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并发胸腔积液的成因。方法:对28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91例,肾结石16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多发性结石27例;均为单侧结石。结石大小1.2~4.5cm,平均2.3cm。术中在超声引导下于第12肋下腋中线至肩胛线之间穿刺,明确避开胸膜后建立经皮肾通道取石。用含0.1%中华墨汁的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术后行胸部X线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并发胸腔积液较多者在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抽液并抽取外周血进行镜检,寻找有无碳颗粒,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无胸膜损伤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超检查发现16例并发胸腔积液,CT检查发现5例并发少量胸腔积液。其中13例抽出术侧胸腔积液,离心后提取沉淀物镜检可见碳颗粒,而抽取外周血镜检未见碳颗粒。胸腔积液组结石大小、数目、术中冲洗液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和用量明显高于无胸腔积液组(P〈0.05),其中灌洗时间、术中灌洗压和灌洗液用量是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胸膜损伤MPCNL并发胸腔积液,可能因术中灌洗液量大、灌洗时间长和灌洗压力高导致术中灌洗液外渗至腹膜后间隙和(或)腹腔,再通过膈肌进入胸腔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需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胸腔积液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预防及治疗肝移植术后胸腔积液。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52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持续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引流组和未引流组之间的差异,再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胸腔置管引流的持续性胸腔积液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48例(92.3%)发生胸腔积液,13例(25.0%)持续性胸腔积液患者需要胸腔置管引流。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肺部感染(P=0.005)、胸腔感染(P=0.012)、沙门杆菌感染(P=0.012)、表皮葡萄球菌感染(P=0.013)、白假丝酵母菌感染(P<0.001)、术后胆管并发症(P=0.025)、腹腔置管引流(P=0.003)是术后发生持续性胸腔积液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及腹腔穿刺置管术是患者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持续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其中肺部感染患者行胸腔置管引流持续性胸腔积液的风险是无肺部感染患者的7.354倍(P=0.027),术后腹腔置管引流术患者行胸腔置管引流的风险为术后无腹腔置管引流术患者的31.601倍(P=0.012)。 结论肝移植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减少腹腔穿刺置管引流,以有效控制持续性胸腔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腹腔高压,腹腔间隙综合征,肠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心衰),低氧血症,呼吸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都是巨大腹壁疝手术后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这些重症虽然病因和处理原则不同,但是都和液体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来,围手术期液体"多"与"少"一直是困扰着大多数医生的一个难题.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术后的不良转归与输液不当密切相关[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手术特别是腹部手术患者,实施限制性输液,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结局[2].  相似文献   

4.
胸腔积液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少数患者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效果差。我们报道多种血液净化方式联合治疗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并发心包积液1例。  相似文献   

5.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升高所引起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多发于腹部创伤及腹腔大手术后[1].肝移植是术后最容易并发ACS的手术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ACS发病隐匿,诊断主要靠IAP监测,我们尝试对术后患者运用低顺应性毛细测压方法,并将结果与膀胱内压法[2]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有效性和准确性.资料与方法1.一般情况:本组共23例患者,选自我院2009年2至10月实施的肝移植手术患者.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61岁,中位年龄41岁.23例患者中,15例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8例为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6.
大量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常见的症状,以往多在局部麻醉下给予患者放置孔径较粗的硬度较硬的胸腔引流管浪引流积液,在给予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病人增加了许多的痛苦.我科于2007年3月~2009年6月对65例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置人胸膜腔吧闭式引流,取代传统的引流装置,效果满意,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感染倾向,减少患者的痛苦,此外还可以避免因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操作不慎而发生气胸的可能[1].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胸腔积液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后胸腔积液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暂无研究明确揭示腹部手术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胸腔积液的关系。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腹部手术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严重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A组10例采用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B组7例常规治疗。结果:膀胱内压、平均动脉压、尿量、便量和氧合情况等指标A组优于B组。结论: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细菌感染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60% ~ 70%,腹腔感染占首位,其次是肺部[1].研究显示,重型肝炎并发细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2].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并控制感染对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降钙素原(PCT)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特异性指标[3].血清PCT浓度的升高不仅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全身细菌感染,而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4].本研究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探讨血清PCT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发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SAP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者病因以胆源性SAP(58.8%)为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57.5%)。胸腔积液出现时间平均为(51.5±38.4)小时,发生部位上以左侧为主(53.8%),常合并腹腔积液(87.5%)。胸腔积液淀粉酶显著高于同步血清淀粉酶[分别为(11914.3±2361.5)U/ml、(486.5±311.3)U/ml,t=42.9,P0.05];胸腔积液白蛋白高于同步血清白蛋白差异[分别为(35.68±8.69)g/L、(30.12±10.30)g/L,t=3.6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腔积液程度与APACHE-Ⅱ评分(r=0.760,P0.05)呈正相关。全组患者中出现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0例(37.5%),胰腺假性囊肿8例(10.0%),胰周脓肿3例(3.8%)。胸腔积液平均吸收时间为(9±3)天。结论胸腔积液是SA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准确认识其临床特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严重烧伤患者常发生休克、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屏障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害[1].烧伤患者发生休克后,为了维持组织和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需要早期及时地实行液体复苏,但特殊事故现场(如战场、自然灾害、火灾等现场)时,医疗资源常在短时间内耗竭,而使静脉补液治疗无法实施.此外,在内皮细胞屏障受损时输入大量液体可能加速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加重组织水肿,形成越输越漏的恶性循环,造成腹腔间隙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2].因此,烧伤早期血管内皮屏障的损伤机制与保护药物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水平,探讨其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5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组)和50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水平。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治疗前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分别为(7.17±4.89)、(7.58±5.21)μg/L,明显低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别为(17.33±6.23)、(17.28±7.12)μg/L],P〈0.05;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治疗后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分别为(3.36±1.29)、(3.45±1.34)μg/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胸腔积液中P-选择素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胸腔积液临床常见,少量积液常无症状,中大量积液可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平卧等表现,需通过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及时加以缓解。胸腔积液穿刺引流不仅可用于临床治疗,还可辅助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在超声直视下操作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1-2]。本研究观察高频超声在辅助引导置管引流胸腔积液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在急性胰腺炎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型急性胰腺炎38例、轻型急性胰腺炎226例,分析胸腔积液的发生率、胸腔积液与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32例(84.21%),轻型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30例(13.27%),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20例(11.11%),酒精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25例(48.08%),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与不合并胸腔积液并发全身并发症分别为48.39%(30/62)、4.46%(9/2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胰腺炎出现胸腔积液提示病情凶险,胸腔积液可作为重型急性胰腺炎的一项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剖腹减压治疗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近几年陆续有报道,并已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对本单位2例ACS患者进行剖腹减压治疗,因治疗时机和感染因素的差异,出现不同转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恶性胸腔积液多为肿瘤进展所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1]。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及治疗胸腔积液[2]。对于长期带引流瓶患者,其活动常受到限制。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引流袋悬挂固定器,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活动时引流瓶的固定,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症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方法对312例胃癌术后患者手术方式及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取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是否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术中液体输入量、术中失血量与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状性胸腔积液相关。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腹腔镜手术及术后血清白蛋白30 g/L与术后症状性胸腔积液相关。结论手术时间4 h为胃癌术后并发症状性胸腔积液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及术后血清白蛋白30 g/L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发症、病死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06例AP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胆道疾病以及胃裸区、肾上腺及肾周间隙受累,并分析这些CT表现与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脂肪肝、肾周间隙受浸、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A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3%、89.1%、85.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肾上腺及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4个指标是AP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3.3%、98.6%、96.0%. 结论 腹部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AP患者的组织、器官受累的情况,受累情况与AP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2005年7月-2009年7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并发胸腔积液的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3~61(43±9)岁,烧伤总面积57%~90%,其中Ⅲ度23%~75%TBSA.创面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以及头面部.胸腔积液发生时间及性质:伤后6~10 d有9例患者,胸腔积液为漏出液,透明或淡黄色、不凝同,比重小于1.016,蛋白小于30 g/L,粘蛋白试验(Rivalta试验)阴性,均为双侧积液;伤后22~31 d有2例患者,胸腔积液为渗出液,浑浊,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30 g/L,Rivalta试验阳性,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间皮细胞,无细菌生长,其中双侧积液1例、单侧积液1例、11例患者均有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20.
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Ⅰ期或分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并发顽固性胸腔积液的28例患者,在积极改善心功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采取缓解上腔静脉梗堵综合征,必要时进行胸膜固定治疗的护理,加强引流管护理和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27例治愈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