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得行为问题。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在校学生1143名(男生629名,女生514名),分为留守儿童组698名,非留守儿童组445名。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组行为问题发生率45.3%,非留守儿童组行为问题发生率2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6,P<0.01)。检出行为问题的留守儿童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3种行为问题的分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以A型为主,女生以N型为主。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应当引起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基本状况,为制定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所调查出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核查并与江苏省免疫信息管理系统登记信息核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的326名留守儿童中,建证数为299名,共漏种109苗次。结论:加大宣传力度,镇村两级联动,加强督查,充分调动村医积极性是提高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8):171-174
目的调查学龄前留守儿童气质特征,了解不同年龄留守儿童气质维度特点,为指导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纳入126例3~6岁学龄前留守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业人员和保健老师指导对儿童最了解的家长填写,评估学龄前留守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和气质维度得分。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气质类型特点分别为易养型(7.9%)、中间偏易养型(27.8%)、中间偏难养型(44.4%)、启动缓慢型(9.5%)和难养型(10.4%),不同年龄和性别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特点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质维度在不同性别儿童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活动水平和反应阈两个维度得分上男童显著高于女童(P<0.05),女童在情绪本质和注意分散度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童(P<0.05);不同年龄男童气质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在反应强度和反应阈两个维度得分随着男童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P<0.05),趋避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得分显著上升(P<0.05);不同年龄女童气质维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水平和反应强度两个维度得分显著下降(P<0.05),趋避性维度得分显著上升(P<0.05)。结论留守儿童气质类型分布以中间型为主,但中间偏难养型比例更多,男童和女童在动水平、反应阈、趋避性和适应性气质维度得分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应根据留守儿童气质特点尽早实施个体化针对性教育,以防止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饮食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1500名1~5岁留守儿童的家庭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70.1%的留守儿童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其中22%挑食;20%偏食;18%拒食;40%有不良进食习惯.家庭月收入、监护人文化水平、父母离家时儿童年龄及一年中与父母相聚时间都是基层留守儿童行为饮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基层留守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多,父母在儿童的早期最好避免与其长期分离,将有助于缓解基层留守儿童行为饮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中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和自编的留守情况问卷对河南省600名县乡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显著;不同性别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显著;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低于非留守中学生。结论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状况成显著正相关。积极关注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分析亲子疏离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选择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3个乡镇入户调查儿童留守情况及亲子关系。结果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深入交流较少,与监护人的交流也较缺乏,父母及监护人均未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以至于遇到困难时不愿求助父母及监护人。结论由于长期空间隔离,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情感培养上不如非留守儿童,而监护人和父母均少有触及孩子心灵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逐渐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疏离。 相似文献
7.
对4280例留守儿童住院患者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住院患者健康状况,正确认识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 280例留守儿童患者的体格发育、心理行为状况及入院时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并与非留守儿童住院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住院患儿中留守儿童体格发育及心理行为异常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与人格特征关系。方法于2010年度通过对农村随机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采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人格问卷进行评分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42.75±8.62)分,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探讨干预措施。方法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发放问卷调查表。结果100%的监护人不知晓婴儿的最佳食品、添加辅食时间和原则,99%的监护人不知晓如何选择婴儿食品,95%的监护人不知晓婴儿食品应单独制作,94%的监护人不知晓按时进食的重要性,81%的监护人不知晓如何搭配小孩膳食,10%的监护人不知道小孩吃零食多不好。结论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相关知识缺乏,及时了解留守营养不良儿童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并进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及指导,才能提高监护人对儿童营养不良的认识,积极、主动采取有利于促进儿童营养的行为,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提高他们的体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6-18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对245例技校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后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并进行分组比较,最后回归分析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留守儿童男孩组中除L、K、Mf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孩组中,除L、F、K、D、Si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组K、Hs、Hy、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组,学龄前组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学龄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能够预测其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结论16~18岁留守儿童与全国常模相较人格特征差异较大;在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组较之单亲外出组,学龄前组较之学龄组易出现人格偏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九江市留守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市小学3~4年级学生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留守情况分成留守组和非留守组,而后对其采取儿童孤独量表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展开心理测试,并对比分析测试结果。结果统计发现,留守儿童孤独感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高(P<0.0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高(P<0.05)。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更容易发生心理以及行为异常等问题,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父母外出情况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流动民工规模急剧膨胀,由于环境和现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限制,留守儿童正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2000万人,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农村地区[1]。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长期亲子分离、特殊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已呈现出一些倾向性问题[2]。有研究显示,约30%的中学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家庭、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的预防对策.方法:查阅近期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结论: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预防对策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留守儿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父母文化程度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黄山市潜口镇80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不良症状,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显著(t=-4.362,P=0.000);(2)留守中学生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4.362~0.867,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3)母亲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敌对,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得分成负相关(r=-0.111~-0.102)。结论留守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留守女生心理卫生问题多于男生,母亲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家长和学校为了使孩子能成材,更多地注重对其智力的培养,而有的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使孩子感到负荷过重,心理极度压抑,容易由此产生心理疾患,尤其对处在性格形成阶段(3-6岁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因此,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住院留守儿童孤独感、自尊水平和遵医行为的特点。选取我院儿科住院1周的儿童364例,其中留守儿童263例,非留守儿童101例。分析2类儿童孤独感、自尊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量表和自尊量表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而遵医量表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住院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遵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尊水平与遵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5)。住院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内心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和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困难,合作水平低。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儿童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9.
<正> 这一代在缺少父(母)爱、靠自己照顾自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是构成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村地区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我不知道国内有多少学者真正注意到了,又有谁真正去思考了这个问题。至少我的印象是,中国学界在热衷于将眼光投向世界形形色色的“新思维”的同时,却严重忽视了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关乎国计民生,且可能为某种理论提供重要资源的种种社会现象,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也不例外。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1.2亿农民“离乡背井”到城里打工,预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本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制定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应对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随机调查法对300名1~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问卷的形式对120名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预防接种知晓率调查。结果 300名留守儿童5种加强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率低于90%;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低于60%。结论重点关注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提高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