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目的证实大骨节病与饮茶型氟中毒重叠病区中存在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的特征性病例,为诊断、预防和控制同患此两种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筛选出大骨节病病例人群做为研究对象;(2)每个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日饮茶量等信息并采集所饮砖茶水和尿液,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水和尿氟含量,计算人群摄氟量、人群尿氟值,并就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人群(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病例未患氟骨症人群(大骨节病人群组)进行比较;(3)每个研究对象拍摄前臂(包括肘关节)X线片,按氟骨症X线诊断标准诊断氟骨症,并就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人群组掌指、前臂的临床体征以及X线影像进行比较。结果 (1)40-78岁之间的自愿受试者共61人中确诊大骨节病病例45人,其中Ⅰ度病例检出34例、Ⅱ度病例检出5例、Ⅲ度病例检出6例;(2)45例大骨节病病例共确诊氟骨症19人,其中Ⅰ度病例检出4人、Ⅱ度病例检出2人、Ⅲ度病例检出13人;(3)氟骨症人群组摄氟量人均日为7.69 mg,是大骨节病人群组人均日摄氟量的2倍,也是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的2倍;氟骨症人群组尿氟含量几何均值为3.03 mg/L,是大骨节病人群组尿氟值的1.5倍,是人群尿氟正常值的2倍。(4)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人群组掌指、前臂的临床体征以及X线影像进行比较,掌指临床体征及其X线影像基本无差异;氟骨症人群肘关节(被动)后伸10-70度的为84.21%(16/19),大骨节病人群组肘关节(被动)后伸10-30度的为30.77%(7/26),卡方检验,χ^2=4.89〉χ^20.05(1)=3.84,P〈0.05两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大骨节病人群组肘关节后伸曲度均在30度以内,而氟骨症人群组大于30度的达到56.25%(9/16);X线影像上大骨节病人群组除无桡尺骨间膜骨化外,表现为肘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而氟骨症人群组表现为肘关节退变、骨质增生并伴有膨大、变形以及肌腱韧带附着点和关节囊骨化。结论 (1)证实了大骨节病与饮茶型氟中毒重叠病区中存在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的特征性病例;(2)大骨节病发病在前,氟骨症发病在后;(3)掌指临床体征和X线影像基本无差异;(4)氟骨症人群组的肘关节损害体征重于大骨节病人群组,X线影像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大骨节病临床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分析了大骨节病临床症状的检出率及分布规律,探讨和评价诊断本病意义和关节损害的特点,方法 选择大骨节病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中2913例非病区与病区健康,大骨节病病例的34个临床症状体征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1)掌指骨X线异常病变是早期患者的主要表现,并仍存在于大骨节病不同程度的病例中;(2)下蹲障碍和指粗是大骨节病I度,Ⅱ度,Ⅲ度病例与早期患者的显著不同体征;(3)关节损害的特点是从四肢到脊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藏藏族自治区(简称西藏)大骨节病病区分布,评估西藏大骨节病病情现状。方法 于2007、2008年,在西藏那曲、山南、林芝、日喀则地区中的26县,按东、南、西、北、中的方法选取乡(镇)、村作为基线调查点进行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大骨节病调查方案,对成人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对4~ 13岁儿童进行临床和右手正位X线检查。病区划分按照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GB 16395-1996》执行,轻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1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10%;中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在10%~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在10% ~ 30%;重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30%。结果 在26个县共调查了108乡,临床检查成人14 686人,检出Ⅰ度以上(含Ⅰ度)病例663人,患病率为4.51%,无Ⅲ度病例检出。儿童拍右手正位X线片5769张,检出大骨节病阳性片102张,检出率为1.77%;儿童发病主要在干骺端,占89.2%(91/102)。有10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也为0;有1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3.66(7/191);有12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3% ~ 7.54%,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0 ~ 7.76%,其中有5个县检出率为0;有3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69%~13.88%,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在5.31%~7.76%。结论 根据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在调查的26县中有10县为大骨节病非病区、13县为轻病区、3县为中病区。至此,西藏大骨节病分布于全区7地(市)52县,病情流行分布较广,形势仍然严峻,需继续加强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4.
按照陕西省“十五”大骨节病监测方案,2003-2004年对辖区内大骨节病病区进行动态变化监测,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内容与方法1.1监测对象及内容: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7~12岁在校儿童,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并拍右手正位X线片,分别统计临床患病率及X线阳性率。1.2诊断标准:按照GB16003-1995大骨节病诊断标准执行。2监测结果2003年和2004年分别对周至县金井村7~12岁学龄儿童52人和58人进行了大骨节病检查(表1)。临床检查两年均未检出Ⅰ度以上病例,全部为早期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7.3%和12.1%。两年X线检出率如表2所示…  相似文献   

5.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变可致矮小畸型、终生残废。大骨节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发病初期,只有X线改变,临床检查看不到明显体征。如不脱离病因,病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现状,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的要求,选择青州市历史上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对每个监测点的7~ 16岁在校学生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并对其中7~ 12岁在校学生进行X线检查;临床和X线诊断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 16003-1995)。结果 1996-2010年,共调查53个病区村,临床检查7~ 16岁学生共3318名,未检出Ⅰ度及以上大骨节病患儿。X线摄片检查7~12岁儿童共3091名,共检出阳性患儿40例,X线总阳性检出率为1.29%(40/3091)。2002年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49%( 13/372);1996和2008年检出率为0。各年度的X线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4,P< 0.01)。结论 青州市的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已基本控制,处于持续稳定状态。由于大骨节病病因未明,仍需继续加强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我们分析了2800例大骨节病儿童手部掌指骨X线征的分布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2800例4~13岁大骨节病儿童来自陕西省彬县、永寿县等地区的大骨节病的中、重病区,其患病率在10%~55%之间,其中男性1524例,女性127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防治效果,为实现大骨节病消除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对全省35个大骨节病区县开展2次病情调查,每个县随机抽取5个病区乡(镇,不足5个则全部抽取),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病区村(不足3个则全部抽取),所调查病区村的7~12岁儿童全部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并了解调查村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按照《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评价大骨节病防治技术和管理指标。结果第一次共调查了318个病区村、10 872名7~12周岁儿童,X线检出5例干骺端阳性、阳性检出率0.046%;第二次共调查了293个病区村、10 510名7~12周岁儿童,X线未检出阳性病例;X线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7,P0.05);所有调查的病区村7~12周岁儿童未检出大骨节病临床病例,以村为单位的X线阳性检出率在3%以下,且绝大多数村为零检出,无手部骨端改变病例;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组织管理得分均在85分及以上。结论山西省35个大骨节病病区县均达到消除标准;应继续加强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若尔盖县巴西地区4个乡大骨节病病情现状。方法对巴西地区4乡所有居民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和7~12岁儿童进行右手X线拍片。结果成人大骨节病平均患病率17.8%,其中I度患病率16.0%,Ⅱ度患病率1.4%,Ⅲ度患病率0.23%;儿童X线检出率平均1.97%(0~3.4%)。结论成人大骨节病病情较重,虽然儿童有新发病,但病情处于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与农村14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引起儿童过敏常见食物以及临床特征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农村选择学校、幼儿园和社区,首先使用筛查问卷对0~14岁儿童进行食物过敏筛查,然后对家长自我报告有食物过敏的儿童由临床医师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询问病史,体检,查阅既往病历记录和辅助检查结果,对食物过敏进行临床诊断,获得食物过敏患病率,过敏食物及临床特征。结果共有13 073名城区儿童及7 113名农村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食物过敏患病率分别为城区3.24%,农村1.07%,城区显著高于农村(χ~2=89.743,P0.001)。不同性别儿童的患病率,城区分别为男3.55%,女2.88%(χ~2=4.567,P=0.033),农村分别为男1.30%,女0.82%(χ~2=3.965,P=0.046)。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有差异,城区儿童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分别达3.18%和3.72%,不同年龄儿童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6.321,P0.001),农村儿童以学龄前儿童患病率较高(1.37%),至学龄儿童有所降低,但不同年龄段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782,P=0.249)。城区和农村儿童常见主要过敏食物均为水果,其次为鱼虾,最常见过敏症状均以皮肤和口腔黏膜症状为主。结论北京市城区儿童食物过敏患病率高于农村儿童,男性儿童高于女性儿童,导致城区和农村儿童过敏的主要食物及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和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超声和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两种影像方法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率的多重比较采用卡方分割,P0.012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15例,CT诊断9例,CT诊断率为32.14%,超声诊断率为53.57%,χ2检验表明,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10);卡方分割分析CT及超声诊断不同类型胆囊腺肌症准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声与CT对各种类型胆囊腺肌症的诊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节段型:χ2=0,P=0.11;弥漫型:χ2=2.57,P=1.00;局灶型:χ2=1.42,P=0.23)。结论 CT及超声是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凸阵探头与线阵探头联合应用,可能提高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行政机关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参加体检的542名乌鲁木齐市机关干部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42名机关人员体检结果异常检出率87.64%;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67.53%)、脂肪肝(47.60%)、超重或肥胖(43.91%)、高脂血症(34.69%)、糖尿病(24.91%)、慢性支气管炎(12.73%);≥60岁干部的慢性支气管炎(χ2=8.72)、高血压(χ2=7.68)和糖尿病(χ2=13.65)的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少数民族机关干部的超重(χ2=7.58)、慢性支气管炎(χ2=4.58)、高血压(χ2=27.55)、糖尿病(χ2=13.57)、高脂血症(χ2=17.55)的检出率高于汉族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行政机关干部的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分布存在一定规律,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quantitative diagnostic kit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FN-γ release assay,TB-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检测试剂盒(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Wantai quantitative diagnostic kit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FN-γ release assay, WT-IGRA)(简称WT试剂)和澳大利亚Cellestis有限公司生产的QuantiFERON®-TB(QuantiFERON®-TB GOLD in tube,QFT-GIT)(简称QFT试剂)检测病区与门诊结核患者(249例)及健康者(140例)的全血标本,结果与其结核菌素试验(PPD)、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痰涂片结果相比较,分析TB-IGRA阳性率、特异度及试剂间的相关性。结果 249例结核病患者,WT试剂和QFT试剂阳性率分别为76.3%(190/249)和67.1%(167/249),特异度都是83.3%(100/120);痰菌阳性和痰菌阴性结核病组,WT试剂阳性率分别为74.1%(43/58)和76.1%(83/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05);QFT试剂阳性率分别为67.2%(39/58)和65.1%(71/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WT试剂与QFT试剂总符合率为84.3%。 结论 TB-IGRA对结核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分析武汉市国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疟疾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武汉市 2008-2013年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 对感染疟原虫虫种、 疫源地分布、 地区分布、 人群特征、 发病?诊断时间、 临床分度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结果 2008-2013年武汉市共报告国外输入性疟疾240例。来自非洲国家180例, 其中 恶性疟占82.22%; 来自东南亚国家60例, 其中间日疟占76.67%, 两地区输入性病例的疟原虫虫种构成比不同 (χ2 = 105.53, P<0.001)。输入性疟疾病例以出国务工的青壮年男性为主。不同临床分度的发病?诊断时间、 不同职业的临床 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99, P=0.32、χ2 =10.61, P = 0.10); 疟疾初发病例较有疟史者 (χ2 =7.66, P<0.05)、 恶性 疟较非恶性疟更易出现临床症状加重 (χ2 =24.27, P<0.001)。结论 结论 武汉市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多, 且以恶性 疟为主, 应加强防控及出回国人员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We investigat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bone and joint lesions in children with Kashin–Beck disease (KB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features with their parents to determine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s for diagnosing KBD. A total of 2,248 children (4 to 18 years old) and their parents were examin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from 33 villages in six endemic counties and from six villages in a non-endemic county. We collected individual informati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radiological signs of the right hand. KBD i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Diagnosis Criteria of Kashin–Beck disease in China (WS/T207-2010).”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parents and offspring with KBD. The rates of clinical features in children were correlated with those in parents (P?<?0.01). The parents of child cases had higher rates of clinical features than the parents of child controls. The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alterations in the distal end of the phalanges in the parents of child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rents of child controls (father, χ 2?=?14.83, P?=?0.001; mother, χ 2?=?10.41, P?=?0.001). The parents of child cas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KBD cases than the parents of controls (adjusted odds ratio, 4.4–12.1). Recogniz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in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ith KBD is helpful for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disease severity. Some clinical features of KBD, such as radiographic alterations in the distal end of the phalanges, might be useful for diagnosing KBD.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患病率,观察ISH患病率与民族、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纳入乌鲁木齐市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60岁以上老年人3416例,进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横断面调查,统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人群ISH的患病率。结果共有2957例完成调查,应答率为86.56%(2957/3416);人群整体ISH患病率为25.50%(754/2957)。按民族比较,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ISH患病率分别为27.67%(397/1453)、25.00%(260/1040)、20.12%(97/482),3个民族间存在统计差异(χ2=11.01,P<0.01);按性别比较,男性患病率为22.89%(356/1555),女性为28.39%(398/1402),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χ2=11.72,P<0.01);按年龄比较,(61~70)岁、(71~80)岁,80岁以上ISH患病率分别为21.38%(347/1643)、29.56%(295/998)和33.33%(112/336),3个年龄段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4.01,P<0.01)。结论新疆乌鲁木齐ISH患病率存在民族、性别差异,且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江苏省2010年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描述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运用双变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新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成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χ2=129.67,P0.05)、中心型肥胖(χ2=157.05,P0.05)、BMI(χ2=176.21,P0.05)、腰围(χ2=187.73,P0.05)、腰身比(χ2=221.49,P0.05)和体脂百分比(χ2=155.22,P0.05)均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SD),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9%(OR=1.59,95%CI:1.50~1.70)、60%(OR=1.61,95%CI:1.50~1.71)、68%(OR=1.68,95%CI:1.57~1.79)和149%(OR=2.49,95%CI:2.21~2.80)。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等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腰围、腰身比和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患病相关,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王倪  周林  陈磊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9):59-533
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的诊治情况和出院后的管理情况,为探索结核病专科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所的合作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 选择2个省级结核病专科医院,收集2007年住院治疗的全部肺结核病患者相关信息。 结果374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X线、临床症状和CT检查诊断,查痰率低(χ2=17.7,P<0.05),其中334(89.3%)例使用了二线抗结核药,出院后仅有30(80%)例患者被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结论 肺结核患者住院期间诊疗不规范,出院后未得到系统的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经费投入,建立结核病专科医院和当地结核病防治所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