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林业血防工程对相关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方法在长江安徽段上、中、下游各选择一个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环境,并在其邻近选择一个有螺草滩或芦苇滩环境作为对照观察点,分别观察环境草本高度和草本盖度,测定土壤水分、温度、硬度及有效磷、有效钾、碱解氮等的含量,比较分析林地和草滩有螺环境中相关环境因子的差异。结果 3个试点林业血防工程环境平均草本高度和土壤硬度均高于草滩环境,但平均草本盖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低于草滩环境。林地环境土壤pH值趋于碱性化,土壤中的有效磷、有效钙、有效硫、有效锌等成分含量均低于芦苇滩环境,有效锰成分林地环境则高于芦苇滩环境。结论林业血防工程对环境生态因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环境因子向不利于钉螺孳生繁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AST、ALT、ALP、SDH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别选择全垦间种、全垦不种及不垦不种3种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环境,同时在邻近区域各选择1块未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草滩或芦苇滩环境,采集各不同环境钉螺,分别测定各环境钉螺AST、ALT、ALP、SDH酶活性。 结果 林地环境钉螺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明显高于草滩或芦苇滩环境钉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低于草滩或芦苇滩环境。不同模式林业血防工程,钉螺AST、ALT、ALP、SDH活性水平均以全垦间种环境最高、其次为全垦不种,不垦不种最低。 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钉螺体内酶组织化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了钉螺体内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钉螺的生存繁殖。全垦间种林业血防工程模式对钉螺体内酶活性水平影响最大,其控制钉螺的效果将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糖原、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方法  在长江安徽段上、中、下游各选择一个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环境,并在其邻近选择一个有螺草滩作为对照观察点,分别采集一定数量钉螺,测定并比较不同环境钉螺糖原、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 结果  3个观察试点林地环境钉螺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较相邻近的对照草滩环境钉螺蛋白含量降低21.5%、11.5%、15.0%;糖原含量分别降低5.5%、5.7%和5.3%。3个试点中,安庆和铜陵林地钉螺的氨基酸含量分别较邻近草滩(芦苇滩)钉螺低47.1%和51.5%,而无为林地和草滩钉螺氨基酸含量基本接近。 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生物体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钉螺营养不良,可能是螺口密度下降的原之一。  相似文献   

4.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的效果。方法以环境为单元,现场调查湖沼型地区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现状。2009年春季,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各环境单元钉螺分布情况,建立各环境林业血防工程及钉螺分布数据库,分析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4.9%,未造林滩地活螺框出现率为1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2 267,P〈0.01);林农模式的活螺框出现率低于其他模式。造林滩地和未造林滩地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552只/0.1 m2和0.989只/0.1 m2,造林滩地比未造林滩地低44.2%;抚育组和未抚育组的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4只/0.1 m2和0.653只/0.1 m2,抚育组的钉螺密度比未抚育组低45.8%。长期造林环境的钉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均为最低。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具有较好的控制钉螺效果,长期造林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抑螺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纵向观察林业血防工程的抑螺效果。方法 选择长江安徽段上游的安庆市南梗(1989 年造林)、中游段的无为县刘渡花园(2001 年造林)、八步缺(2001 年造林)和下游段的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1997 年造林)为试点,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2010 年秋季现场螺情调查,比较造林前后上述4 个试点螺情变化,以评估林业血防工程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2010 年4 个试点共查螺992 框,其中林地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草滩(均P<0.01)。安庆市南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下降了23.6%(χ2 =14.8,P<0.01),活螺密度下降了72.4%,造林后6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低,6 年以后呈回升趋势,但低于造林前,长期呈下降趋势;无为县刘渡花园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50.4%下降到1.16%,(χ2 =180,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3.6 只/0.11m2下降到0.017 只/0.11m2,造林后5 年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造林前,6 年后呈回升势态;无为县刘渡八步缺造林后第一年活螺框出现率由83.7%下降到48.4%(χ2 =32.9,P<0.01),活螺平均密度由8.7 只/0.11m2下降到2.5 只/0.11m2,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多数年份低于造林前,而第4、7 年螺情回升;和县陈桥洲东江柳林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不利钉螺生存,滩地造林有明显的长期抑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COⅠ) 基因的差异性, 探讨林业血防工程中不同生态环境对钉螺生态的影响。方法 采集长江安徽段上游安庆、 中游铜陵、 下游无为等3地林业血防工程区和草滩对照点钉螺, 提取DNA, PCR扩增COⅠ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对COⅠ基因比较相似性。采用微小钉螺、 双脐螺COⅠ基因序列作为外群参照序列, 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 MEGA 3.1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和邻近法(NJ) 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PCR扩增获得的COⅠ基因约为700 bp (含两端引物)。各地林业工程区之间, 各林业工程区与其草滩对照点之间的COⅠ基因相似性均较高, 均≥98%; 安庆、 铜陵、 无为等3地林业工程区之间遗传距离为0.003~ 0.012, 3地林业工程区与草滩对照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0.019、 0.007。2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2大分支, 双脐螺独立成一大支, 其他的成一大支 (在这大支中微小钉螺又成一支), 3地的林业工程区与对照草滩钉螺基因差异比较小。 结论 长江安徽段上、 中、 下游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COⅠ基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可能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现况.为进一步优化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全省有螺的江洲湖滩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的分布、工程模式、管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全省1044处有螺滩地中457处(43.8%)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汀滩、洲滩、湖滩环境造林覆盖率分别为76.0%、77.1%、11.5%..造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占造林面积的94.9%。造林模式以纯林业为主,占造林滩块环境数的57.8%,造林前仅26.5%的滩块进行了规范的土地改造,而日前仅10.3%的环境符合林业血防工程规范要求,全垦间种环境的植被盖度明显小于不垦不种方式。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工程建设及管理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抑螺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现况.为进一步优化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全省有螺的江洲湖滩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的分布、工程模式、管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全省1044处有螺滩地中457处(43.8%)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汀滩、洲滩、湖滩环境造林覆盖率分别为76.0%、77.1%、11.5%..造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占造林面积的94.9%。造林模式以纯林业为主,占造林滩块环境数的57.8%,造林前仅26.5%的滩块进行了规范的土地改造,而日前仅10.3%的环境符合林业血防工程规范要求,全垦间种环境的植被盖度明显小于不垦不种方式。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工程建设及管理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抑螺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现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区内的环境实时监测、螺情预警与管理。方法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基于Arc GIS Engine 10.1开发组件,设计建立林业血防工程实时监测、螺情预警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结果该平台除具有螺情数据编辑、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外,还具有环境实时监测、螺情预警等专题功能。结论该平台功能强、易操作,可为基层林业血防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探讨云南省高原山区核桃抑螺防病林下草本植物变化与钉螺分布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法选 择云南省洱源县兴林抑螺综合试验示范区的不同林龄 (2、 4、 6、 8、 10年) 核桃林为试验组, 并以无林地作为对照组。观察两 组林分生长情况及林下草本植物的种类、 生物量、 盖度、 高度, 土壤湿度, 核桃生长情况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6年生核桃抑 螺防病林基本郁闭 (0.65); 在郁闭度为0.77的核桃林 (10年生) 中林下有6科11属11种草本物, 科、 属、 种数分别较对照组 下降了64.71%、 69.44%和77.08%, 林下草本植物生物量、 盖度、 高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63%、 19.00%和22.18%。林地土壤 平均含水率月变幅随林龄增加而明显增大, 除对照组和2年生核桃林中发现钉螺外, 其他各组均未查获钉螺, 且2年生核 桃林中的活螺框出现率为1.25%, 较对照组下降了50.00%, 活螺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了60.16%。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 (核 桃适生区) 营建核桃抑螺防病林可抑制草植物生长, 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如适当进行林下间作, 在兴林抑螺的同时可达到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 光、 热等资源利用率及农民经济收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简称环境干涉因子)、血吸虫病防控措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应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关键指标与环境干涉因子、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之间的关系。 结果 13项环境干涉因子中,6项自然环境因素(鄱阳湖年平均水位、年平均气温、暴雨站次、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关联最密切(ri均> 0.9);社会经济因素中,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与疫情指标的关联最密切;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中,耕牛扩大化疗头数、药物灭螺、环境改造与疫情指标关联最密切。 结论 在研究和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时,应综合考虑环境干涉因子各个因素的作用,根据疫情动态和防治目标适时调整,加强控制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探索江滩植被、 土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为生态控制钉螺提供基础资 料。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芜湖段的澛港大桥、 龙窝湖外滩和龙窝湖内滩3个区域, 调查植物特征 (种类、 高度、 盖度、 频度和株丛 数)、 土壤特征 (温度、 湿度、 pH值) 和光照强度等,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3个试区共调查920框。植 被盖度3.7%~63.5%, 江滩的优势种群为莎草群丛, 野艾蒿+辣蓼群丛的平均活螺密度为0只/0.1 m2 , 较其他群丛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土壤温度为19.0~24.0 ℃, pH为5.0~5.7, 湿度为53%~75%, 平均活螺数和平均死螺数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光照强度因夏强冬弱, 活螺分别存在于背光面和迎光面。调查框离水源近的活螺平均数最 多, 3个距离段 (0~1 m, 1~3 m和3~5 m) 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结论 结论 江滩钉螺的生存和分布与植被、 土 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方法在巢湖湖区马尾河口划定一区域,模拟巢湖环境为试验区;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无为县姚沟镇划定一区域,模拟血吸虫病流行区环境为对照区,开展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试验。同时收集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资料。结果巢湖流域气象条件适合钉螺生存繁殖;2007年6-12月,试验区和对照区钉螺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07年7-12月,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均捡获子代钉螺;研究期间试验区和对照区土壤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00,P=0.073)。结论钉螺能够在模拟巢湖环境中生存繁殖。今后应加强对巢湖潜在钉螺孳生环境的监测,以防钉螺向湖区扩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四川省山丘地区依托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为探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山丘型血吸虫病历史重流行区盘鳌乡作为示范区,实施以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对示范区项目实施后的居民经济收入、血防效果指标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综合示范区项目于2009年起实施,共投入生态园区建设经费31 735.10万元,建成了优质蜜柚和藤椒等果木为主的经济林种植基地1 866.68 hm2(占园区总耕地面积的72.66%),以及土地生态保护主题园区585.35 hm2,综合整治了历史钉螺分布环境面积的97.04%。到2015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年收入增加4 938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4.69%。示范区淘汰了全部耕牛,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居民改水受益率上升52.84%,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上升18.30%。人群血清学检测血吸虫阳性率从7.69%降至3.50%,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从1.18%降至0。查出有螺面积从23.33 hm2降为0。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分别从85.50%、82.60%提高至95.70%、93.90%。结论 依托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的实际,可发挥较好的生态、经济和血防综合效益和效果,为山丘型流行区推进血防工作进程、巩固防治成果、最终实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家庭卫生经济因素与慢性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有血吸虫病患者家庭(病家)和无患者家庭(非病家)卫生经济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家庭财产指数;采用二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吸虫感染与相关卫生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共调查91个行政村的2716户家庭,其中病家1050户、非病家1666户。砖瓦平房、楼房、黑白电视、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和副业等7个指标主成份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值分别为-0.42、0.46、-0.45、0.46、0.32、0.24和0.16,表明第一特征向量是反映"家庭富裕"的综合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住所与疫水的距离、生活用水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人均水田面积等4个家庭因素与慢性血吸虫病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住所与疫水距离在100m以内的危险度最高(OR=12.590,P=0)。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加强对临水而居、无安全生活用水、贫困家庭的健康教育及卫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现场评估KatoKatz法不同检测粪样次数和涂片数的居民血吸虫感染检出率与低估率。方法采用"3检27片"Kato-Katz法对鄱阳湖区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进行连续3年的粪检,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测粪样数和Kato-Katz片数的血吸虫感染检出率与低估率。结果血吸虫感染的检出率随粪检Kato片数的增加而增加,低估率则逐渐降低。1检3片Kato-Katz法对人群感染的低估率达40.98%~50.80%,即使增加到6张Kato片,低估率仍为30%左右(25.48%~32.39%)。观察区人群2008-2010年的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0.96%、8.54%和3.73%,各年间差异较大,但各Kato片的低估率接近。1检3片、6片、9片法分别和3检3片、6片、9片法的阳性率之间,2检6片与1检6片、3检6片法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相同Kato片检测数下,血吸虫感染者的阳性检出率主要取决于Kato片数而不是粪检次数。在血吸虫病低流行状态下,"1检3片"KatoKatz法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低估率较大。为提高KatoKatz法敏感性,宜首先考虑增加Kato片数而不是粪检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