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炎及溃疡病,均可按胃脘痛辨证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退,阴液亏损,最易患本病,甚至有恶变的可能。笔者根据本病临床主要症状和特点,结合病因及胃镜检查,以八纲和脏腑辨证为依据,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气滞血瘀四型。现将观察的100例胃脘痛的胃镜之所见及分型,辨证施治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胃脘痛的胃镜之所见 1.观察对象病例选择于1986-198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和沈阳  相似文献   

2.
3.
陈兰云 《光明中医》1996,11(2):15-17
慢性泄泻的辨证施治陈兰云河南省中医院(450002)祖国医学对泄泻的分类方法很多,有以脏腑命名的,如:胃泄、大肠泄、小肠泄等;有以大便之形状来分的,如:飨泄、溏泄、鹜泄等;有以病因来分的,如:寒泄、热泄、食泄、郁泄、暑泄等;亦有以泄泻的时间长短来分的...  相似文献   

4.
略谈痛经及其辨证施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未婚妇女或已婚未孕妇女,大多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以已产妇女为多见,常继发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压迫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其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行妇科检查以助确诊。痛经发病以月经周期性小腹疼痛为特征,经血不能从子宫畅利排出,故出现不通则痛。1 病因病理 痛经的病因病理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行经期因涉水、淋雨、游泳、冷水洗衣洗菜、坐卧潮湿或  相似文献   

5.
桑晓梅 《陕西中医》2002,23(9):F003-F003
泄泻之本在于脾胃 ,小儿为稚阳之体 ,脾胃正气未充 ,脾常不足 ,消化功能薄弱 ,无论是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 ,皆可引起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且迁延难愈 ,甚则可酿成疳臌虚羸之疾。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现根据临床症状介绍辨证分型和施治的体会。  食积气滞型 王某 :男 1 0月。系混合喂养。泄泻两天 ,症见 :腹大、叩之如鼓、嗳噫酸臭 ,便下黄色蛋花样稀水 ,臭秽 ,体温 38℃ ,舌淡、苔白 ,指纹风关青紫 ,证属脾胃气滞 ,食积不化。治以消食导滞法。取保和丸化裁 ,药用建曲、莱菔子各 1 0 g、川朴、甘草、连翘各 3g、鸡肉金、焦山楂、大腹…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3年至1997年间,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均为门诊病儿。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6个月者27例,7个月~1岁者26例,2~3岁者35例,4~8岁者12例;病程1日者17例,...  相似文献   

7.
桑晓梅 《陕西中医》2001,22(12):768-768
1 食积气滞 王某 ,男 1 0月 ,系混合喂养。泄泻 2 d,症见 :腹大、叩之如鼓 ,嗳噫酸臭 ,便下黄色蛋花样稀水、臭秽 ,T3 8℃ ,舌淡、苔薄白 ,指纹风关青紫 ,证属脾胃气滞 ,食积不化。治以消食导滞法。取保和丸化裁 ,药用建曲、莱菔子各 1 0 g,川朴、甘草、连翘各 3 g,鸡内金、焦山楂、大腹皮各 8g,焦苍术、白术各 6g。 2剂后腹胀减轻 ,泄泻渐愈。  按 :“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脾胃运化失司 ,致清浊不分而泻 ,此证型为小儿泄泻最为常见者 ,当以消食导滞 ,和中助运为主 ,积滞消 ,脾气复 ,则里和。   2 湿热蕴结型 赵某 ,男 ,1 3月 ,病…  相似文献   

8.
1 重视脏腑相关,辨证施治首先抓主要矛盾 治疗脾胃疾病,首先应该搞清脾胃发病原因,抓住主要矛盾,然后针对主要矛盾立法施治。譬如,临床常见肝脾两经症状同时发生,则应区别木盛乘土、还是土虚木贼。又如,脾胃疾病常见的“泄泻”。如果泄泻发作常与神志因素有关,每因愤怒,情绪激动,即发生腹痛泄泻。兼见胸胁痞满,嗳气食少,腹鸣攻痛,痛随泻减,矢气频作,舌苔白腻,脉细弦者为木盛乘土,主要矛盾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若临床泄泻兼见腹痛腹胀,纳食脘痞,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舌谈苔白,脉虚级微弦者为脾胃虚寒、肝气相乘。一为肝盛、一为脾虚,一实一虚,本质不同,治疗自然各不相同。肝强侮脾,刘草窗的痛泻要方针对的就是这种病机。吴鹤皋云:“痛泻不止  相似文献   

9.
10.
吴××,女,53岁。1990年4月24日,福建省××研究所心外科邀余会诊。“会诊纪录”载:“患者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分离术后14年,再度狭窄、关闭不全,5天前在全麻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作二尖瓣机械瓣27号置换术。术中经过良好,术后恢复尚好,唯目前咳嗽较多,食欲欠佳,难以入睡。”  相似文献   

11.
胃溃疡及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由于纤维胃镜的应用,对胃溃疡及慢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很多。因其病程长,症状缠绵,疗效不高,根治不易,故临床须加以研治。兹从辨证施治要点作探讨。一、辨证分型 1.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痞闷不舒,进食痛减,泛吐清水,畏寒肢冷,胃纳欠佳,便溏神疲,喜温喜按,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中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2.
益气健脾除湿汤治疗消渴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益气健脾除湿汤治疗消渴25例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均为43~60岁;病史,3月~6年;临床均以烦渴、多饮、多尿等为特征,属尿崩症者6例,糖尿病19例(尿糖多次定性 ~ )。19例糖尿病中,并糖尿病肾病(持续性蛋白尿及伴有管型、低蛋白血症,伴不同程度水肿、肾性高血压或肾功衰等)4例,不同程度出现周围神经症状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肢端对称性麻木、灼热、  相似文献   

13.
王金光 《中医研究》2006,19(10):49-50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加之饮食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常引起便秘。便秘致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气机不畅,对患者各种功能恢复不利,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常见有气虚、阴虚、湿浊等类型。我从临床上根据症候和体质特点,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蒋文照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载,临证长于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重视扶护胃气。《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蒋老认为,所谓“胃气”,即脾胃之消化吸收机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因而,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胃气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即此义也。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  相似文献   

15.
“中风”泛指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医学者论述其病因病机,以风中经络、风中脏腑立论。从《内经》时代沿用至今。但是现代医学早已证实中风病位在脑,现代中医工作者也承认或默认中风是脑血管的病变。但是著书、撰文  相似文献   

16.
孟××,女,68岁。1988年3月4日入院。因饮食不洁现腹痛、腹泻。泻下黄色稀便时,有粘液,每日4-5次,伴里急后重。验血:白细胞16900个/立方毫米,便常规:黄色稀便,白细胞30-50个/Hb,脓细胞1-2个/Hb。西医诊为“急性肠炎。”给P.P.A每次2片,灭滴灵每次0.2克,均1日3次口服。服用4日后无效。加用5%葡萄糖500毫升、红霉素0.9克,氯霉素1.0克,每日静滴1次,连用10日后,仍未见好转,且病情逐渐加重,因而停西药,请中医治疗。 3月18日初诊:腹痛隐隐,腹泻每日8-9次,泻下黄色  相似文献   

17.
“肺胀”之病名,首见于《灵枢·胀论》其曰“肺胀者,虚满而喘”。所谓“肺胀”,临床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表现为胸部胀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心病”范畴。本病的治疗较繁杂,按照以往惯例,多在调理肺、肾上下功夫,而从脾论治者确为少见。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肺胀一病从脾论治,可收到较其他治法更为满意的效果,故临床体会介绍于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泄泻一症始见于《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飨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 ,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 ,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又…  相似文献   

19.
肺痨病始见于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近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它以发热、咳嗽、咳血、盗汗四大主症为其特点,轻者诸症未必悉俱,重者各症大多俱全。祖国医学在肺痨病的辨证论治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内经》对肺痨病作过概括的描述,《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汉·张仲景也  相似文献   

20.
刘家义  王时灿 《中医杂志》2002,43(5):388-389
认为痛泻的成因不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凡肠道积滞不畅而腹泻者,皆可出现痛泻,而且泻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五更泄不独见于肾阳虚,肝郁乘脾、酒积伤食等也可泄在五更;湿是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淡渗法是治疗腹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车前子、茯苓是利小便实大便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