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术后口服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Miles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化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胶囊),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术后第一次排便、术后1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新鲜大便,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的改变及粪便SIgA含量。结果术后第一次排便及术后1月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手术前相比,基本恢复(P0.05)。术前及术后第一次排便,两组患者粪便中的SIg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1个月,观察组粪便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直肠癌Miles手术后口服微生态制剂可有效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通过升高粪便SIgA含量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和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男 24例,女 6例:年龄 35~ 79岁。其中行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 20例,行直肠癌切除原位人造肛门 10例。 方法: (1)控制饮食:术后生活规律,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多食纤维素类的食物,使粪便略干,成形,减少肠道蠕动增强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减少稀便次数; (2)收肛训练:术后 2周开始做提肛肌收缩锻炼,每日 100次左右,一般持续半年; (3)培养定时排便习惯:术后半个月开始做定时排便训练,或采用每日定时用适量等温盐水灌肠,促使定时排便习惯及自控能力形成; (4)便意感受…  相似文献   

3.
曾建洪  彭志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18-2319
【目的】探讨结肠成形术对改善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的作用。【方法】将64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行结肠成形术,对照组行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12个月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每日平均排便次数分别为3.2次/d、8.6次/d,术后12个月时两组分别1.4次/d,5.2次/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夜间溢便和分辨排气排便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大便不能完全排空、漏稀便、不能控制排气和便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成形术能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01例,将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进行治疗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FIQL)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Wexner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Wexn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的FIQ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联合回肠造口可以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郭子军  王巍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937-93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对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下缘距肛缘距离1.5~7cm进行Dukes分期和病理分型,选择了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改良Parks(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32例Dixon手术中28例按直肠系膜癌系膜全切除术(TME)原则进行低位Dixon手术;9例行改良Parks;9例行经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局部扩大切除。对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了随访。结果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痿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其发生率为3.6%(1/28);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10%(5/50),经局部换药,均自行愈合;术后吻合狭窄1例,发生在使用吻合器组中,发生率约3.6%(1/28),经术后定期扩张,吻合口狭窄加重引起排便困难后改行Miles手术。术后控制排便能力均良好。随访50例,随访时间2~22月,平均10.5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患者均健在。结论保肛手术已经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Parks术、局部扩大切除术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中广泛应用,严格掌握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保肛手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使用欧洲癌症协会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及结直肠癌专用问卷,对58例行前切除保肛术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出院后首次门诊随访时(术后第4周)、术后第3个月(化疗中期)、术后第6个月(化疗结束)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术后总的生存质量、生理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性功能、性满意度及对预后的期望及疼痛、泌尿道症状及男性性功能在术后第4周、第3个月、第6个月随时间延长逐渐好转;而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症状、排便问题与体质量下降问题在术后3个月内变化不明显,术后第6个月则明显减轻。结论本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患者总的生存质量在术后6个月内是动态变化的,从术后4周、术后3个月至术后半年呈现明显改善趋势。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需根据前切除保肛术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00例,患者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cm为低位组,肿瘤远侧缘距肛缘距离5~10 cm为中位组,低位组、中位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低位前切除术,采用Hida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进行评分,观察患者排便情况,采用肛门直肠功能压力检测仪对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术后低位组患者每日出现便失控、每周出现便失控、排气失控、排液性便失控、排固性便失控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位组,中位组中偶尔便失控、排便功能正常发生率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排便功能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低位组患者的肛门直肠临床功能评分较中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压力下降等均显著高于低位组,低位组患者肛门直肠测压较中位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较中位直肠癌患者显著,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治疗时,应全面评估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争取保留患者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评估的随访数据,探究其术后症状评分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共122例。收集患者术后4个时间点的症状评估数据,利用Mplus工具构建2类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选取最优拟合模型,确定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发展轨迹,并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时间不变潜变量增长模型,观察协变量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变化轨迹的影响。结果 除社会心理症状以外,一般症状、排便症状、排尿症状、性生活相关症状和症状总评分都呈非线性二次增长趋势,但二次增长时间不同。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症状发展轨迹,将排便症状与性生活相关症状作为术后12个月内患者的症状管理重点,建立相应管理方案,进行预见性护理及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大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160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由造口治疗师指导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术前掌握训练方法,术后1w起持续进行盆底肌肉锻炼6个月,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患者排便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可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大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应用U型结肠袢成形代储袋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均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1年,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制”肛门排便功能评价标准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胃肠外营养后愈合;切口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3/40)。术后3、6、9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0.0%、77.5%、87.5%。结论在中下段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术中应用“U”型结肠袢成形代储袋对术后半年内肛门排便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亦未增加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武汉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B组(腹腔镜辅助下双吻合器法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后随诊,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按徐忠法五项十分的标准评价其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1)A组与B组术后6个月内肛门排便功能受到影响(P<0.05),术后612个月肛门排便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2)A组术后早期(6个月内),在肛门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便意感三项指标上优于B组。结论作腹腔镜下低位保肛术的患者采用拉下式或双吻合器法术后近期肛门功能均受到影响,但半年后逐渐改善,在一年后可达到接近正常生活水平,而不影响生活质量。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腹腔镜下拉下式直肠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优于双吻合器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进行排便功能训练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距齿状线的距离分为两组(A组:1.0~2.0cm,B组:2.0~3.0cm),术后对其进行排便功能训练,分别在术后3个月及1年进行Wexner评分,术后1年进行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FIQL)调查。结果 术后2~6周,患者排便次数控制在6~8次/d。8~14周,大便成形,次数控制在3~4次/d,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术后3个月,A组的Wexner评分高于B组(P<0.05);1年后,两组的Wexne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FQIL问卷调查中,A、B两组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结论 排便功能训练使患者的排便自控能力及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肠切除+肠吻合术不同的吻合方式对CD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CD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实施侧侧吻合(SSA组,22例)与端侧或端端吻合(非SSA组,20例)两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及术前存在脓肿或瘘管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非SSA组有30.0%(6/2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瘘,而SSA组仅有4.5%(1/22)发生了吻合口瘘(P<0.05);吻合口瘘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3.6%(3/20)和15.0%(3/22)(P=0.1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在非SSA组和SSA组分别为12.3 d和9.7 d(P<0.05),SSA组明显缩短。结论相比较于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侧侧吻合方式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优点明显,可考虑作为CD肠切除后首选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经肛门肿物切除术4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5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6例,所有患者最后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3.3%、73.3%。15例患者获6~72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分别术后12、2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1辅助治疗;5例经腹前切除或经肛局部切除患者出现腹腔复发并肝多发转移,其中3例死亡;2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缩小,带瘤生存;其余6例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伊马替尼对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用固态肛门直肠高分辨测压设备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评价患者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和直肠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能促进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收治的145例采用低位直肠癌根治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84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61例(开腹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腹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枚数也明显多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6,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术中出血少、淋巴检出个数多,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比开腹直肠癌手术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与开腹行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年龄<65岁的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62例经腹腔镜行根治术(L组);41例行常规开腹根治术(O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根据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问卷调查表(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IIEF-5)和射精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勃起功能。结果: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IIEF-5评分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L组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的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组的IIEF-5评分较O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组的IIEF-5评分仍高于O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组与O组的分别为27.4%(17/62)和41.2%(17/41);术后12个月L组与O组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5.8%(16/62)和36.6%(15/41);2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腔镜行根治术对性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因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TME术(腹腔镜组)67例及行开腹TME术(开腹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保留肛门率分别为65.7%(44/67)和60.6%(43/71);2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6.4±68.3)min、(122.7±42.5)min;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6.9±37.6)mL、(119.1±32.7)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组切除标本长度分别为(18.4±4.23)cm、(19.7±6.17)cm,肿瘤距下切缘距离分别为(3.6±1.9)cm、(3.3±1.7)cm。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0.3±8.3)cm、(21.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环切缘受累情况类似;腹腔镜组有2例中转开腹(2.99%)。围手术期并发症腹腔镜组4例,开腹组6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术的近期疗效与开腹TME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评价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及房颤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心肌应变的变化。方法采集25例正常对照组和12例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二维动态图像,应用QLab9.0软件测量左心房心肌应变值。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PALS)减低(P<0.01);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LS)延长(P<0.01)。(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PALS增加(P<0.05),整体TPLS缩短(P<0.05);术后3个月PALS增加更为显著(P<0.01),整体TPLS缩短亦更为显著(P<0.01)。结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能快速、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置换及房颤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婚姻生活质量情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确诊宫颈癌患者11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9例。对照组按宫颈癌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生理卫生知识指导、性生活指导、家庭-社会支持以及定期随访指导。观察两组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心理状况和婚姻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入院时紧张、焦虑、恐惧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紧张、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婚姻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婚姻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婚姻生活质量不高,但通过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及配偶的性满足感,改善其婚姻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