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B超直方图量化测定胆汁透声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毅  郑慧 《中华消化杂志》1997,17(6):368-368
采用B超诊断胆囊结石已获得令人满意的诊断率.然而对于胆囊小结石,包括部分肉眼无法辨认的小结石的诊断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从1995年起用B超直方留数据化测定胆囊结石患者及正常人胆囊内胆汁透声度,旨在探讨用无创伤性诊断手段区分混浊稠密胆汁与正常胆汁,以及探索一种胆囊结石早期诊断方法。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对照组56名健康成人,无肝脏病史,胆囊壁厚小于0.Zcm,男23人,女33人,平均年龄45.4土10.5岁.静止期胆囊结石患者153例,男60例,女93例.平均年龄52土14.3岁.其中不包括伴有萎缩性胆囊炎或胆囊充满结石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溶石散治胆石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溶石散(主要由天竺黄、人参、羚羊角粉等中药组成)对20例胆石病进行治疗,其中5例胆管结石、10例胆囊结石、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男12例,女8例,年龄36岁~63岁,平均52岁.病程3mo~10a(B超发现)而且均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欠佳,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性食物等,经过6d治疗结束后,进行不定期跟踪随访.结果临床治愈19例(95%),无效1例(5%),无效为胆总管扩张,胆囊结石者.跟踪随访,19例临床治愈者,服溶石散后最长7a多,最短3mo,平均3a.18例没有复发.1例服药后1a多右上腹疼痛给溶石散二次至今没有复发.B超复查情况:1例服溶石散6d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4块结石其中最小一块结石约0.1cm~0.2cm结石消失;1例患胆囊结石者,服溶石散1a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1.5cm结石已碎成0.2cm左右多个结石.其他病例均未作B超跟踪随访结论溶石散对有临床症状胆石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对幽门胆汁反流的影响.方法经B超等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的患者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2岁~65岁,平均43.3岁;胆囊单发结石者7例,直径0.7cm~3cm;2~5枚不等的多发结石者14例,直径在0.4cm—2cm之间;还有9例为泥沙样充填型.应用日本欧林帕斯JF-IT30型纤维十二指肠镜,对每一例患者胆囊切除前及胆囊切除后30d左右,由同一操作者进行两次检查,观察幽门口胆汁反流程度及十二指肠球部胆汁存留程度.结果胆囊切除前有7例幽门口有少量胆汁反流,2例中量反流,21例未见反流;胆囊切除后有8例幽门口有少量胆汁反流,中量反流增加至15例,并出现4例大量胆汁反流入胃,无反流者仅为3例.十二指肠球部在胆囊切除前有25例有少量胆汁存留,另5例为中量存留;而在胆囊切除后,则少量存留者仅为4例,中量存留者增加至19例,并有7例有大量胆汁存留在十二指肠球部.幽门口胆汁反流程度与十二指肠球部胆汁存留程度有着正比例关系.结论胆囊切除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的胆汁存留明显增多,压力增大,进而使幽门压力增大,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幽门关闭受限.  相似文献   

4.
胆汁及血清中促成核泡相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胆汁及血清中促成核泡相蛋白并进行初步临床研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检测胆汁及血清中的胆汁泡蛋白含量,在胆囊结石 患者及对照组中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及血清中的33500胆汁泡蛋白A值分别为1.717±0.376和1.556±0.710,而对照组分别为0.235±0.205和0.522±0.362(P<0.01)。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及血清中33500胆汁泡蛋白含量高于非结石患者,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老年胆道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老年人群易出现胆囊功能紊乱,胆汁过度浓缩、沉淀,从而引起胆固醇结晶或胆红素钙盐等结石样物质沉积.老年胆囊结石通常无症状,虽然胆囊结石病史越长,发展为胆囊结石症和胆绞痛的机会也越大,但目前普遍认为,对无症状患者不应施行预防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发热对豚鼠胆汁成分及胆石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豚鼠60只分为致石饲料组和普通饲料组,再将每组分为发热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煮沸脱脂牛奶1mg/kg使发热组动物发热,每周1次,共4次.45d后将60只豚鼠全部处死,其中发热组在处死前36h皮下注射松节油1ml/kg,使其在处死前处于发热状态.检查胆囊并取胆汁进行分析.结果致石饲料发热组结石发生率最高,为400%,而致石饲料不发热组为133%(P<001).发热组胆汁总蛋白(25g/L±19g/Lvs10g/L±09g/L,A2vsA1)及胆红素浓度(743μmol/L±626μmol/Lvs123μmol/L±55μmol/L,P<005)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发热对豚鼠胆汁成分的影响在胆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缬草提取物对胆囊结石的治疗作用对血浆载脂蛋白、血清及胆汁类脂水平影响的关系。方法:大耳白种 家兔,手术植入人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 。实验组灌喂缬草提取物,对照组灌喂等容、等渗盐水,8周后取出胆囊结石称重,取胆总管胆汁测胆固醇、磷脂、总胆汁酸浓度;取血清查载脂蛋白A1、B及胆固醇、磷脂、总胆汁酸水平。结果:实验组胆囊结石平均重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结石消失率达75%;实验组血清胆固醇及总胆汁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载脂蛋白A1高于对照组(P<0.01),载脂蛋白B低于对照组(P<0.01),胆总管胆汁酸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草提取物对胆囊结石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治疗作用与其对血清载脂蛋白及对血、胆汁内的类脂质水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脂和雌性激素水平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B超、手术证实的胆囊结石患者104例(A组)进行血清雌二醇(EZ)、孕酮(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定,并与54例(B组)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A组E2,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0.01),女性育龄期E2水平A,B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高于B组(P<0.01).绝经期A组E2,P均高于B组(P<0.01),女性两组E2/P比值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1).而血清TG,TC及TG/TC比值在男女性A组均高于B组(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存在雌性激素及脂类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61例胆囊结石患者,女42例,男19例,年龄23岁-80岁,平均49.68岁.患者禁食12h后,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偶或直立位,以3.SMHz扇扫探头扫查,参照有关文献资料评价胆囊结石及胆囊.61例患者术前均有超声诊断,其中36例还作了口服法胆囊造影.超声检查与行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间隔时间,短者1d(1例),长者44d(1例),10d以内者55例,11d以上者6例,平均6.13d.结果在61例胆囊结石病例中,超声检查及口服法胆囊造影的精确率分别为100%及38.88%前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61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37例(60.11%),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者14例(22.95%)及转传统胆囊切除术者10例(16.39%)所有3种手术均成功,无并发症,追踪观察至今一般状况良好.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两组,其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传统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前两组为长(P<0.05).结石的数目及大小、胆囊大小正常或增大,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均无影响,而多发性及大结石的病例,其转行传统胆囊切除术的可能性明显增多14例胆总管扩张者中,有8例转为传统的胆囊切除术,约占57.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道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胆结石核心形成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胆囊结石70例胆汁、粘膜、结石和门静脉血Hp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果检测70例,胆汁、粘膜、结石中HpDNA存在分别为21例,12例(171%)和15例(214%).门静脉血中未检测出HpDNA.结论胆道Hp感染是来自十二指肠乳头逆流.胆囊结石形成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胆囊内胆汁粘度与胆石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测定胆汁粘度对象均为非手术者,共计60例,其中正常人组20例,胆囊炎组28例,胆石症组22例。三组测定结果:胆汁表观粘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粘度增高,证明胆汁为非牛顿流体,同时证明胆石症组胆汁粘度高于正常组(P<0.05);提示胆汁粘度增高可能与胆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的发病率仍有递增的趋势。其非手术治疗是患者祈求的心理,然而近百年来仍无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1992年5月至1995年5月3年间,采用中药溶石排石汤辨证治疗40例胆囊结石症患者,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经B超与X线检查,选择胆囊功能无异常,胆囊颈管>0.5cm,肝、胰功能正常的胆囊结石症患者40例,分气滞型与湿热型2组。①气滞型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25~41岁,平均31岁。其中,结石≥0.8~1.0cm者12例;结石≥1.5~3.0cm者10例;多枚结石者14例,单枚结石者8例。气滞型的临床特点;右上腹或剑…  相似文献   

13.
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超声追踪检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利用超声追踪检查观察胆囊炎胆囊结石发展趋势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方法患者空腹作常规胆囊检查,按结石的数目、形状分类.按单纯性、化脓性、萎缩性胆囊炎分组,详细记录胆囊大小、壁的厚度、结石的数目,加做收缩功能试验,此后作间隔3mo,6mo,1a,3a的追踪检查,观察记录发展情况,验证药物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mo~3a的连续追踪检查,其中363例块状结石患者102例排出,261例出现不同程度增大与数目增多.141例泥砂型结石1a后转变为块状,65例有不同程度排出.而最终采取手术治者350例.急性胆囊炎18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68例,112例转为慢性,胆囊炎与结石并存者432例,且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概率高,长期反复发作的最终导致胆囊萎缩失去功能.结论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因而及时确诊和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超声追踪检查而显得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ConA结合蛋白(CPs)量与质的异常,应用亲和层析等方法对胆固醇结石、色素性结石及胆囊胆固醇息肉等患者的胆汁Cps进行了定量,并对不同个体的Cps与模拟胆汁泡相结合量及成核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色素结石(n=7)及非胆石患者(n=10)胆汁CPs浓度分别为0.26±0.12g/L和0.27±0.09g/L明显低于胆固醇结石患者(n=36)的0.39±0.11g/L(P<0.01)和胆固醇息肉患者(n=9)的0.40±0.09g/L(P<0.01);色素结石(n=5)及非胆石患者(n=25)的成核活性(成核时间比)分别为0.71±0.19和0.73±0.11,也明显弱于胆固醇结石患者(n=25)的0.57±0.21(P<0.01)和胆囊胆固醇息肉患者(n=5)的0.44±0.23(P<0.01);胆固醇结石患者(n=26)的CPs与泡相结合量显著高于色素性结石患者(n=6)(2.4±0.9%比0.9±0.5%,P<0.01)。总结认为:胆汁CPs量的升高及促成核活性增强,尤其是亲泡相CPs的增加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良性胆道疾病致胆汁反流对胃运动的影响,并同步观察某些相关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B超确立试验组患者为胆道良性疾病,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B超、胃电测定的方法,测定各组胃运动功能;采用胃镜检查并抽取胃液,测定胆汁酸浓度确定胆汁反流;同步抽取患者和健康人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并检测胃窦部黏膜中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良性胆道疾病患者胆汁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患者较无反流者胃肌电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及振幅显著降低(P〈0.05);胃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及胃排空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胆汁反流患者胃窦黏膜组织NO较无反流者显著增高(P〈0.05),而胆汁反流患者空腹血浆中MTL水平显著降低(P〈0.05);良性胆道疾病患者空腹血浆CCK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良性胆道疾病致胆汁反流患者存在胃肌电紊乱及胃排空延缓,其原因可能与胆道疾病所致某些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6岁,因发现"子宫肌瘤"2年,增大2个月于2010年3月16日入住妇科,追问病史有右上腹隐痛,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要求子宫肌瘤和胆囊结石同时手术,既往无手术史.入院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前壁近宫底可及直径6.0 cm子宫肌瘤.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宫颈检查未见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细胞.B超检查:胆囊外形正常,壁不厚,胆汁透声好,腔内探及2.1 cm×1.7 cm聚合光团伴声影,胆道未及异常.子宫外形正常,被膜光滑,宫底探及5.8 cm ×4.9 cm×5.6 cm低回声,边界清晰,边缘规则,内膜厚约0.6 cm,双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诊断:胆囊结石,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胰胆管汇合(NPBJ)者胆汁淀粉酶升高与胆道疾病的关系。方法连续202例患者(胆管胆汁组)在内镜治疗胆道疾病时抽取胆管胆汁检测淀粉酶,其中68例同时检测胆汁脂肪酶,149例做胆汁细菌培养,27例测Oddi括约肌压力(SOM),38例测胆管压力。另外73例(胆囊胆汁组)经皮经肝胆囊镜治疗胆囊结石,取胆囊中胆汁检测淀粉酶,31例进行胆囊黏膜活检。两组病例均除外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肠吻合术和既往内镜乳头切开治疗者。结果胆管胆汁组95例(47.0%)淀粉酶升高,其中肿瘤(56.9%,29/51)与非肿瘤疾病(43.7%,66/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门部胆管癌大多数(7/9)淀粉酶值升高;胆汁脂肪酶水平与淀粉酶有明显的相关性(r=0.561);淀粉酶水平与Oddi括约肌和胆管压力无明显关联;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在淀粉酶值正常和升高者之问无明显差异。胆囊胆汁组34.3%淀粉酶升高,其中87.5%见胆囊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与淀粉酶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PBJ胆道疾病患者胰液向胆管逆流发生频度较高,淀粉酶升高者中肿瘤和非肿瘤疾病无显著差异,但淀粉酶升高者胆囊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和肝门部胆管癌发生频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烟与胆汁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行内镜检查,并排除残胃患者共359例,检查前详细询问并记录是否吸烟、吸烟年限、平均日吸烟数量.仅以镜下见粘液湖黄绿染为胆汁反流标准研究.结果吸烟与不吸烟者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吸烟者多于吸烟者;日均吸烟量及性别与胆汁反流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P>0.01,P>0.25);吸烟年限与胆汁反流存在着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吸烟时间长胆汁及流发生率反而降低.结论吸烟、吸烟习惯及性别与胆汁反流的发生无关或关系不大,随着吸烟年限的延长,胆汁反流发生率下降的机制是否与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腹腔镜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术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其首选手术。作者自1994年9月至1997年12月选择性对35例老年单纯胆囊结石胆囊功能基本正常的病人施行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并对早期手术病人进行了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5例病人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1~68岁,有症状者23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壁厚0.4cm以下,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功能良好,其中结石数目三~3粒者17例,多发性结石四例,结石最大者Zctn,最小者0.3cm。所有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老年人胆囊癌的发病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报道1987/1991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老年人胆囊癌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结果30例中18例伴胆囊结石,病程4d~3a,病变可切除者5例.主要表现右上腹不适20例,呕吐11例等.浸润型腺癌22例(73%),ALT正常19例,ALT>正常值21例,AKP正常10例,AKP>正常值20例.做B超30例,阳性20例(67%),做CT4例,阳性2例,口服及静脉胆囊造影4例,均显示胆囊不显影.出现并发症21例,以胆囊穿孔4例、胆囊积水3例、肝转移10例多见.结论老年人胆囊癌以女性多见,大多伴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加之各器官功能衰退,储备力差,并发症多.本组B超诊断符合率67%,具有价廉、简便、无创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人检查的首选项目,CT配合B超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观察表明:60岁以上老年女性长期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近期症状加重,出现右上腹不适及包块、消瘦、ALT及AKP升高,胆囊影像学检查异常考,应高度怀疑胆囊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