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 CCO监测用于指导危重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ICU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其中将应用Pi CCO监测的患者22例设立为观察组,接受上腔静脉置管监测的18例患者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HR、MAP、CVP,GEDVI、EVLWI、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GEDVI较治疗后第1天、第2天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EVLWI分别较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2天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HR、MAP、CV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i CCO监测危重患者的各项容量指标来指导容量管理优于CVP监测,有利于评估危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管理中应用PiCCO监测同时联合BNP的效果。方法:选取脓毒性休克患者32例,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PiCCO监测联合BNP,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病死率。结果:①观察组尿量、LAC、SCVO_2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PACHEⅡ评分对照组患者治疗1 d、2 d、3 d下降速度不及观察组;③而治疗1 d、2 d、3 d MAP、CVP上升速度不及观察组;④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28 d病死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检测和PiCCO监测联合应用可以直接掌握患者容量参数以及血管外水肿,对充分掌握患者病情,指导合理复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手术麻醉中应用有创动脉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危重手术患者,均在术中实施有创动脉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水平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监测前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糖、动脉血氧、血钾、血红蛋白与监测后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术中存在危险征象患者在有创动脉监测下进行临床干预均维持有效循环血压,调整麻醉深度保障血流动力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结论:有创动脉监测可为危重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状态提供参考依据,继而在有效监护下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危重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指导疾病的治疗进程。作为新一代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是最近几年临床应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精细容量管理对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74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进行PiCCO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精细容量管理,观察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74例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100.00%;住院时间平均为(10.85±2.13)d;满意度为非常满意者61例(82.43%)、一般13例(17.57%);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O监测下精细容量管理对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高,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短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PiCCO监测在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烧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测,研究组实施PiCCO监测,比较复苏前后两组的HR、APACHEⅡ评分、CVP、MAP、EVLWI、ITBVI及GEDVI。结果复苏后,研究组的HR、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研究组的CVP与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的EVLWI、ITBVI及GEDVI高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对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钟映玉  肖百芳  李鲤 《河北医学》2010,16(11):1344-1346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监测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182例ICU患者采用外周动脉穿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在留置有创测压期间,有效地对危重患者的血压、心率、血容量、血气分析进行了及时监控,动脉穿刺及测压成功率达90%以上。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应用对指导危重患者的临床治疗、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是新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持续监测心输出量的一项技术,它采用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持续动态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等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和补液提供理论依据,且该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创伤性小、结果准确。2012年6月3日笔者所在科室首次为1名心衰患者实施PiCCO监测,笔者参与了该监测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临床救治困难,尤其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时,其明显的循环和细胞代谢异常显著增加病死率。早期效果良好的液体复苏对于治疗脓毒性休克或稳定脓毒症所致的组织低灌注十分重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判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其液体复苏等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较大的帮助。目前较多研究报道了脉搏指示持续心排出量监测(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参与评估脓毒症患者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费用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动态、连续地监测反映患者心脏前后负荷指标的特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出现急性肺水肿,如何稳定血流动力学、早期缓解肺水肿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而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是治疗成功的前提。通过PiCCO监测相关参数联合应用多种指标可精准诊断ARDS,发现患者之间的差异,进而指导ARDS患者液体复苏,并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等。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指导治疗与危重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标准"肺动脉漂浮导管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较多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该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治疗,优化血流动力学状态。这种策略是否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危重医学争论的焦点。该文就采用该监测技术对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影响予以综述,为提高有限医疗资源运用价值构建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2.
侯聪玲 《当代医学》2012,18(24):128-129
目的流程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采取流程管理设计、流程学习及培训、危重患者流程管理应用、护理流程再造方法观察流程管理前、后危重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投诉率变化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流程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患者流程管理制订合理计划,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分工明确、注重秩序规则,使工作流畅,避免救治过程总无序、忙乱,避免操作中重复、差错出现,更具有高效性,确保救治过程中时间性和高效率,提高了护士的依从性,为保障危重患者的安全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ICU中的危重患者,尤其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都面临容量治疗是否恰当的问题,因为患者的容量不足或者容量过负荷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重症患者治疗的成败,因此,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极其重要。目前用于ICU中的监测指标大致分为两部分,即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近年来,这两部分指标由于诸多容量监测理论、监测技术和监测仪器的进步,使得一些静态压力指标、动态压力指标、容量指标及其监测仪器以及一些提示微循环灌注的指标被分别用来监测容量复苏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1休克患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在ICU的临床工作中,每个危重患者都面临容量是否恰当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血流动力学监测逐渐受到关注。准确判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实时、连续等优点,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机械通气、呼吸困难以及多发伤合并肺损伤液体复苏等呼吸危重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有创操作的局限性,是诊治呼吸危重疾病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危重病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收集200例危重患者,入院后同时给于PAC及PiCCO监测,观察检测开始后1min、12h、1d三个时间点的检测数据,数据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六项指标分别经球形检验发现,P>0.05,符合球形分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续结果。结果显示,患者六项指标不同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但组别与时间交互项均无差异(P>0.05)。说明患者患者六项指标两种检测方式不同时间点存在明显差异,但个时间点两种检测方式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检测方式所得血流动力学相似,但PiCCO可进一步测量 ITBVI、EVLWI,对判断液体及血管容量影响较大,对危重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具有进一步推广及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细节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0例。观察组在医疗护理的过程中运用细节管理护理模式,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入院、治疗、出院等一系列的护理过程给予评分,对所给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需求满意度。结果运用护理细节管理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需求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除用药指导外的其他项目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细节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危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精确的容量负荷评价是指导治疗的关键,也是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CU)医师每天面临容量治疗或液体复苏,但很难掌握容量治疗的折点——病理情况下最适容量负荷的确定,特别在休克治疗过程中或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及老年患者容量治疗时.缺少准确、有效且在危重患者床边可操作的客观监测手段以及如何将监测结果与具体患者联系起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经周围动脉(如桡动脉、足背动脉及股动脉)插入导管,通过换能器使电生理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形成图像反映到荧屏上,供临床监测动脉血压的技术[1]。它能直接、客观的反应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在麻醉科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现代医疗的临床诊断、治疗、判断病情变化等,提供科学的数字化依据。2011年1月~2013年6月对60例急危重患者的手术麻醉中应用有创动脉监测技术,结果在术中监测和指导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红丽 《浙江医学》2011,33(1):147-149
腹腔是封闭的腔隙,腹腔内任何器官体积超过一定限度均可致腹内高压引起腹腔间室综合征(ACS),导致各脏器功能障碍。ACS病死率较高,姚银春等报道为62.5%~75%,网此监测腹内压对及时诊断ACS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膀胱压力(UBP)测定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定量检测腹内压的方法目。我院对重症患者的UBP进行监测,以其来判断是否出现ACS,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