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神经原性尿失禁手术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探讨手术治疗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效果,以求证其有效性.目的:评价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疗效,为改良手术提出建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1998-04/2004-01手术治疗的68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神经原性尿失禁,随访资料完整者共38例.方法:对38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访4~69个月,平均17.2个月.患者年龄4~17岁,38例患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34例盆底肌松弛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症状、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结果:30例(79%)尿失禁症状改善(控尿时间>1 h);尿动力学检查示:所有行回肠去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未发现在排尿期有主动的逼尿肌收缩;术后顺应性增加(27.43&;#177;24.78)mL/kPa(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2.18&;#177;79.99)mL(P<0.01),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98.63&;#177;86.78)mL(P<0.01).未发现有上尿路功能受损加重情况.结论: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可保护上尿路功能,是有效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神经原性尿失禁手术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探讨手术治疗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效果,以求证其有效性.目的评价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尿失禁疗效,为改良手术提出建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小儿外科.对象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1998-04/2004-01手术治疗的68例神经原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神经原性尿失禁,随访资料完整者共38例.方法对38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访4~69个月,平均17.2个月.患者年龄4~17岁,38例患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34例盆底肌松弛者同时行双侧髂腰肌盆底加强术.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症状、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结果30例(79%)尿失禁症状改善(控尿时间>1 h);尿动力学检查示所有行回肠去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均未发现在排尿期有主动的逼尿肌收缩;术后顺应性增加(27.43±24.78)mL/kPa(P<0.01),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122.18±79.99)mL(P<0.01),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较术前增加(98.63±86.78)mL(P<0.01).未发现有上尿路功能受损加重情况.结论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可保护上尿路功能,是有效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功能性磁刺激(FMS)和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经骶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对12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SNS治疗。结果:患者接受FMS和SNS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除最大膀胱容量有明显变化(P〈0.01):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也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FMS与SNS可改善部分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电治疗仪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疗效,并与电针治疗比较。方法:选择2006-01/1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所有患者对实验和治疗知情同意。治疗组用日本米拉多公司生产的SD-21V干扰电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5min,1次/d,每周6次,共治疗20次。对照组采用汕头市医用设备厂公司生产的805-AⅡ型电针仪治疗。穴位取双侧三阴交、膀胱俞、次髎,使用疏密波,15Hz,电流强度为耐受量,留针30min,1次/d,每周6次,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测定尿流动力学指标、日平均排尿次数及尿量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均大于对照组(P<0.01 ̄0.001),残余尿少于对照组(P<0.001)。②日平均排尿次数及尿量情况: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 ̄0.001)。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均有显著作用,干扰电疗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取四神聪穴、肾俞穴、会阳穴,1次/日,30min/每次;对照组为口服中药桑螵蛸散,2次/日,6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以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B超膀胱最大容量为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日排尿频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O.01):结论: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神经原性膀胱的评价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智 《现代康复》2000,4(6):803-804
排尿机制较为复杂,不同部位的脊髓损伤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技术是评判膀胱功能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指标有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及同步的括约肌肌电图等。在充分了解神经原性膀胱病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可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改善膀胱功能。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等。治疗目的是改善膀胱的功能,消除其对肾功能的威胁,提高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其兰  单鸣  牟英  詹云 《华西医学》2009,(4):980-981
目的:探讨中国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膀胱湿热证组、肾阳虚证组,分别予中国灸中的前列腺灸、强肾灸治疗。结果:50例中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结论:中国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较传统针灸、西医西药及手术更简洁、方便、无创伤、操作简单省时,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吡斯的明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吡斯的明对糖尿病经原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38例糖尿病神经尿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吡斯的明组。结果:吡斯的明可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尿潴留量,治疗2个月后,膀胱无残余尿的显效率为78.95%,残余尿量减少50%的有效率为21.05%,结论:吡斯的明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神经原性膀胱最为典型也最有临床意义的表现为患者的储尿功能障碍,其发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与骶神经根功能的失调有关,因而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可通过对骶髓排尿及控尿中枢的调节而改善储/排尿。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Wistar雌性大鼠20只,体重180~220g,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制作神经原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干预:刺激组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电刺激1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Caspase 3mB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刺激1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增加(0.095&;#177;0.083)mL,顺应性显著升高(t=-3.92,P&;lt;0.05),Caspase 3mB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8&;#177;0.44)。结论: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原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对神经原性膀胱治疗的近期效果及其远期疗效。方法:3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来自2000—01/12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3例典型的神经原性膀胱进行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针灸、间歇导尿等治疗。结果:经过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3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排尿。随访6个月时膀胱剩余尿为25~30mL,随访至今膀胱剩余尿为0~10mL,排尿良好。结论: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NB )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应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了解膀胱压力容量变化、膀胱安全容量和最大容量、逼尿肌起始活动状态,括约肌状态、逼尿肌/括约肌协同能力,据此制订护理方案并实施,比较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本组患者中尿失禁9例,尿潴留40例;膀胱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200 ml患者从20例降至5例,中重度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从22例降至7例,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73,5.51;P<0.01)。低顺应性小容量膀胱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用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安全可行,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脉冲刺激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NB)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1999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96例DNB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糖尿病(DM)治疗方法并进行膀胱训练或留置尿管,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脉冲刺激膀胱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BRU)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RU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膀胱电脉冲刺激膀胱可有效减少或消除DNB患者的BRU,甚至恢复重度DNB患者的尿意。  相似文献   

13.
排尿机制较为复杂 ,不同部位的脊髓损伤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技术是评判膀胱功能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指标有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及同步的括约肌肌电图等。在充分了解神经原性膀胱病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 ,可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改善膀胱功能。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骶神经电刺激法、括约肌切开术、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等。治疗目的是改善膀胱的功能 ,消除其对肾功能的威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伴有下尿路症状的糖尿病患者34例,按糖尿病病史分为早期组(〈8a)与进展期组(〉10a),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取膀胱初始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逼尿肌压力等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34例均完成尿动力学测定,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占30例(88.2%);早期组与进展期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1),初始尿意容量、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高(P〈0.01),逼尿肌收缩力亦下降(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对DCP进行客观评价的最重要的手段;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干预,对预防膀胱功能恶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间歇导尿术在难治性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间歇导尿术在难治性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中的效果。方法:对41例难治性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治疗,与 采用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40.0%,(P<0.01),治疗组治疗后B超残尿量暗区及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P<0.01,P<0.05),每次尿量明显增加(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能有效治疗难治性糖尿病神经原发性膀胱,改善尿失禁,尿潴留,恢复反复性膀胱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远期尿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2例入院超过 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和肌电图测定有关尿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B超及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测尿液反流与形态学改变,比较入院前后及不同排尿方式的尿动力学变化。结果: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相对安全容量(RSBC)、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及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等指标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而膀胱低顺应性(BLG)与尿路积水发生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 0.01),逼尿肌漏点压及安全容量下膀胱充盈压(FBP)则无显著变化。VCUG显示采用持续导尿者BLG及尿液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间隙导尿或 Crede法排尿者(P<0.01),且尿道形态学改变程度最重;尿液反流组RSBC明显低于非反流组(P<0.05),而BL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反流组(P<0.01),FBP等相关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膀胱顺应性降低,而排尿方式是较膀胱内压影响尿液反流与尿道形态改变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神经原性膀胱最为典型也最有临床意义的表现为患者的储尿功能障碍,其发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与骶神经根功能的失调有关,因而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可通过对骶髓排尿及控尿中枢的调节而改善储/排尿.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 Wistar雌性大鼠 20只,体重 180~ 220 g,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制作神经原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干预 刺激组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 电刺激 1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 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 1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增加 (0.095± 0.083) mL,顺应性显著升高 (t=-3.92,P< 0.05), Caspase3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0.58± 0.44).结论 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原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常见问题和难题之一。功能性磁刺激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已逐步用于中枢神经传导、疲劳恢复、骨愈合、神经疾病治疗及脑功能研究等各方面,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尚未深入系统地研究。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3-05/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脊髓损伤康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Dantec公司(丹麦)生产的MagLite型磁刺激仪,经S1神经根和膀胱区的功能性磁刺激治疗,2次/d,5d/周,4~8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指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结果: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变化除膀胱压力变化不明显外(P&;gt;0.05),其余均有明显变化(P&;lt;0.01~0.001);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均有明显变化(P&;lt;0.01~0.001);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lt;0.001)。结论:功能性磁刺激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方法选取D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尿流动力学、膀胱内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明显减少,充盈末逼尿肌压力、膀胱压力下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DNB近期疗效确切,DNB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由于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大多数患者导致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如能及时治疗,恰当护理,80%以上的病人能恢复自主排尿。现将两年来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1995年1月-1997年1月收治了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病人9例,均为Ⅱ型糖尿病,病程10-13年,大部分病人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多不正规。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在46-78岁,膀胱残余尿量在800ml以上,入院时均不能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