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tumor)是指原发于或继发于脊髓内的肿瘤,由于其生长部位和某些病理类型的特殊性,在显微外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存在很大的风险,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甚至术后出现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的永久性障碍,因此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髓内肿瘤切除术、脊柱侧凸矫形术和心血管外科胸腹主动脉瘤切除或修补术等外科手术中,术中都可能造成机械性或缺血性脊髓损伤。近十年来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术中的应用及推广,可以在术中及时发现可逆性脊髓损害的发生而及时终止侵袭性操作损害,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就术中MEP在监测脊髓功能变化时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髓内病变显微手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26例脊髓髓内病变的临床资料,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切除脊髓髓内病变中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手术全切除21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肉芽肿4例,胶质瘤7例,室管膜瘤1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后深浅感觉减退11例,深浅感觉障碍缓解15例;肌张力增高7例,偏侧肌力明显下降1例,排尿困难1例。脊髓功能稳定或改善24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很好地减少显微手术在切除脊髓髓内病变中对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从而大大减少了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手术中实时了解神经功能完整性,鉴别神经结构和非神经结构,帮助术者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和手术并发症,已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圆锥马尾区手术易造成病人下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本文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圆锥马尾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兔子不同程度缺血性脊髓损伤后经棘突电刺激下传神经源性运动诱发电位(DNEPs)的变化特点,为在脊柱脊髓手术中持续监测脊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经棘突间接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缺血早期的变化特点,并分析波形变化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经棘突电刺激间接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对缺血性损伤敏感,血管结扎后30min的波幅与运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976,早期波幅变化可以评估预后,波幅与基线的比值与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结论经棘突电刺激间接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脊柱脊髓手术中连续监测脊髓功能,其对缺血敏感,与运动功能相关,术中应用可以预防术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电生理彩超组)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彩超且经皮质入路切除的19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电生理彩超组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术中彩超实时定位肿瘤及明确肿瘤切除情况,均采用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分析,电生理彩超组手术全切率为66. 66%,明显高于对照组(15. 79%)。电生理彩超组中4例术后新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有3例完全恢复,1例出现远期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新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2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明显好转。术前存在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彩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岛叶胶质瘤,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系数和全切率,效果更为理想。且可以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脊髓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同顺性分析11例腰骶段椎管内病变手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电刺激器触发肌电图(EMG)监测脊髓和神经根功能的效果和体会.结果 1例脊髓内囊性病变获得次全切除;1例脊髓内肿瘤大部分切除:9例脊髓拴系综合征术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8例,1例与术前相比症状无明显变化.11例手术中脊髓和脊神经功能保留率100%;无圆锥、马尾神经损害发生.结论 联合应用MEP+SEP+触发EMG对于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和拴系组织的判断以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脊髓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的临床特征,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腓肠神经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例MS脊髓型临床表现,脊髓MRI,神经电生理和腓神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其临床表现为两侧肢体不对称性运动和感觉障碍的脊髓内部损害,可伴有发作性症状,有缓解和复发,脊髓MRI可以明确脱髓鞘部位,表现髓内纵行条带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脊髓略增粗,诱发电位有极高的敏感性,肌电图和腓肠神经病理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结论:MRI、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周围神经活检对MS脊髓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 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成熟型脊髓畸胎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显微外科治疗的7例脊髓畸胎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脊髓圆锥处肿瘤予以大部分切除,3例原发于终丝的肿瘤予以全切,余3例均予以近全切除。病理诊断均为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术后随访3~3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6例,无改善1例。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最大程度切除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正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纵向牵拉、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包括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1]。TCS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脊柱畸形、脂肪瘤、感染及肿瘤,甚至骶尾部的皮肤窦道、血管痣及毛发异常生长等。手术是治疗TCS的唯一手段。通过手术能消除脊髓的张力,以避免或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手术能保护患者现有神经功能、改善患者损伤的神经功能。手术原则是在保证重要脊髓神经功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多由于意外事故造成,是神经科和骨科的常见病。由于受损脊髓功能丧失导致患者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脑干手术,尤其是脑干实质内病变的手术很容易导致脑干重要功能核团颅神经运动核(cranial motor nuclei,CMN)的损害而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脑干手术中对CMN进行术中定位和持续肌电图(continuous electromyographic,cEMG)监测,将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的同时,帮助术者确定并保留CMN的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如何进行多方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以更好地保护神纤功能。方法选收2004~2005年我院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患者57例,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对肿瘤进行切除.并分为传统临护组和综合监护组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护。术后一周分别从肿瘤切除程度.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咽功能五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传统监护组和综合监护组术前术后功能的变化,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监护组监护结果的差异。结果 与传统监护组相比.综合监护组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减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缺失,保护了后组颅神经的功能,而在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叫功能的保护方面两者则无差异、结论对于大型听冲经瘤患者,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术中电生理监护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神功能,而听觉诱发电化则较少能代表术中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椎间盘突出症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3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自发肌电图(EMG)连续监测;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半椎板入路手术,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前入路手术。结果 术中监测发现SSEP改变3例,TcMEP改变7例,EMG改变21例,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害,随访2.4年至5年,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9%。结论 对椎间盘突症出手术,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效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112例,98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纳入研究,其中63例患者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35例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膀胱残尿量评价膀胱功能,术后6个月残尿量/术前残尿量≤50%为改善;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术后6个月评分增加3分以上改善。结果 对照组术后6 个月膀胱功能改善率为28.5%,监测组术后6 个月改善率达56.5%;监测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为62.5%,监测组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8.9%;两组下肢功能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防止术中误伤神经,从而使神经外科医生比较精准的剪断终丝获得最大程度的松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联合运用,桥小脑角区手术,特别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脑干的保护得到明显提高,后组颅神经功能损伤的机率也因此大大降低,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手术中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已有多年历史,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完善的术中监测体系,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成为减少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中主要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包括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本文就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术中神经监护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1概念的提出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指先天和/或后天因素导致的使脊髓受牵拉、压迫、圆锥低位,造成脊髓神经血管出现缺血、缺氧,逐渐发生变性坏死或呈退性行改变,临床上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或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损害的症候群;影像学特点表现为圆锥位置低于腰2水平[1]。最近有学者提出隐性TCS(occult TCS,OT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