出率,可作为对骶骨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在共同房室通道(CA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例CAC患儿,采用DS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同期所有患儿均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DSCT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9处;超声心动图亦均作出CAC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16处.结论 DSCT可以对CAC患儿作出准确诊断,较之超声心动图能发现更多合并畸形,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