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颅内专用支架种类的增多及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已经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支架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临床上几种常见颅内支架的结构特点、各自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不足,概括性地描述了正在研究阶段的新型支架和未来颅内支架发展的趋势,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并对未来新型支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瘤颈 /瘤体比为 0 5~ 1∶1,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  16例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的动脉瘤 ,12例完全栓塞 ,4例大部 (>95 % )栓塞。有 7例随访 6个月~ 1年 ,有 1例出现动脉瘤复发。 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 在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时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可避免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提高了宽颈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 ,血管内支架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病的治疗中 ,并取得了可靠的效果。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 ,作为血管腔内隔绝物 ,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 ,从而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 ,促进血栓的形成 ,防止动脉瘤再出血。血管内支架放置早期的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致梗塞 ,认识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疗效[9]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CGSA)的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讨论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对3例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例中2例治疗成功,12个月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是一种治疗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对于复杂性(宽颈、梭形、夹层等)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及以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均不佳。血管内支架的出现使这一现状得以改观,为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随访和检验。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内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血管内支架已被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可靠的效果。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起着“栅栏”作用,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从而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瘤再出血。血管内支架的出现,为这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的问世及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echable coil,GDC)在临床的应用,给复杂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55个.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3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结果 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39个,95%闭塞7个,90%闭塞5个,80%闭塞4个.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疗效:优102例,良35例,差7例,死亡5例.106例随访3~50个月,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用弹簧圈栓塞,3个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前者有4个动脉瘤100%栓塞,13个90%,6个80%,1个80%以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所有患者临床随访平均51个月(1-94个月)无再出血,6例7个动脉瘤在术后6-38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共56个)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DSA检查:致密栓塞39个,大部栓塞13个,部分栓塞4个。随访51例,时间6-12个月,GOS评分:5分43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研究已经肯定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但是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仍然是技术上的一个挑战.而支架辅助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常用颅内支架主要有Neuroform支架、Leo支架[2]、Enterprise支架[3]和Solitaire支架[4].由于各种支架的不同设计,其在各种释放技术中的应用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V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1管内芰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6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掇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 5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陶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A、MRA、DSA等,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能知道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需结合CTA、MRA以防止漏诊.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为主,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大大降低.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着栓塞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目前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共同难点。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血管内支架的优点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干扰瘤内血流模式;为新生内皮提供支撑。更易控制、更柔软以及微支架的进一步研制有助于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469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信息,并对19例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并发症的颅内动脉瘤资料进行分析,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9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完全康复14例,2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熟练掌握微导管技术和术中、术后的积极处理是减少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的方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30例患者(71.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为Raymond Ⅰ级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出现了缺血相关并发症,2例使用Onyx液体栓塞剂的患者术...  相似文献   

18.
单纯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具有微侵袭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而颅内宽颈动脉瘤由于其瘤颈较宽,对其完全栓塞率低、弹簧圈解脱后易进入载瘤动脉造成脑梗死,目前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之一。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对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单纯采用Neuroform支架(Boston Scientific,USA)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缔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瘤的形状与术中动脉瘤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