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姜崇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80-2180
临床上,为减轻婴幼儿治疗痛苦的需要,往往行头部静脉穿刺Y型留置针。但在输液过程中,婴幼儿因哭闹、好动,头部易出汗,导致医用输液胶布粘贴不牢固,使Y型留置针容易脱落,甚至需要重新静脉穿刺。2008年始,我科在实践中尝试使用网帽来固定婴幼儿头部Y型留置针进行输液,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Y型静脉留置针在妊高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Y型静脉留置针在妊高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为妊高症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与抢救。结果留置时间为5~7d,无1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合理保护静脉,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妊高症患者治疗及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型留置针与Y型留置针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直型留置针组和Y型留置针组,各90例,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堵管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舒适度。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舒适度、留置时间和堵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直型留置针较Y型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堵管率低、留置时间长、患者舒适度好,能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手术室自2005年起使用Y型BD留置针后,在护理人员中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操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得出这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Y型BD静脉留置针在分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Y型BD静脉留置针为分娩期的孕妇进行输液治疗。结果:整个输液过程2~12小时无一例发生静脉阻塞或肿胀。结论:Y型BD静脉留置针能合理保护静脉,减少孕妇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顺利完成孕妇在分娩期的输液工作及产后出血的抢救。  相似文献   

6.
“5·12”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我院野战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短短半个月时间共前接、治疗、后送患者200余例,在前接、后送和抢救危重患者时,绝大多数患者输液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其操作简便,且可以多组无配伍禁忌药物同时输入,渗漏液现象少,有效地保证了液路通畅和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小儿临床静脉输液留置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选择我院儿内科16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将其随机分为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与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每组各80例,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静脉炎、阻塞、液体外渗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脱出、阻塞、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临床护理实践,对留置针穿刺治疗的操作技术、要点和相关护理事项等着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液体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大外科出血性休克危急重患者及手术患者来说,按需调整输液速度更显得尤为重要。静脉留置针是目前各医院普遍使用的静脉穿刺方法之一。成人常用型号为18G与20G,小儿是24G,型号越小,滴速越快。常规输血器接肝素帽最快滴速120滴/min。我们巧用Y型静脉留置针进行了操作上的小改革,使输液速度提  相似文献   

10.
李小春  李屏  余芳 《护理研究》2012,26(22):2075-2076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258例住院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14岁为小儿组、14岁~60岁为成人组、>60岁为老年组,共行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440例次,单日采用传统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共220例次,双日采用改进的送管手法共220例次,比较两种送管手法的置管成功率,并比较各年龄组病人置管成功率。[结果]采用改进法总体置管成功率高于(97.27%)采用传统法总体置管成功率(90.00%);小儿组、老年组采用改进法置管成功率高于采用传统法置管成功率(P<0.05)。[结论]改进后的送管手法可提高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258例住院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14岁为小儿组、14岁~60岁为成人组、〉60岁为老年组,共行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440例次,单日采用传统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共220例次,双日采用改进的送管手法共220例次,比较两种送管手法的置管成功率,并比较各年龄组病人置管成功率。[结果]采用改进法总体置管成功率高于(97.27%)采用传统法总体置管成功率(90.00%);小儿组、老年组采用改进法置管成功率高于采用传统法置管成功率(P〈0.05)。[结论]改进后的送管手法可提高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180例创伤急救患者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结果 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易于固定,不外渗,确保输液安全;操作简单,争取抢救时间;确保输液、输血速度,达到及时、合理、安全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方便术中用药,确保手术安全;方便临床采血;减轻了护士的压力与负担,提高了护士抢救技术与水平。结论 Y型静脉留置针为创伤急救患者开辟了静脉"绿色通道",成为急诊急救首选输液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Y型留置静脉套管针为急危重病人抢救治疗时输液提供了方便,其固定方法是用敷贴将针眼处、白色隔离塞粘贴,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由于病人躁动、局部汗渍、血渍等,容易导致敷贴失去黏性而脱落,而反复穿刺,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也延误了病人的抢救,同时也加重了经济负担。为此,对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用于静脉肾盂造影时的效果.方法 将22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分别采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穿刺,评价两组一针见血率和造影剂外渗情况.结果 两组造影效果相同,一针见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造影剂外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肾盂造影时应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可使造影剂外渗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Y型针抽血在临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中,BD针(密闭式静脉留置针Y型)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急救中心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更是使用频繁。常规BD针的尾端有2个接口,一端是肝素帽,便于输液过程中直接加药,另一端有一螺旋帽,拧开后接输液器的接头,将BD针排好空气后进行注射,也可不取螺旋帽,直接将输液器的针头插入肝素帽排气后进行注射。但遇紧急抽血时,需要重新寻找血管进行抽取,  相似文献   

16.
Y型头皮留置针在新生儿的全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胃肠外营养(简称TPN)是通过消化道以外的途径为病人提供全面充足的热量,以及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方法。又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及周围静脉营养两种。临床多采用全合一配制法,即将肠外营养混合液从静脉输注。它要求具有一定操作空间及消毒设备,在配制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在基层  相似文献   

17.
Y型留置针两种颈外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Y型留置针两种颈外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两点式边进针、边抽回血的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66%,经x^2检验,r=10.10,P〈0.01。结论两点式边进针、边抽回血法能提高Y型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Y型静脉置管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对Y型静脉置管针运用非常普遍。一般固定方法为:将延长管以“U”字型向近心端反折,用3L透明敷料贴或优韧宁把整个蝶翼、针座、Y型接口固定,自带夹移至最远端。此方法易引起血液返流,堵塞静脉置管针,从而影响留置时间。为此,我们对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7例住院患者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进行浅静脉输液,观察浅静脉留置时间、细菌学监测、静脉炎发生率、不同封管方法对于堵管发生率的影响等指标.结果:本组进行浅静脉穿刺117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11 d,平均7 d;对留置时间超过5 d 静脉留置针拔除,以无菌剪刀剪下后放入无菌培养管,进行细菌培养72 h均无细菌生长;静脉炎发生率为14.5%;分别应用生理盐水和肝素封管160次,其堵管发生率为8.1%、6.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型静脉留置针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有利于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减少局部渗液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采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也减少了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认为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均能较好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