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因良性前列腺增生进行TURP或前列腺切除术325例资料,前列腺偶发癌在本文中定义为术前患者经直肠指检和PSA检查均为阴性,而术后病理发现前列腺癌.结果:32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发现前列腺偶发癌12例,其中T1a期10例,T1b期2例.结论:T1a期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可以观察等待,而T1b期前列腺偶发癌需要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偶发癌是指良性前列腺疾病行前列腺切除的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前列腺癌。我院 1986年 7月~ 2 0 0 0年 12月共检出偶发前列腺癌 11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1例 ,年龄 5 3~ 76岁 ,平均 5 9.5岁。经耻骨上或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 389例 ,偶发前列腺癌 11例 ,均为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时发现癌灶。其中高分化腺癌 4例 ,为 A1 期 ;中度分化和低分化腺癌 7例 ,为 A2 期。 6例在病理报告后施行了双侧睾丸切除术。另 5例间断服用磷酸雌二醇氮芥和氟他胺。5例作了血清酸性磷酸酶检查 ,均为阴性。3例 PSA检查均小于 10 ng/ ml…  相似文献   

3.
任福锦  邹福安 《浙江医学》1998,20(2):110-111
前列腺增生伴偶发癌指术前仅诊断前列腺增生而未怀疑恶变,手术标本中却发现有恶变。我院1981~1993年因前列腺增生而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489例,术后病理检出前列腺癌38例,偶发癌发生率为7.77%。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良性前列腺疾病行前列腺切除的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前列腺肿瘤称为前列腺偶发癌(IDPC)。我科1993-1996年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06例。术后病理检出前列腺癌5例,均为低分化腺癌,偶发癌检出率4.7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前列腺偶发癌5例,年龄71~75岁,平均72岁。患者均因排尿无力,尿流缓慢,尿线变细,夜尿增多等前列腺增生表现反复发作25~5年而入院。直肠指诊:前列腺增生正”,均未触及硬结节。术前B超提示前列腺增大,未见异常回声,残余尿100~300ml,平均150ml,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BPH)。5例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偶发癌5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1993年1月-2005年12月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在本院行耻骨上(后)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患者1 473例,其中检出前列腺偶发癌51例.35例行内分泌治疗,16例未予治疗,随访观察.结果 1 473例患者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为3.46%;行耻骨上(后)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检出率为3.61%,与行TURP患者(3.1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05);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μg/L者的检出率为2.75%,显著低于PSA≥4μg/L者(6.11%,χ2=8.26,P<0.05).43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5±23)个月.32例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中,1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前列腺癌复发转移;11例未予治疗的患者中,6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前列腺癌复发转移.结论 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为3.46%,治疗方法包括观察等待、内分泌治疗、放疗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等,多数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或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6.
辜福贤  李逸波 《西部医学》2011,23(3):535-536
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术前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216例的临床资料,均常规施行PSA、TRUS或DRE检查,对可疑患者施行穿刺前列腺活检,并全部施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结果从216例患者中检出前列腺偶发癌9例,占手术总数的4.2%,其中T1a期7例,T1b期2例。结论 T1a期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可以观察等待,T1b期前列腺偶发癌需要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偶发前列腺癌(即T1a~T1b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3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977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BPH)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其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10 μg/L,且既往无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史者共771例,对TURP组织病理标本进行全部取材,由专业病理科医师进行分析,描绘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的肿瘤轮廓,采用Image J 1.47h软件采集图像,测量肿瘤面积,将每例患者所有切片中的肿瘤面积相加,估算的肿瘤体积等于肿瘤测量面积总和乘以模块厚度。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其治疗方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进展情况、干预治疗的原因及方式、肿瘤特异性病死率等。结果:本组患者发现偶发癌86例,检出率为11.2%,此86例患者肿瘤体积0.4~180.2 mm3,其中T1a期77例(89.5%),平均肿瘤体积为(12.3±12.6) mm3,T1b期9例(10.5%),平均肿瘤体积为(105.1±41.8) mm3。所有患者肿瘤体积均<500 mm3,属于小体积前列腺癌。肿瘤Gleason评分,<7分者79例,≥7分者7例。86例患者初步治疗方案均为等待观察,其中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88.9个月(27.9~150.1个月)。共5例患者发生PSA进展,其中T1a期4例,T1b期1例,此5例患者均选择干预治疗。T1b期有1例患者虽然未发生PSA进展,但因患者意愿强烈也选择了干预治疗。T1a期患者中,1例选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未见生化复发;3例选择内分泌治疗,未见治疗后PSA进展。T1b期1例患者选择放疗,未见放疗后生化复发,1例选择内分泌治疗,未见治疗后PSA进展。获得随访的84例患者中非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者6例,未见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者。结论:本研究偶发癌检出率为11.2%,86例偶发癌均属于小体积前列腺癌,等待观察治疗对T1a~T1b期前列腺癌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1993年7月~2010年4月前列腺增生行开放前列腺切除术及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957例,其中术后病理检出前列腺癌31例,27例行睾丸切除术,2例内分泌治疗,2例未行特殊处理。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月~7年,存活28例,死亡3例。结论: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提高偶发前列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具体、全面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组织类型、上皮内瘤样增生病变以及前列腺偶发癌等,可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10月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6例,术后标本行病理大切片检查。现将大块组织取材、确定病灶分布方法和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特点、治疗方法、随访结果。方法对45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疗,其手术标本送病检,发现前列腺偶发癌14例,均为前列腺腺癌。结果13例做了手术去势,7例同时行内分泌治疗,1例拒作上述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14例至今生存。结论前列腺偶发癌,其检出率与病检方法有关,治疗以手术去势为主,也可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1.
汪芬  邱明  伍建平 《海南医学》2014,25(6):904-906
目的探讨偶发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10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分为偶发前列腺癌组23例和非偶发前列腺癌组84例,并将两组进行对比。结果偶发前列腺癌组与非偶发前列腺癌组相比较,患者年龄、病理组织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指诊前列腺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前列腺癌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病理分级、病理分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偶发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低,具有病理分级及分期低的特点,充分取材及有效病理检查有助于偶发前列腺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 )对 5 0例前列腺癌、l0例前列腺正常组织及 2 0例前列腺增生症进行p16蛋白的检测。结果  5 0例前列腺癌中有 32例为阳性反应 (6 4% ) ,随恶性程度、期别的升高 ,p16表达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抑癌基因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前列腺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183例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经尿道切除病理学发现前列腺 癌12例,全部施行了双侧睾丸切除术。结果: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存活6例,最长时间5年。结论:对偶发前列腺癌对势术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 4 0例前列腺癌及 30例前列腺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进行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4 0例前列腺癌中有18例为阳性反应 (45 % ) ,其中高分化癌阳性率为 6 7% (4/ 6 ) ,中分化癌为 4 5 % (10 / 2 2 ) ,低分化癌为 33% (4/ 12 )。 30例前列腺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中有 2 1例呈阳性反应 (70 %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 (p <0 .0 5 )。结论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随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P16蛋白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可作为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分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病理分级(按Gleason分级系统)分化良好癌、中等分化癌、分化不良癌中VEGF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6.3%(8/22),68.1%(15/22),100%(19/19)。随着Gleason评分增加,VEGF蛋白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病理分级中分化良好癌、中等分化癌、分化不良癌TGF-β1的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8.1%(4/22),45.4%(10/22),78.9%(15/19)。随着Gleason评分增加,TGF-β1蛋白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①VEGF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正相关;②TGF-β1的表达与Gleason评分正相关;③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非典型增生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 )对70例前列腺癌、10例前列腺正常组织、2 0例前列腺增生症、40例前列腺非典型增生及 30例前列腺癌旁前列腺非典型增生组织进行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70例前列腺癌中有 31例为阳性反应 ( 45 % ) ,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 2 0例前列腺增生症均表达 ,40例前列腺非典型增生中 2 8例呈阳性反应 ( 70 % ) ,30例前列腺癌旁前列腺非典型增生组织中有 2 1例呈阳性反应 ( 70 % )。p16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前列腺非典型增生和前列腺癌旁的非典型增生。结论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CD146(Mel-CAM,MUC18)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其与PCa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PCa、20例癌前病变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CD146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计数。结果:39例PCa中32例CD146蛋白表达阳性(82.05%,32/39),较癌前病变组及BPH组明显增高,与病理分级无关,但在浸润型肿瘤(C+D)期与局限性肿瘤(A+B)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a组织中MVD38.75±9.50,随分化程度的降低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结论:CD146与PCa微血管形成相关;CD146表达和微血管的形成在PCa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146蛋白的表达和MVD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31例肾偶发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行肾癌根治术107冽,其中肾偶发癌31例(29%)。资料分析发现:肾偶发癌具有肿瘤体积小、病理分期低、生长局限、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的特点。B超在肾偶发癌检出中有突出作用,可作为得癌检查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9.
G R Lindholm  S Stirton  R J Liedtke  J D Batjer 《JAMA》1980,244(18):2071-2073
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values in 98 patients with prostatic carcinoma were measured by a commercial radioimmunoassay (RIA) and by enzymatic assay. Forty-three carcinomas were staged by rigorous pathological criteria. Patients (N = 129)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were the control group. At 94% specificity, sensitivities of the RIA vs the enzymatic assay for clinically staged patients were as follows: stage A, 22% vs 6%; B, 29% vs 10%; C, 52% vs 38%; and D, 87% vs 80%. However, none of the seven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A and B disease had a positive test result, and we suggest that variability in staging criteria accounts for the discrepant sensitivity claims reported. 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RIA should not be used for screening but as an adjunct for staging known prostatic carcinoma.  相似文献   

20.
血清Cg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粒蛋白A(Cg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35例前列腺癌患者及1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中的CgA.结果:前列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gA水平随癌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联合检测Cg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论:血清CgA水平测定可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监测和疗效的观察,尤其是对于PSA阴性或伴有远隔转移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