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国栋  曹传宇  赵雪琴 《临床荟萃》2001,16(19):876-876
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系指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综合征 ,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 10 %~15 % [1 ]。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院自 1995年以来 ,治疗SAH86例 ,其中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运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 4 3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SAH86例均急性起病 ,所有病例结合临床、头颅 CT扫描诊断明确 ,部分诊断仍不明确者经腰穿证实为 SAH,亦包括部分继发性脑室出血者。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内科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术 ) 4 3例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17~ 75岁 ,平…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多死于再出血,还可诱发脑血管痉挛(CVS)致脑缺血,致残率高。现总结我们自1996年1月-2002年1月间经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立止血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30例与传统方法治疗SAH30例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VS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其并发症神智不清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而且与血液成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处存留时间成正比。本文对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4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选择SAH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后再出血死亡1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1%;对照组再出血死亡2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莫地平能够防治SAH DCVS,可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其病因95%以上均为脑血管畸形(CVM)和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90%[1~3],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4].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SAH后导致脑血管痉挛(CVS)继发的脑缺血、脑血栓、疾病转归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问题的认识均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直接死因为再出血。我们从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通过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SAH30例病人,与传统治疗对比,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中IL-6含量,同时检测同期20例患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结果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SAH后第一日至第三日达峰值,第二周至第三周逐渐下降.SAH组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脊液IL-6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无血管痉挛的SAH患者,P<0.01.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显著升高,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痉挛患者,动态观察SAH病人的IL-6水平有助于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经过手术夹闭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按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脑脊液引流组(A组)56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手术夹闭动脉瘤,然后在颅底脑池置入引流管,缝合硬脑膜,引流5~7 d后拔出,对脑脊液仍为血性者,行腰大池引流.对照组(B组)50例患者夹闭动脉瘤后,缝合硬脑膜.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56)和24.0%(12/50),差异有显著性(χ2=4.79,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分别是(94.4±20.3)cm/s和(117.5±29.4)cm/s,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是7.1%和30.0%(χ2=7.89,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患者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防治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将 4 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 8例 )应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 ;2 0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者为对照组。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头痛缓解时间、意识障碍时间、CSF压力下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P <0 .0 1 ) ;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 ;无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严密观察及合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冯建容  李介华等 《新医学》2002,33(6):345-34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SAH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脑脊液中IL-6含量,同时检测同期20例患非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结果:SAH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脑脊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SAH后第一日至第三日达峰值,第二周至第三周逐渐下降。SAH组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脑脊液IL-6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无血管痉挛的SAH患者,P<0.01。结论:SAH患者脑脊液中IL-6含量显著升高,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痉挛患者,动态观察SAH病人的IL-6水平有助于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健,我科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40例SAH取得了满意效果,所有患者病情均趋于稳定,我们认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背景:曾经有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就是脑脊液中神经肽Y含量增高所致。关于脑脊液中神经肽Y增高的来源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肽类物质在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科,材料为由黑龙江兽医研究所提供Wister雄性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方法:2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注血组,并通过“枕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SAH模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来判定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实验性大鼠SAH后脑血管痉挛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注血组皮质脑血流量的变化,注血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组内比较,SAH各时限点,均显著低于SAH前。注血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lt;0.01)。注血组较同期正常对照组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含量增高明显(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开始升高,至第7d达到高峰,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注血组在注血后第2d、第4d、第7d血浆、脑脊液中心钠素含量逐渐升高,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lt;0.01)。结论:脑血管痉挛后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心钠素升高,神经肽Y是继发脑血管痉挛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3.
邹宇辉  闻林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05-3706
目的:研究不同脑脊液引流速度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 探讨最佳引流速度。方法:43例SAH患者行腰大池置管匀速引流术后分为3组,予(5±1)、(10±1)、(15±1)mL/h三种不同引流速度,其他治疗措施相似。结果:(10±1)mL/h组脑脊液澄清时间较(5±1)mL/h组短(t=3.323,P<0.05),与(15±1)mL/h组无明显差异(t=2.012,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2%,与(5±1)mL/h组(χ=0.021,P>20.05)及 (15±1)mL/h组(χ=0.050,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颅内感染、二次出血、低颅压综合征2和脑积水。结论:引流速度控制为(10±1)mL/h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林 《临床荟萃》2000,15(9):393-39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中自发性SAH是内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的常见病。我院内科 1992~1998年共收治自发性 SAH共 6 0例 ,占同期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 9.76 % (6 0 / 6 15 ) ,与文献报道的发病率相同 [1 ] 。现对这 6 0例自发性 SAH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1例 ,女 2 9例 ;农民 38例 ,工人 17例 ,干部 3例 ,教师 1例 ,家务劳动者 1例 ;年龄自 2 6~ 89岁 ,平均5 7.83岁 ,其中 <30岁 3例 ,占 5 % ,31~ 5 0岁 16例 ,占 2 6 .6 7% ,5 1~ 70岁 2 9例 ,占 48.33% ,>70岁 12例 ,占 2 0 % ;起病至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心电图(ECG)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45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6例出现ECG异常,记录患者的性别、Hunt-Hess分级、既往病史、ECG改变情况,分析这些因素与ECG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SAH患者中,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史患者出现ECG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随着Hunt-Hess分级的增高,出现ECG异常的比例逐渐增高,说明SAH的病情对ECG有明显影响。结论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以及Hunt-Hess分级较高的SAH患者并发ECG异常的比例较高,因此要关注对此类患者的ECG检查并给予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1 概 况1.1 定义 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作为病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CV) ,是因果关系为继发症。1.2 概念  CV是 SAH最常见的高危继发症之一 ,是 SAH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CV的发病率 :SAH患者中大约有33%于发病 48~ 72小时内发生 CV,手术后的发病率为 41%~72 %。国外资料 SAH后脑血管造影显示有 CVS高达 5 0 %~70 %。 CV好发于载瘤动脉被血凝块包绕或严重 SAH患者。年龄越大 ,CV发生率越高。2 兼症模式       SAH—·—·—→CV3 发病机制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 CV发生。 SAH后由于红细胞破坏使…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近年来我院对26例SAH患者采用了鞘内置管脑脊液置换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颅多普勒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军 《临床荟萃》2003,18(12):705-706
原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其中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探索本疾病血管痉挛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解痉药物疗效,1999年至2001年我们应用床边经颅多普勒(TCD),对住院的28例原发SAH患者进行了动态监测,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虽然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但本病误诊率仍居高不下。2005—2012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SAH文献共118篇,纳入误诊病例2085例,平均误诊率20.43%;误诊范围涉及80种疾病,其中前3位误诊疾病为后循环缺血、各种头痛和高血压病。对误诊疾病数据库中近3000种疾病的误诊范围检索发现,共29种疾病易误诊为SAH,居前3位的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低颅压综合征和脑出血。2085例误诊病例首位误诊原因为接诊医师经验不足,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占总误诊原因的24.23%,其中133例(6.38%)造成1级误诊后果(死亡或遗留后遗症),21例(1.01%)造成2级误诊后果(因误诊而导致病程迁延或导致不必要的手术),1225例(58.75%)造成3级误诊后果(未因误诊造成明显不良后果),706例(33.86%)失访或文献未交代预后。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SAH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全面查体,及时合理选择腰椎穿刺脑脊液、头颅CT检查,早诊断并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尽管近年来对SAH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1].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可能是导致SAH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