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组分。方法提取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总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凝胶电泳(2-DE)进行分离,转膜后用感染裂头蚴小鼠的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结果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离出3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3800~145400,其中Mr26500、Mr37600、Mr88200和Mr130200为高丰度蛋白区带。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Mr31600和Mr37600条带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特异性蛋白条带,能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裂头蚴总蛋白双向电泳凝胶的蛋白质斑点总数为367个,大部分分布在Mr18840~46800,246个蛋白质斑点的等电点为4.0~7.0,占总数的67%;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30个抗原抗体结合点为特异性抗原斑点。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有2条特异性蛋白带和30个特异性蛋白斑点,以偏酸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2008年4~11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集并检测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包括显微镜检查剑水蚤体内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解剖镜下观察青蛙和蝌蚪皮下、肌肉组织和内脏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水洗沉淀法收集终宿主家猫和犬粪便,镜检计数虫卵。收集蝌蚪体内的裂头蚴灌胃感染家猫,观察其排卵情况。结果显示,剑水蚤、蛙类和蝌蚪的感染率分别为3.5%(3/85)、35.9%(120/334)和16.8%(75/446)。调查家猫3只、犬31只,分别有1只和6只(19.4%)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家猫裂头蚴后12d粪检,曼氏迭宫绦虫卵阳性,25d自小肠取出17条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表明河南省漯河市为曼氏裂头蚴病疫源地,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率均较高。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不良习俗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曼氏迭宫绦虫动物模型,观察其生活史。方法从感染蛇体内分离曼氏裂头蚴,感染终宿主(猫)和中间宿主(剑水蚤、蝌蚪),以观察其从虫卵孵出幼虫、感染第一、二中间宿主剑水蚤、蝌蚪和终宿主猫的生活史过程。结果感染猫12d后粪检发现虫卵,经解剖猫获得成虫、虫卵;虫卵在室温培养12d孵出钩球蚴,感染剑水蚤6d后发育为原尾蚴;感染蝌蚪后第28d发现裂头蚴。结论成功建立曼氏迭宫绦虫动物模型,裂头蚴在猫体内成熟时间仅12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曼氏迭宫绦虫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曼氏迭宫绦虫病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淮南市各辖区水域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状况、青蛙肌肉曼氏裂头蚴感染状况及各辖区家猫或家犬粪便曼氏迭宫绦虫卵感染状况进行随机抽样,分析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青蛙肌肉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及各辖区家猫或家犬粪便曼氏迭宫绦虫卵感染率,另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曼氏迭宫绦虫病流行的环境及社会因素。结果:淮南地区6个市辖区或县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大通区及凤台县分别为2%、1%、1%、2%、2%、3%;淮南地区青蛙曼氏裂头蚴总感染率为7.33%;家猫和家犬粪便中虫卵的检获率分别为0%~15%和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曼氏迭宫绦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为0%,受调查农民中,有捕食青蛙的习俗的占14.77%,曾食过半生熟青蛙者占3.13%,曾用蛙喂猫或喂犬者占36.29%。结论:淮南地区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和青蛙曼氏裂头蚴总感染率均高,终宿主受到虫卵感染,农民对曼氏迭宫绦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对农民曼氏迭宫绦虫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以达到有效控制曼氏迭宫绦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通过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小鼠建立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室条件下用曼氏裂头蚴感染家猫,收集当日新产猫粪,用去氯水淘洗后过滤获得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制成虫卵悬浊液。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5只。以曼氏迭宫绦虫钩球蚴感染野生剑水蚤,使每只剑水蚤体内含有3 ~ 5条原尾蚴;再将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实验组小鼠,每只小鼠灌入剑水蚤15只,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去氯水。6个月后处死小鼠,分离疑似裂头蚴虫体,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提取疑似虫体基因组DNA,以曼氏裂头蚴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片段为目的序列进行PCR扩增以鉴别疑似虫体。结果 实验组15只小鼠中,6只小鼠血清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呈阳性;于其中4只小鼠皮下发现并分离出乳白色虫体。每只小鼠均仅检出1条虫体,虫体形态与曼氏裂头蚴相似。基于CO1基因的疑似虫体PCR扩增产物在毛细管电泳上于151 bp处显示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与已知曼氏裂头蚴序列100%符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人体曼氏裂头蚴病系曼氏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容易误诊的寄生虫病。本文就1977~1985年在病检工作中发现的5例人体曼氏裂头蚴病作了病理形态观察分析和病理学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曼氏裂头蚴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裂头蚴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及鉴定,并与可溶性抗原进行比较。结果 SDS-PAG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19条蛋白带,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134、129、124、108、100、80、70、56、47、45、43、40、38、36、35、32、27、241、6 ku;ES抗原有7条蛋白带,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66、53、42、36、29、24、20 ku。Western blot表明,可溶性抗原中的362、4 ku蛋白组分可被裂头蚴感染小鼠及裂头蚴病患者血清识别,其他蛋白组分则无抗原活性,或与其他寄生虫感染小鼠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36 ku蛋白组分只可被裂头蚴感染小鼠及裂头蚴病患者血清识别,而不与旋毛虫、血吸虫、弓形虫感染小鼠及正常小鼠血清产生交叉反应,与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亦无交叉反应。结论裂头蚴ES抗原中的36 ku蛋白组分为裂头蚴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裂头蚴病的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生吞活蛙感染曼氏裂头蚴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氏裂头蚴感染人体,其危害远大于成虫,因其移行对组织所致的损伤远远高于曼氏迭宫绦虫的危害。国内文献报道的人体感染曼氏裂头蚴病例已有632例,分布23个省(区、市),浙江省迄今已报道过36例。  相似文献   

10.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各部位,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但寄生于阴茎包皮者极少见,本院2001—2006年共收治患者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抗原组分,为建立特异、敏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抗斯氏狸殖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分离出22条蛋白带,其中主带8条,分子质量单位为13~64 ku,未见65 ku以上条带。Western blot显示20条显色带,主带6条,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13、18、22、28、35和64 ku。2-DE电泳分离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48个多肽斑点,分子质量单位为14~70 ku,绝大部分分布于pI 3.10~7.14,少数分布于pI 8.78~9.85,在pI 7.14~8.78之间几乎未见多肽斑点。Western blot分析出其中的10个主要多肽斑点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集中在酸性区域的小分子多肽。结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电泳分离出的22条蛋白带中,有6条蛋白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2-DE电泳分离出的48个多肽斑点中,有10个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偏酸性的小分子多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方法用猪带绦虫卵1 mL(8万个/mL)灌胃20d龄健康乳猪6头,于感染后40d、80d和120 d分别宰杀2头猪并取含囊尾蚴的肌肉及肝脏(120 d除外)制作4μm厚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同时制备感染后40d取自肌肉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本课题组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GST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均表达GST,随感染时间增加,寄生在肌肉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变化不大(P〉0.05),寄生在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升高(P〈0.05);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实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6.6/25 548,与猪带绦虫GST的理论推导值接近。结论感染时间及感染部位组织学特征不同,猪囊尾蚴GST的表达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旋毛虫氨基肽酶(TsAP)基因重组质粒,表达重组TsAP蛋白,评价该蛋白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通过RT-PCR扩增TsA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TsAP,测序及酶切鉴定后转化E.coliBL21,用异丙基-G-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产物经GSTSefinoseResin(BBI)亲和层析纯化后应用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鉴定。应用旋毛虫重组rTsAP蛋白EusA(rTsAP-ELISA)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观察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并与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ES-EIJIs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GEX-6p-1-TsAP能表达TsAP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rTsAP的分子质量单位约为80ku,以IPTG诱导4h后表达量最大。rTsAP-ELISA及ES-ELIS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的抗体检出率均为100%(40/40),与曼氏裂头蚴、弓形虫感染小鼠及正常小鼠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93.75%(15/16)和50.00%(8/16)(P〈0.05)。rTsAP-ELISA与ES-ELISA对旋毛虫感染2周的小鼠血清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0.00%(11/22)和81.82(1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感染后6周抗体检出率均达100%。结论重组TsAP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但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有较高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kDa~14.88k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kDa);T4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kDa~14.27kDa),其中4条为T4特异性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kDa)。T1的ES抗原有10条蛋白带(113.21kDa~14.37kDa),T4的ES抗原有9条蛋白带(104.71kDa~14.51kDa),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2-DE显示,T1可溶性抗原有193±12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1kDa~22kDa、25kDa~64kDa及100kDa~144kDa,所对应的等电点(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可溶性抗原有175±9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2kDa~21kDa及25kDa~90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与4.5~9.6。T1的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3kDa~16kDa、18kDa~22kDa及40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3.8~6.2及5~9;T4的ES抗原具有69±5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0kDa~15kDa、17kDa~25kDa及29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分与伪旋毛虫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将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的SD大鼠血清和健康大鼠血清作为一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分析弓形虫速殖子特异性抗原。弓形虫速殖子总蛋白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7 cm×8 cm, pH 3~10)共检测到209个蛋白质斑点。Western blotting显示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点17个,对照组仅2个非特异性的蛋白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虫卵可溶性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是目前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最常用的抗原。本研究联合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Western blot和MALDI-TOF质谱等技术,鉴定SEA中诊断抗原蛋白质。方法 SEA经2-DE分离蛋白质后进行银染,或应用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Western blot筛选抗原蛋白点,用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每一抗原蛋白质分子。结果虫卵可溶性蛋白分子经2-DE分离后转印PVDF膜上,与感染兔血清孵育出现29个特异性阳性反应点,与健康兔血清出现3个非特异的阳性反应点;29个特异性抗阳性反应点中,从银染2-DE胶图上找到21个匹配的抗原蛋白质点;MALDI-TOF/TOF质谱鉴定和NCBI数据库检索,13个点(61.9%)获得匹配蛋白质,4个点(19.0%)获得匹配EST,4个点(19.0%)未能从数据库中找到相匹配的信息。重组表达筛选出的SjCHGC06040和SjP40两个抗原蛋白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eSjCHGC06040、reSjP40均能与感染兔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 2-DE、MALDI-TOF质谱联合Western blot的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用于筛选、鉴定SEA中诊断抗原蛋白质,是切实可行的;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观察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8组(每组9只),每只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1-3组分别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每日3次,疗程3d)后1周剖杀,4-6组治疗2个疗程后1周剖杀,7、8组为对照组。另选40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每只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4周1~3组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5周剖杀;4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剖杀后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光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70.6%、77.3%及84%(P〉0.05),治疗2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57.1%、54.6%及54.6%(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4周,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及5周的减虫率分别只有28%、20%及20%(P〉0.05);虽然治疗后裂头蚴虫体有断裂现象,体壁上出现突起、溃烂及溶解等,但虫体头部无明显破坏。结论增加剂量与疗程不能提高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吡喹酮对裂头蚴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感染后的治疗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猪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法 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将6头20 d龄三元杂交乳猪均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每猪灌胃虫卵悬液1 ml。40 d后,分别制备实验组心脏血混合血清及对照组心脏血混合血清;收集、制备实验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实验组混合血清及对照组混合血清(均为1 ∶ 10)为一抗,羊抗猪HRP-IgG(1 ∶ 200)为二抗,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两组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确定猪囊尾蚴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据此挖取双向电泳与之对应的蛋白点,用电喷雾离子阱型质谱仪(ESI-Trap MS)进行质谱鉴定。搜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为Mr 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筛选出7个特异性抗原,其中的4个分别为AF239799-1膜联蛋白(AF239799-1 annexin)、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cytoskeletal actin-2)、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和肌动蛋白-1(actin-1)。前1个蛋白已被鉴定为猪带绦虫特异性抗原,后3个蛋白抗原与NCBI网上登录的亚洲带绦虫成虫蛋白一致,为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 结论 共获得3个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即细胞支架肌动蛋白-2、原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地理株间成虫蛋白质组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成虫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分别收集、制备日本血吸虫不同地理株成虫可溶性蛋白,经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凝胶银染,并用PDQuest8.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点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结果湖南株、江西株和江苏株雄虫分别检出698±10、650±19、629±23个蛋白点,雌虫分别检出670±12、682±22、625±28个蛋白点,约90%蛋白点分子量处于20~90kD范围内,蛋白等电点在5~8之间。不同地理株雌虫与雄虫分别两两比较,雄虫发现14个差异点,雌虫发现18个差异点。对其中7个雄虫差异表达蛋白及3个雌虫差异表达蛋白经MALDI-TOF-MS鉴定分析,获得其肽质量指纹图谱、等电点、分子量等相关信息。7个雄虫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SJCHGC00821蛋白、SJCHGC00475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片段、谷胱甘肽-S-转移酶、D-核酮糖-5-磷酸-3-表异构酶、G蛋白α亚基AgGq1,3个雌虫表达蛋白分别为:预测蛋白、GAF型传感器信号转导组氨酸激酶、组织蛋白酶B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前体。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不同地理株虫体间蛋白质存在差异,部分蛋白表达差异与虫体对吡喹酮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