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0年以来,自拟安蛔驱蛔汤为主,治疗小儿蛔虫病2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中,胆道蛔虫8例,肠道蛔虫20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14岁;住院10例,门诊18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例肠道蛔虫病达半年之久。2诊断标准胆道蛔虫病:(1)突发的阵发性剧烈腹痛,过后如常或缓解;(2)右上腹或剑突下局限性压痛;(3)B超可见胆管扩张或线状回声。肠蛔虫病:(1)上腹至脐周疼痛,反复发作,应用解痉止痛药不满意;(2)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3)唇内可见粟粒大小灰白点。上述标准,每病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即可诊断。3方药组成及用法方药:乌梅9g、川椒5g、…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是农村常见的寄生虫病,由于寄生虫病往往能造成继发感染并发症,而且危害性很大,尤其儿童、青年、妇女为多见。我曾经用复方安蛔汤治疗16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复方安蛔汤的组成及服法 (一)药物组成:鸡心槟榔六钱,黑丑三钱,茵陈一两,郁金三钱,干姜四钱,肉桂三钱,姜夏三钱,木香三钱,乌药四钱,延胡二钱,大黄三钱,鲜生姜三片,共十二味水煎十分钟,加入酸醋半两,顿时分服  相似文献   

3.
<正> 治疗方法 苦楝根皮、摈榔、茵陈、大黄各15g,干姜、乌药各12g,青木香、醋元胡各10g。取水适量中煎取汁250ml加食醋30ml为药引,徐徐温服,日1剂同时禁生冷腥鲜油腻之品。小儿酌减。 治疗结果 服药半小时疼痛缓解,服药2d临床症状消失而痊愈10例,服药3d临床症状消失而痊愈19例,服药3d以上疼痛比治疗前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96.7%。 体会 蛔厥一证,经临床观察大多病人因食虾蛋类之品,脾胃酿成湿热,肠道寒热失调,扰动肠寄生虫气机受阻故腹痛,痛时气血流行不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厥逆。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自制“驱蛔汤”治疗蛔虫病86例,其中胆道蛔虫11例,肠道蛔虫66例,蛔虫性肠梗阻9例。经治疗后,除1例胆道蛔虫并发阻塞性黄疸服药2剂无效外,其余均治愈。其中71例服1剂痛止、2剂排虫,14例服3剂而愈。乌梅20~30克,花椒3~5克,大黄5~10克(后下),枳壳3~6克,黄连2~5克,鲜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0~60克。一日1剂,水煎,日分二次服。有中焦寒象者加干姜3~5克,大便溏者大黄减量。郑××,女,10岁。1983年3月25日入院。患儿两天前感脐周隐痛不适,一天前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及右肩,时欲呕吐,曾吐蛔虫1条。纳差便结。体查: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腹软,可扪及条索状物。脉弦缓,舌淡苔薄白。诊为胆道蛔虫。取上方,1剂痛  相似文献   

5.
作者自1976年~1985年,运用安蛔汤治疗湿热型胆道蛔虫病42例。现小结于下:一般资料 42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15岁者26例,16~49岁者16例;并发热者5例,无发热者37例。诊断标准1.有典型的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突发右上、中腹阵发性绞痛,或有钻顶感;畏寒发热,一般初发时无发热,发作时间长,有感染时发热多见;恶心呕吐,一般患者都有,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时有胆液和蛔虫。2.有典型的胆道蛔虫病的体征,右中、  相似文献   

6.
<正> 蛔虫是肠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一般由饮食不洁、感受寒热等引起,导致蛔虫不安,轻则疼痛,重则上窜胆道。胆道为虫所阻,形成胆道蛔虫,阵发绞痛,连及背部,呕吐黄水,辗转不安,甚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不思饮食。在治疗中,笔者根据数10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治蛔”需“安蛔”的论点,下面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邓银飞 《四川中医》2002,20(5):45-46
西医之胆道蛔虫病属于中医的蛔厥证,其辨证施治多宗《伤寒论》之厥阴篇中上热下寒证,选方用药多以乌梅丸化裁为主,对病机属伤津损液,阴血暗耗所致者,作者拟酸甘化阴以生津,柔肝缓急以和胃,解痉止痛以利胆的养阴安蛔汤治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应用本方治疗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最大21岁,最小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7d;反复发作者39例,首次发作者6例,均有服用止痛药缓解史,未系统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9.
胆蛔汤为成都中医学院李明富老师之验方。笔者10余年来以此方为主,适当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病,肠蛔虫病,或蛔虫性肠梗阻效果均较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治疗方法 乌梅、苦楝根皮、郁金、槟榔各12g,使君子15g,榧子、芜荑各10g,雷丸、干姜、川椒各6g,生大黄9g。水煎过滤后的药液中加入米醋50g。每2日1剂,12岁以下儿童酌减,频频口服。有脱水者,静脉滴注液体,给予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安蛔、杀虫、健脾、理气、止痛之中药使君子、川楝子、南瓜子、乌梅、槟榔、白芍、元胡等组成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08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2.
胆道蛔虫病 ,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以突然阵发性右上腹钻顶样疼痛或绞痛为特征 ,似属中医“蛔厥”范畴。笔者十余年来通过反复实践 ,运用自拟“利胆驱蛔汤”治疗本病 86例 ,止痛迅速 ,疗效可靠 ,今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从 1 989年 1 0月~ 2 0 0 2年 1 1月观察治疗胆道蛔虫病 86例 ,男 47例 ,女 3 9例 ;年龄 1 3~ 5 8岁 ;单纯胆道蛔虫病 75例 ,并发胆系感染者 1 1例。临床表现 :右上腹钻顶样剧痛或绞痛 ,呈阵发性 ,痛向右胁及肩部放射。大汗淋漓 ,辗转不安 ,伴有恶心呕吐或吐蛔 ,剑突下压痛拒按 ,腹部柔软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脉象沉弦或…  相似文献   

13.
14.
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是蛔虫妄动,钻入胆腑,使胆气下降,而引起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笔者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8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笔者用自拟乌梅伏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44例.患者均有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或“钻顶样”疼痛,或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便虫、吐虫或粪检虫卵阳性;上腹部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  相似文献   

16.
胆蛔通下汤治疗胆道蛔虫病52例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425000)王东明主题词胆道疾病/中医药疗法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笔者于1987~1995年运用胆蛔通下汤治疗本病52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  相似文献   

17.
18.
胆道蛔虫病,在农村中较为常见,笔者以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根据我院58例胆道蛔虫病病史分析,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见(6~12岁),约占50%,其次青壮年约占40%,中老年约占10%,婴幼儿比较少见,性别无甚差异,58例病史中,多伴有肠蛔虫病史.诊断主要依据;1.有特殊性的腹痛症状;2.检查右上腹部剑突下有固定性压痛;3.既往有排蛔史;  相似文献   

19.
方药组成:柴胡12克、乌梅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郁金12克、大黄10克、花椒6克、苦楝根皮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小儿剂量减半。功效:清热利胆、杀虫止痛。适应症与加减:适用于胆道蛔虫症属胆  相似文献   

20.
我院外科自1958年2月至1959年9月,先后采用中药乌梅片、胆道驱蛔汤及配合西药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二例,获得显著疗效。兹将治疗和观察情况介绍如下。一般情况 性别,本组十二例中。男性四例。女性八例,男女之比为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