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新的大肠癌前病变──变异腺窝区的研究朱人敏,张予蜀综述关键词大肠癌,变异腺窝区,癌前病变中图法分类号R730.231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大肠癌起病比较隐匿,患者就诊时往往已达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草生长特性和甘草酸含量的地理变异格局,探讨其地理变异格局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为甘草优质高产栽培生产实践中的产地选择和种子调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盆栽法布置试验,烘干法测定生物量,HPLC法测定甘草酸含量。结果①株高、小叶宽、顶叶长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纬度增加(自南向北)而减小;小叶数、芦头直径、侧根粗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自西向东)而减小,甘草酸含量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升高。②小叶长、小叶宽、顶叶长、顶叶宽、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年均温等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与各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甘草酸含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甘草在一年生阶段,生长特性和甘草酸含量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地理变异的形成与种源适应该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几种变异的辨别和处理方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LC术中可能遇到的解剖变异。总结本院在LC术中对几种变异的处理方法。结果:本院11500例LC,发现1例胆囊管低位汇合,中转开腹完成手术;9603例LC,迷走胆管损伤引起术后胆漏5例,均经再手术治愈;11500例LC,发生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损伤5例,4例腹腔镜下止血成功,1例中转开腹止血成功;11500例LC,发现胆囊动脉损伤止血2例,均在腹腔镜下止血成功。结论:正确辨认LC术中常见的变异,对提高LC成功率,减少LC的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牛乳铁多肽(Lactoferricin B)的真核表达质粒pYES2/Lactoferricin B,实现其在酿酒酵母S.cerevisiae中的表达,并初步检测其不同变异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分别合成Lactoferricin B基因两条单链的部分序列,让其互为模板、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Lactoferricin B与3种变异的基因序列.将它们克隆到穿梭质粒pYES2中,构建pYES2/Lactoferricin B 及3种变异基因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Top10中,让其大量增殖.提取重组质粒经纯化后将其转化到S.cerevisiae中,通过营养缺陷型筛选获得重组酵母菌并通过半乳糖诱导使其表达目的蛋白.经离子交换柱纯化收集目的蛋白后,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比较Lactoferricin B及3种变异重组蛋白的抗菌活性.结果 经PCR扩增检验、DNA测序表明成功构建pYES2/Lactoferricin B与3种变异基因重组质粒.提取诱导后的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及质谱检测,证实目的蛋白的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103.在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实验中观测到Lactoferricin B和A17-Lactoferricin B产生了抑菌圈.结论 成功构建pYES2/Lactoferricin B及变异基因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能在S.cerevisiae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功能及抗菌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前核心区(precore,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asalcore promoter,BCP)变异特点以及变异株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酸(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38例慢性HBV感染者清晨空腹血,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HBsAg,并同时采用磁珠法检测HBV-DNA,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BCP区基因突变。结果 101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PC、BCP、PC+BCP变异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服用核苷类药物一年以上组PC、BCP、PC+BCP检出率要高于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组(P0.05)。HBeAg阴性HBV感染患者其PC、BCP和PC+BCP的变异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增加(P0.01)。PC、BCP和PC+BCP变异株组与野生株比较,慢性HBV感染者HBeAg含量减少(P0.05),DNA复制活跃、HBsAg含量增加(P0.01)。结论变异的发生使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越来越多,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和长的疾病病程可能是变异相关因素。对于HBe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观察DNA、HBsAg含量,可了解体内病毒是否确实已被免疫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种小型猪作为代谢综合征模型动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巴马小型猪和西藏小型猪,测量体重、体尺以及与代谢综合征有关指标-血脂、血糖、自由基水平,在不同种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西藏小型猪比较,巴马小型猪体重大,体长度短,颈围大,腹围大,肥胖指数高,而且差异在雌性巴马小型猪中更加显著。TC、HDL-C、LDL-C、TC水平在雌性小型猪高于雄性小型猪。GLU水平在巴马小型猪高于西藏小型猪,并与雌性西藏小型猪的差异显著,而FRA和HbAlc水平在西藏小型猪高于巴马小型猪,Insulin水平在雌性巴马小型猪和雄性西藏小型猪中分别高于雄性巴马小型猪和雌性西藏小型猪。MDA水平在雌性巴马小型猪中显著高于雄性巴马小型猪和西藏小型猪,SOD和GSH-Px水平在巴马小型猪中高于西藏小型猪。结论 通过体重、体尺、血脂、血糖和自由基水平等正常生理指标的分析,巴马小型猪倾向于肥胖;两种小型猪血脂雌性高于雄性;巴马小型猪空腹血糖高于西藏小型猪,但巴马小型猪的血糖控制能力优于西藏小型猪;巴马小型猪抗氧化能力优于西藏小型猪。总之,在代谢综合征相关研究中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不同种、不同性别的小型猪并以具体造模实践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患者体内HBV-DNA聚合酶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接受拉米夫定(Lamivudine)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P基因的变异特点及规律,提高抗HBV的治疗效果。方法:①选择50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13例服药48周时HBV-DNA检测阳性患者的外周血,提取HBV—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HBV-P基因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变异情况,同时用基因芯片方法进行验证。②用逆向追踪方法对上述13例HBV-DNA阳性患者服药前和服药36周时血清标本中扩增的HBV-P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及HBV-DNA定量的检测。同时对50例患者服药前、服药12、24、36和48周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检测,观察对比发生YMDD变异者及非变异者、ALT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拉米夫定治疗48周结束时,13例HBV-DNA检测阳性的患者中有5例外周血中HBV-P基因发生YMDD变异,其中2例为YVDD变异,伴L528M变异;3例为YIDD变异。②所有YMDD变异均发生于用药36周以后,变异率为10%,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完全符合。③除了YMDD外,还发现了若干其他的变异位点,如1例伴有N482E、N487K、V521L、T532S和S561T突变;1例伴有T466N、N469I、Y472N、G475R、D479N和DM82N突变;1例伴发Q473K突变;3例伴发M477L突变。④13例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共有8例在服药48周时HBV-DNA定量较服药前增高,其中5例为YMDD变异者。5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有5例48周时的ALT水平高于服药前,其中4例发生了YMDD变异。结论:拉米夫定可以诱导HBV-P基因的YMDD变异,变异者较非变异者临床疗效差,发生P基因区的YMDD变异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考试题型得分变异程度的分析,为评价学生有关课程学习方式提供数据处理的方法.方法 对桂林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92名本科学生医学统计学课程考题中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及分析题得分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定变异系数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1=0.0167,综合分析题(32.92%)变异系数较高,而填空题(17.14%)、名词解释题(18.91%)和单项选择题(19.23%)变异系数均较低,前者分别与后三者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综合分析题得分的个体差异较大,提示有相当数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60例;血液肿瘤71例,其中多发性骨髓瘤(MM)组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18例,霍奇金病(HD)组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组14例,急性白血病(AL)组2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的红细胞参数。结果五组血液肿瘤外周血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比容(HCT)均明显下降,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均明显升高,尤其以CML、AL组升高明显;红细胞平均体积(CMV)在NHL组明显下降,而CML组升高,MM、HD、AL组无明显差异;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在MM、AL组升高,在NHL、HD组下降,CML组无变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在MM、NHL、HD、CML组下降,而AL组升高。结论血液肿瘤对于红系造血功能的影响,有红细胞数量和质的双重变化,观察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对于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山  张永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4):581-585
目的 比较下腔静脉超声指标、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2...  相似文献   

11.
安鹏  俞振飞 《广东医学》2020,41(23):2434-2438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系数(GLUcv)联合糖化血清蛋白(GSP)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持续性炎症-免疫机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预测价值。方法取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住院第28天作为观察节点,根据PICS诊断标准,将发生PICS的患者作为PICS组,未发生PICS的患者作为非PICS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入住ICU时间、特殊诊疗操作、住院第1天和第14天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计数(LYM)和前白蛋白(PA)检查结果、住院第1天GSP(D1_GSP)、住院期间最高血糖(GLUmax)、最低血糖(GLUmin)、平均血糖(GLUmean)、血糖标准差(GLUsd)及血糖变异系数(GLUcv)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6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PICS患者55例,非PICS组患者107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提示PICS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非PICS组患者显著延长(t=7.951,P<0.01);PICS诊断指标比较结果提示,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LYM水平显著低于非PICS组患者(t=7.687,P<0.01),而非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LYM呈显著升高趋势(t=9.314,P<0.01);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CRP水平显著高于非PICS组患者(t=4.392,P<0.01),而非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CRP呈显著降低趋势(t=7.007,P<0.01);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Alb和PA水平显著低于非PICS组患者(t=3.383,P=0.001;t=3.140,P=0.002),而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Alb和PA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t=2.317,P=0.022; t=3.252,P=0.002);血糖代谢指标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非PICS组患者,PICS组患者D1_GSP水平显著升高,而GLUsd和GLUcv水平显著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D1_GSP(OR=3.284,95%CI 1.846~5.843)和GLUcv(OR=0.895,95%CI 0.852~0.941)与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GLUsd和GLUcv的AUC分别为0.793和0.741,而两者联合预测概率的AUC为0.901,相较于单个指标显著提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继发PICS的脓毒症患者可能伴有血糖代谢紊乱,GLUcv和GSP指标可显著提高对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的预测价值,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判断及其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H)变化趋势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 (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IVF-ET治疗、使用经典长方案的PCOS患者314例,根据早、中、晚卵泡期血 清LH水平分为早-中卵泡期降低组(A组,LH比值≤1)与升高组(B组,LH比值>1)、中-晚卵泡期降低组(C组,LH比值≤1)与升 高组(D组,LH比值>1)、早-晚卵泡期降低组(E组,LH比值≤1)与升高组(F组,LH比值>1),比较A与B、C与D、E与F组间结局 的差异。结果A、B两组间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获卵数、早期自然流产率较D组显著升高(P<0.05),而正 常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较D组显著降低(P<0.05)。E组早期流产率较F组显著升高(P<0.05),持续妊 娠率较F组显著下降(P<0.05),其它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晚卵泡期与中-晚卵泡期LH呈升高趋 势有更好的临床结局,早-中卵泡期LH变化趋势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78-18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火龙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温度-时间变化规律及镇痛疗效,为提高临床火龙灸实施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门诊就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2 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火龙灸治疗3 个循环组、4 个循环组和5 个循环组。施灸过程中,采用高精度智能温控器进行监测,记录患者体表温度,分析温度-时间变化规律,记录不同组别患者热度评分、VAS 评分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每个循环施灸的温度最高点出现在灭火后,而整个施灸过程中最高温度出现在第2 个循环;三组施灸热度评分5 个循环组最高,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施灸后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4 个循环组和5 个循环组优于3 个循环组(P=0.013 和P=0.001);4 个循环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 适当增加施灸时间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烧伤风险,但不意味着施灸时间越长越好,过度增加施灸时间并不提高临床疗效,反而降低患者舒适度,建议临床以4 个循环施灸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