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阴阳学说阐述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心肌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严重者可突然发生死亡。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方面加以概括说明。一般来说,上部属阴,下部属阳,表面属阴,体内属阳,在体表则背为阳,腹为阴;在体内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居于上部的心、肺属阳,居于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某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素问·金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相似文献   

2.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相似文献   

3.
释阴阳升降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告诉我们 ,阳主升 ,阴主降 ,这是阴阳的本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天人相应 ,人体内清阳之气轻升在上 ,浊阴之气重降在下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然而 ,在客观世界和人体内还存在着与此相反的现象 ,如自然界云雨的形成 ;人体经络循行 ,若举起手则阴经均起于下而向上走行 ,阳经均起于上而向下走行 ;心肾的水火升降相济相交 ;脾为脏属阴主升 ,胃为腑属阳主降 ,这些客观存在的阴升阳降…  相似文献   

4.
心系疾病种类繁多而复杂,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紧密,正如《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气机升降是五脏六腑的枢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之气机升降离不开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升胃降,下焦肝泻,以及心肾之气的交融,才能使五脏共同作用,气机运行正常。笔者以气机升降在心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导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老年久病常表现出一些热象,用清凉或滋养药物久治无效,多与肾阳虚弱有关。赵养葵《医贯》说:“五脏之真,推肾为根。”肾为水火之宅,为五脏六腑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滋,五脏之阳非此不发”。凡老年肾虚,均由于肾之阴阳的相互影响,常产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变化。肾阳虚弱,不能温熙阴液化气升腾,阴虚不能配阳则生热象。现将临床中,对肾阳虚衰反见热象的舌烂、眩晕、  相似文献   

6.
五脏与六腑之间是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的,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的配合。因为五脏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六腑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故腑属阳。而阴主里,阳主表,故脏为里,腑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至于哪一脏与哪一腑能构成表里关系,要取决于它们在经脉上是否具有相互络属的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统属于心而联络小肠,也就是说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反之,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于心,因而小肠与心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其他脏腑依此类推。但…  相似文献   

7.
《易经》主论阴阳分正邪,注意阴阳对立,统一。根据阴阳正邪的道理,称帝王收藏的至真至要言论,落款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所谓得道的《金匮真言》论篇,却是一篇五脏不清,六腑不明,错把三焦归六腑,导致只有“肝为阴中之阳”,没有“肝为阳中之阴”;只有肺为“阳中之阴”没有肺为“阴中之阳”和只有“腹为阳,阴中这至阴,脾也,”,没有“背为阳,阳中之至阳,胃也”的误出生缺篇。  相似文献   

8.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夭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文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诸家解释各异。有曰:“有阳趋向于旺盛,则阳气生发,阴...  相似文献   

11.
天地未分,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阳,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浮升之清气而上为天属阳,沉降之浊气而下为地属阴。天地之间,阴降阳升,环流不息,形成自然而化生万物,而万物的生长、变化、消亡均取决于阴阳之升降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相似文献   

12.
摩腹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说:“背为阳,腹为阴.”胸腹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而腹部又为阴中之阴,有胃、肝、胆、肾、膀胱、大肠、小肠等分布,还有太阴、厥阴、少阴、任脉等经脉循行.故腹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相似文献   

13.
诊病疗疾必察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如:“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以理推之来概括事物的属性。对人体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反应着人体内脏与体表之间存在的相对立与制约的关系。脏为阴,腑为阳,反应了脏腑之间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对、相用、相制的对立与统一。所谓“形为阴,气为阳”,形是指人体物质结构,而气是生理功能的动力,反应了人体物质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  相似文献   

14.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15.
上期思考题答案 〔填空题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木曰曲直、火日炎上、士爱稼稿、金日从革、水曰润下。 〔选择题〕 1,子脏先病,传及母脏。2.侮所不胜。3.阳中之阴脏。(提示:五脏对六腑而言属阴,但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心肺居高位,属阳,如心肺再分阴阳,则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脾、肝、肾位于下属阴,如再分阴阳,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l’4为阴中之阴。)4.阴阳的相互转化。5.五行的相克关系。6.泻南补北。了.在补阳的同时兼以补阴。8.补阳之法,消退阴盛。 〔问答题解〕 一、…  相似文献   

16.
肝胆相关  肝 ,居于下焦 ,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脏。肝有经脉“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肝胆经脉布于两胁 ,故两胁为肝之分野。故古人对肝和眼的关系论述颇多。如“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等。盖人以气血为本 ,肝有疏泄无形之气和贮藏有形之血、调节血流之作用。气属阳 ,血属阴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故有“肝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之说。由此可知 ,肝经失和 ,可以引起多种目病。1 肝气与目相关  肝有疏泄气机之功能 ,肝气舒畅条达 ,则五脏之气机调畅、升降有…  相似文献   

17.
略论五脏皆分阴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所见,各种中医书籍在论述五脏生理病理时,对心肾阴阳、肺阴、肝阴、脾阳及其病证均阐述得具体全面,实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心肾可分阴阳,此乃无所非议。而肺肝脾三脏是否亦有阴阳之分?进言之,临床上有无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前人对此虽曾论及,然多简要不详,且  相似文献   

18.
"汗为心之液"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液的生理、病理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调控系统作用的体现,与肺、心、脾脏之气和肺、心、肝、肾脏之阴密切相关,“汗为心液”囿于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9.
阴阳与五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阴阳与五行的产生来剖析阴阳与五行的关氛提出五行当有阳五行和阴五行之分,即寒暑燥湿风五气是天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形是地之五行。只有阳五行(气).和阴五行(形)的相感相合才能有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而阳五行(气)与阴五行(形)的根本是太阳火与太阴水。根据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整体现念应以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为其法度,不应以阴五行(形)为其中心。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内的阴阳五行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20.
漏水,是气血亏损,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肾阳暴脱,寒湿内阻,水湿泛滥而致。肾为真阳宅,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之阳,升发至五脏,激发五脏功能,升发至头,使头脑聪慧,上升至肺,肺能呼吸,上升至脾,脾能运化,上升至胃,胃能腐熟,上升至肝,肝能升发,上升至心,心肾相交。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退休干部,于2002年7月在我院作过前列腺摘除术,术后痊愈出院,出院后情况很好,未有不适之感。在2002年12月中旬,突然发生双侧臀部毛孔漏水不止,每隔40分钟左右换1次卫生纸,实为痛苦,度日如年。经化验血、尿均未见异常。其漏出液无色、透明、无异味,经化验提示: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