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抗日本血吸虫23ku膜蛋白大亲水肽段(Sj23HD)抗体IgG对血吸虫感染监测预警哨鼠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在潜在高风险血吸虫感染水域投放哨鼠,第一批哨鼠分别于回收后第14、35d采血,分离血清,第35d解剖查虫,第二批哨鼠分别于第21、50d采血,分离血清,第50d解剖查虫。以重组Sj23HD为抗原,通过常规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哨鼠血清抗Sj23HD抗体IgG,并与解剖查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LISA检测第一批预警哨鼠回收后第14d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0.4%,第35d阳性率为3.7%;Western blo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和3.7%;第35d解剖,成虫阳性率为0.92%。ELISA检测第二批预警哨鼠回收后第21d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2.4%,第50d阳性率为12.5%,Western blot阳性率分别为为5.2%和12%。第50d解剖,成虫阳性率为8.2%。两批哨鼠回收后14d、21d,Western blot法阳性率均比常规ELISA法高,两种免疫学方法的阳性率与解剖查虫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Sj23HD抗体IgG 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的敏感性高于解剖查虫法,能提前哨鼠预警的时间,提高预警效果;Western blot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ELISA法,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分析可疑高危环境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方法 选择长江、汉北河、富河3大水系设立哨鼠监测预警点。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的感染性,同时观察滩面人畜活动情况,对出现血吸虫尾蚴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结果 5-6月在10个哨鼠监测点中,长江流域有2个点检出阳性哨鼠,阳性点检出率为20%,回收的200只小鼠全部解剖,检出阳性哨鼠5只,哨鼠总感染率为2.5%,获得血吸虫成虫5条,阳性鼠平均虫荷为1条/鼠。对2个哨鼠阳性点及时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未出现血吸虫病重大疫情。8-9月8个哨鼠点,160只小鼠全部解剖,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 结论 哨鼠监测结果对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0年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哨鼠监测预警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目的 探索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的方法与手段, 为提高血吸虫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在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江苏、 云南和四川7个省选择血吸虫病易感重点水域, 采用哨鼠尾蚴测定法, 分别于2010年6月和9 月开展2次现场检测。哨鼠在实验室饲养后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 建立全国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数据库, 分析哨鼠监测预警阳性点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点等情况。结果 结果 2010年6月和9月在7个省34个县 (市、 区) 检测了72个点。共投放哨鼠2 667只, 回收哨鼠2 613只, 总回收率为97.98%; 共检出17个阳性点, 阳性点出现率为23.61%, 其中6月份阳性点出现率为17.24% (10/58), 9月份阳性点出现率为14.71%(10/6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51, P = 0.698) 。共解剖哨鼠2 436只, 检出阳性哨鼠90只, 检获血吸虫459条, 哨鼠总感染率为3.69%,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5.10条/鼠。6月份哨鼠感染率为2.82% (31/1 099),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2.45条/鼠; 9月份哨鼠感染率为4.41% (59/1 337), 阳性鼠平均虫负荷为 6.49条/鼠, 9月份哨鼠感染率显著高于6月份 (χ2 = 14.681, P < 0.01)。当年有感染性钉螺、 上年有感染性钉螺和近3年无感染性钉螺环境哨鼠阳性点检出率分别为29.63%、 41.67%和12.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5.227, P = 0.071); 上述3类环境哨鼠感染率分别为9.38%、 3.98%和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0.489, P < 0.01)。结论 结论 重点水域哨鼠感染监测结果能基本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疫情, 对近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的环境仍能检出较多阳性。采用哨鼠测定法在重点水域进行监测预警将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构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可靠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基础,筛选出区域性血吸虫感染高危地带,设立监测预警点,建立滩情、螺情数据库。在血吸虫感染高发季节,逐月对监测预警点水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实施监测。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尾蚴以测定水体对人畜的感染性;采用哨螺法检测水体中血吸虫毛蚴以测定水体对钉螺的感染性;采用人工观察法调查人畜活动和渔船民粪便污染情况。逐月向监测预警点所在地区及相关部门发布监测结果及预警报告,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结果在江苏省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和常州等5市流行区长江沿岸外江滩设立了45个监测预警点,于2009年5~9月间实施监测,5、6、7月已完成检测3次,共投放哨鼠2700只,回收2632只,哨鼠回收率为97.48%;饲养15d后采血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测,3次现场监测哨鼠阳性率为2.37%~21.13%之间,平均为11.34%。饲养35d后解剖观察哨鼠2618只,共检得3个阳性点,4只阳性哨鼠。3次监测共损失哨鼠82只,占总投放哨鼠的3.04%;在损失的哨鼠中现场逃失45只,占54.88%。共对45个点12350只钉螺进行了逸尾蚴观察,未发现感染性钉螺。45个点3次现场观察共发现接触疫水人员457人,有15只家畜放养,监测点水域共停靠船只618只(次)、有船民1867人,其中渔船占65.05%,运输船民占59.99%。3个尾蚴感染阳性点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共挂灭蚴药包140只,扩大治疗184人,发放预防急性血吸虫感染宣传单1200余份,发放防护霜750支,有效控制了疫情发生。结论以哨鼠法为主建立的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具有指标敏感、结果稳定、可操作性强以及便于现场质量控制等优点,可作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云南省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重点水域哨鼠监测,以提升血吸虫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方法 选择3个疫情较重县(市)的6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对回收饲养后成活的哨鼠进行解剖观察,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并观察监测点人畜疫水接触情况。此外,收集近3年来监测点疫情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投放哨鼠282只,回收256只,死亡8只,总回收率90.78%,总死亡率3.13%。有虫卵肉芽肿结节的哨鼠数、检获成虫数、虫荷数,以及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0。接触疫水人员主要为村民和学生,接触方式主要为收种作物和戏水。近3年来,监测点钉螺面积、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云南省3个监测县(市)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人畜感染血吸虫的风险较低。但加强重点水域的哨鼠预警监测,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应是今后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1993—1995年南京市哨鼠疫水测定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流水中进行了哨鼠疫水测定,近三年共测定6次,放哨鼠138只,解剖115只,阳性109只,感染率94.8%,共检获血吸虫8418条,阳性鼠平均每鼠感染77.2条。在内河,肖鼠感染率98.1%,共检获血吸虫7526条;江滩100%,816条;长江58.3%,76条。哨鼠疫水测定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仍较重,疫区人民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SD大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正常SD大鼠血清(NRS)、感染SD大鼠血清(IRS)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AWA)的识别;并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NRS抗AWA、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肺期童虫抗原(SSA)的IgG抗体及亚类;并观察了NRS、去补体血清对体外培养的童虫的杀伤作用。结果NRS可识别AWA中的75、47、34.5和23ku的抗原分子.IRS则主要识别分子质量为62~86、54.7、47、34.5、30.3和23ku的特异性条带;NRS抗AWA、SEA、SSA特异性IgG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昆明鼠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水平,而IgG2b则无明显增高;SD大鼠去补体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低于正常血清,培养48h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1.0%和76.2%。结论SD大鼠血清中存在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体,此抗体在SD大鼠血清的杀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流水中进行哨鼠疫水测定,近三年共测定6次,放哨鼠138只,解剖115只,阳性109只,感染率94.8%,共检获血吸虫8418条,阳性鼠平均每鼠感染77.2条。在内河,哨鼠感染率98.1%。(52/53),共检获血吸虫7526条;江滩100%(50/50),816条;长江(南京长江大桥附近)58·3%(7/12),76条。哨鼠疫水测定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仍较重,疫区人民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发现四川省血吸虫感染的高危风险环境,减少疫水接触,预防血吸虫感染。方法在重点流行地区设立哨鼠监测点,小白鼠在水体中8小时,饲养35天,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2010-2016年四川省的1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设立73个监测点,投放哨鼠3 114只,回收哨鼠3 037只,总回收率为97.53%;饲养期间死亡73只,死亡率为8.48%,共解剖2 964只。仅2010年在西昌解剖发现一条单性血吸虫雄虫,哨鼠感染率0.03%,其余年度未发现阳性哨鼠。结论 2010-201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哨鼠监测结果和全省防治工作情况、达标进程相一致,今后应探索更敏感和及时的疫水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长江江苏段水域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时间分布与地域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哨鼠尾蚴测定法,5-9月长江汛期在沿江200 km江段,设45个预警监测点,每月1次、连续进行5次血吸虫感染性测定;建立江水感染性动态数据库,再利用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和Picasa 3.1图片管理软件,表达分析长江汛期哨鼠预警阳性点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点等。结果 2009年5-9月,45个点、5个批次共投放哨鼠4 500只,回收哨鼠4 411只,现场投放哨鼠总回收率为98.33%;共计解剖哨鼠4 370只,检获阳性哨鼠23只,哨鼠血吸虫总感染率为0.53%,逐月哨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3%、0.23%、0、0.45%和1.73%;检获血吸虫成虫55条,阳性哨鼠平均虫负荷为2.39条/只,逐月阳性哨鼠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00、2.00、0、1.50条/只和2.87条/只。5个月共计监测到哨鼠阳性点11个(其中1个点出现2次阳性),占监测点数的24.44%;逐月哨鼠阳性点数分别为1、2、0、1个和8个,逐月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22%、4.44%、0、2.22%和17.78%,逐月阳性点出现构成比分别为8.33%、16.67%、0、8.33%和66.67%,9月份哨鼠阳性点出现率显著高于6月份(χ2=4.05,P=0.044)。11个哨鼠阳性点中,属码头渡口和渔船民集散地各有3个,修造船厂和新长洲滩各1个;其中涵闸通江河口哨鼠感染率最高,为2.08%~6.45%。结论长江汛期血吸虫感染性呈双峰型分布,9月份水域血吸虫感染性最强,7月份为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世代交替时期,8-10月是防控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酵母表达技术制备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分子大亲水肽段(Sj23HD)与人血清白蛋白(HSA)成熟肽的融合蛋白(Sj23HD-HSA),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方法应用重叠PCR方法构建编码Sj23HD-HSA融合蛋白的融合基因片段,通过TA克隆和DNA测序确定构建的融合蛋白基因序列的正确性。将融合基因定向插入酵母表达质粒pWX530中构建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Sj23HD-HSA/pWX530。重组质粒转化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在亮氨酸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筛选含重组质粒的酵母转化子菌落。对转化子酵母进行发酵培养,通过SDSPAGE分析酵母培养液上清中的蛋白成分,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培养上清中的Sj23HD-HSA蛋白成分。经免疫印迹分别与血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反应,确定酵母表达的Sj23HD-HSA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 DNA序列分析显示,编码外分泌型Sj23HD-HSA融合蛋白的融合基因构建成功。含有Sj23HD-HSA/pWX530重组表达质粒的酵母转化子可以在非诱导条件下表达外分泌型可溶性的Sj23HD-HSA融合蛋白,其分子量大小与预期大小(73kDa)相近。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Sj23HD-HSA融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被血吸虫病人血清所识别,但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健康人血清不发生反应。结论 Sj23HD-HSA融合蛋白被成功制备,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和鉴定日本血吸虫 (中国大陆株 ) 2 2 .6kDa抗原 (Sj2 2 .6)的表位。  方法 用纯化的抗Sj2 2 .6的多克隆抗体IgG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 5轮免疫学筛选 ,挑取克隆 ;采用Westernblotting免疫识别 ,将获得的阳性克隆免疫小鼠 ,并采用dot ELISA筛选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滴度抗Sj2 2 .6抗体的阳性克隆 ;测定核苷酸序列 ,分析其表位与Sj2 2 .6抗原的同源性。 结果 经 5轮免疫学筛选后挑取的 1 4个克隆 ,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均能被抗Sj2 2 .6抗体识别。经动物免疫初步实验筛选 ,共获得 6个免疫原性较强的阳性克隆 ,测序结果获得 4种不同表位 ,其中 1种表位与Sj2 2 .6抗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其余 3种表位与其无一级结构的同源性。 结论 获得的 4种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表位 ,1种可能为结构表位 ,3种为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热休克蛋白[rSj HSP70(Grp78)],检测其抗体反应特征及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编码Sj HSP70(Grp78)成熟肽的基因片段,并将该片段插入到表达质粒pET28a(+)中,构建表达质粒HSP70(Grp78)-pET28a。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采用镍亲和层析法制备纯化的可溶性rSj HSP70(Grp7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rSj HSP70(Grp78)的抗体反应特异性及抗rSj HSP70(Grp78)IgG在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中动态变化,以分析其早期诊断与疗效考核价值,并比较rSj HSP70(Grp78)-ELISA与SEA-ELISA检测血吸虫感染者血清抗体IgG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编码Sj SP70(Grp78)成熟肽基因片段克隆成功,并获得纯化的分子质量单位约69ku的重组表达Sj HSP70(Grp78)蛋白。Western blot显示Sj HSP70(Grp78)蛋白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及人血清识别,但不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鼠血清反应。感染小鼠血清抗Sj HSP70(Grp78)IgG水平与血吸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呈增强趋势,在感染后16~18周达到峰值,随后开始回调,但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组小鼠经药物治疗后第2周(感染后第8周),体内抗体水平迅速上升并达到高峰,经过短暂下降后再次上升,出现第二个高峰,随后逐渐回调,至治疗16周(感染后第22周),部分小鼠抗体水平已接近阴性阈值。部分个体在血吸虫感染后1周即可检测到血清抗rSj HSP70(Grp78)IgG。分别以rSj HSP70(Grp78)和SEA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及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82.9%和95.7%,特异性分别为94.3%和85.7%,与健康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和16.67%,与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5.7%和14.29%;与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5%和65%。结论 Sj HSP70(Grp78)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以此为抗原采用ELISA检测抗Sj HSP70(Grp78)IgG具有日本血吸虫病辅助诊断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考核潜能。  相似文献   

14.
WAINE  ALARCON  QIU  & McMANUS 《Parasite immunology》1999,21(7):377-381
The 23 kDa transmembrane surface protein of schistosomes is of recognized interest in studies of immune responsiveness in schistosomiasis. To examin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 23 kDa antige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23, when delivered by genetic immunization, mice were immunized using a DNA construct containing the Sj23 cDNA under the control of a CMV promotor. Serological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from immunized mic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construct was able to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antigen-specific IgG antibodies that recognized a schistosome antigen of 23 kDa in Western blots. Despite inducing antigen-specific antibodies, the Sj23 DNA vaccine was unable to confer protection in immunized mice subjected to challenge with S.japonicum cercariae. Appropriate engineering of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he Sj23 kDa transmembrane protein of schistosomes may provide a novel vehicle for expressing foreign epitopes from other infectious agents or, possibly, cancer antigens, anchored to the surface of transfected cells.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 抗原(Sj22.6)编码基因用作核酸疫苗的可行性,将pCMV/Sj22.6基因重组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了一批BALB/c小鼠并进行攻击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此重组质粒能在小鼠体内持续存在、稳定表达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抗Sj22.6 抗体,但未能诱导有效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重组Sj22.6kDa抗原(rSj22.6)进行免疫学活性鉴定,了解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方法:Westernblot反应确定rSj22.6的抗原性;将rSj22.6注射家兔,制备特异抗血清;以血吸虫尾蚴对C57小鼠进行攻击感染,初步鉴定其免疫保护力。结果:rSj22.6可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并刺激家兔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抗体滴度为11280。攻击感染中,免疫组小鼠的减虫率达77.2%。结论:rSj22.6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在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8周内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特异性IgG、 IgM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尾蚴感染BALB/c小鼠, 感染2周后开始每周采血并分离血清, 以SEA为抗原, 通过ELISA测定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gG、 IgM值; 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 IgM抗体条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小鼠血清IgG水平在感染5、 6、 9、 11周上升明显; IgM在感染5周和9周时上升明显。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感染血吸虫4周后, 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140、 180、 210 kDa蛋白特异性IgG抗体; 感染5周后出现43、 50 kDa强反应IgG特异性抗体带; 感染6周后在60~130 kDa处出现 IgG特异性弥散带; 感染9周后出现38、 73 kDa 蛋白特异性IgG条带, 其中38 kDa 条带较弱, 随感染时间延长, 条带反应逐渐增强, 直至感染18周; 感染11周后新增26、 32、 35、 80 kDa特异性IgG条带, 并且在12周后增强。感染3周后出现100、 140、 180 kDa IgM特异性反应条带, 感染9周后出现73 kDa特异性IgM强反应条带及 38、 43、 50 kDa弱反应IgM抗体带, 后3条蛋白条带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变强。 结论 SEA中不同组分抗原对感染宿主的免疫调节具有时间特异性, 其中43、 50、 100、 140、 180 kD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3 kDa 既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也可用于慢性血吸虫病诊断; 28、 32、 35、 38、 80 kDa抗原既可作为慢性血吸虫感染的优势抗原, 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 可作为疫苗开发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24—26kDa抗原和重组Sj26抗原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combinant Sj26 (rSj26) antigen originated from the Philippine strain and 24-26 kDa antigen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Chinese mainland strain of S. japonicum for their anti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cross reactions between rSj26 and 24-26 kDa antigen when rSj26 antigen was tested against specific antibodies in sera from mice infected with the mainland strain of S. japonicum or 24-26 kDa antigen was tested against specific anti-rSj26 antibodies by ELISA, IFA and Western blotting etc. Both of 24-26 kDa and rSj26 antigen had weak cross reaction with SEA antigen. The worm reduction rate after challenging with mainland strain cercariae in mice immunized with rSj26 was 26-32%, similar to that in mice immunized with 24-26 kDa antigen. It is suggested that rSj26 antigen can induce certain level of specific protective immunity to protect the host against infection by Chinese strain of S. japonicum cercacia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SD大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机理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正常SD大鼠血清(NRS)、感染SD大鼠血清 (IRS)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 (AWA)的识别 ;并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NRS抗AWA、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肺期童虫抗原 (SSA)的IgG抗体及亚类 ;并观察了NRS、去补体血清对体外培养的童虫的杀伤作用。 结果 NRS可识别AWA中的 75、47、3 4.5和 2 3ku的抗原分子 ,IRS则主要识别分子质量为 62~ 86、5 4.7、47、3 4.5、3 0 .3和 2 3ku的特异性条带 ;NRS抗AWA、SEA、SSA特异性IgG1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昆明鼠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水平 ,而IgG2b则无明显增高 ;SD大鼠去补体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低于正常血清 ,培养 48h童虫的死亡率分别为 41.0 %和 76.2 %。 结论 SD大鼠血清中存在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抗体 ,此抗体在SD大鼠血清的杀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