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确诊的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结果 4例均为女性,且均发现尿道口赘生物,4例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虽不一致,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S100、Vimentin及Melan-A阳性表达,排除其他部位原发性肿瘤后,确诊为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患者随访4个月至3年,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2例患者健在。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预后差,临床易与尿道其他良恶性病变混淆,及时准确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汪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5):743-744
恶性黑色素瘤 ,好发部位为体表皮肤 ,尤其下肢。发病原因不明 ,部分病例可在皮肤组织受损伤后发生。极少数病例发生于成年之前 ,可能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其病理组织学谱系广 ,已有十几种类型[1] ,易给诊断造成迷惑。为此 ,笔者对 18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期望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3~ 1999年间恶性黑色素瘤病例 18例。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5 1岁。1.2 病变部位 本组病例发生于下肢皮肤 6例 ,躯干皮肤 4例 ,头面部皮肤 1例 ,眼球结膜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15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梭形、小细胞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Vimentin。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容易导致临床处治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掌握其诊断及相关鉴别诊断要领,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特染及免疫组化确诊的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瘤,并对其临床专科特征、生存随访情况、病理形态学特征及特染与免疫组化表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为进行性鼻塞或(和)鼻衄,9例伴轻重不等的头痛。专科检查均见广基性息肉样新生物填塞鼻腔,表面有暗灰褐黑色样坏死物覆附,触之为血痂或坏死物、质脆。8例临床诊断为鼻息肉、鼻窦炎,5例诊断为鼻肿瘤、鼻出血坏死性息肉伴鼻窦炎。治疗为手术加放、化疗综合手段,生存时间为2个月~53个月。病理形态学12例均见胞质深红染的大多边形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为主,色素少。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其生存期短、恶性度高。临床专科检查以息肉样外观伴表面灰褐色坏死为特点。病理学以胞质深红染仅有少量黑色素颗粒的大多边形上皮杆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为主要成分,黑色素特染及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40例恶性黑色素瘤,男女各20例,年龄4~78岁,多数发生于皮肤(20例)和粘膜(6例).主要组织学类型是大上皮样细胞(21例)、梭形细胞(9例)及小痣样细胞(5例).有淋巴结、血道转移者占35%.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者占45%. 相似文献
8.
9.
10.
通过总结分析了18例原发性女性生殖道粘膜恶性黑色纱瘤临床病理变化,结果:18例中,发生于阴道15例,宫颈2例,子宫内膜1例,黑色素性恶性素瘤4例(22.2%),少色素性或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14例(77.8%),LSAB法免疫组化标记:S-100,Vimentin全部阳性(18/18,100%),HMB-45阳性17例(17/18,94.4%),结果文献对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肛门内有肿物,大便带血,部分病例有脓血便。组织学表现为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可见透明样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明显,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部分胞浆内见黑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呈阳性反应。7例于3~5年后死亡。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5年存活率低。 相似文献
13.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好发于皮肤的恶性肿瘤,鼻原发性恶黑则罕见。我科遇到2例报道如下,并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科1963年1月—1998年2月外检明确诊断恶黑12例,其中原发于鼻2例;鼻恶性肿瘤68例,其中恶黑2例。对2... 相似文献
14.
苏成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2,13(2):141-142
<正>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1%,发生在鼻腔者更属罕见,我院建院30余年仅见6例。临床易误诊、漏诊,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更是困难,本组6例临床资料较齐全,病理检验亦较详细,并有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 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6岁。病程2个月至1a,4例病程在3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鼻堵(6/6)、鼻(鼻丑)(4/6),其他症状为头痛,耳鸣、耳聋等。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并用组织病理学,免疫化学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国内外资料进行探讨。结果:2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排列,具有一定异型性。部分为小细胞型,部分呈梭形,部分细胞质透亮。胞质内可找到多少不一的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HMB45(++),S-100(++),CK(-)。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是消化道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高龄患者,其形态结构复杂。组织起源不明确肿瘤应做免疫标记HMB45、S—100以免漏诊。恶性黑色素瘤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现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5例,女7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度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罕见,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但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非常少见,在所有黑色素瘤中所占比例不到1%,占鼻腔、鼻窦部肿瘤的5%以下[1],这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的疾病,其发病年龄在40~80岁,男女性别无差异。有报道在日本发病率升高[2]。本文收集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0例,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及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5年经病理确诊的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例10例,其病史及随访资料齐全。全部病理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 相似文献
18.
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很少见[1]。由于经验不足常可误诊为其他肿瘤,需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加以确诊,我们在诊疗过程中先后诊治1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32~76岁,平均55.3岁。发病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鼻腔鼻窦恶黑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7例鼻腔鼻窦恶黑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均行手术治疗,部分辅以放射及免疫疗法。结果:15例获随访,12死亡,5年生存率为17.6%。结论:本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为重要。治疗主张采用综合疗法,即广泛、彻底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射或免疫疗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18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效果。强调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手术不彻底,治疗方法的单一是治疗效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