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近端和远端癌的预后比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胃近端、远端癌的临床和预后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定期随访资料输入数据库,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胃近端、远端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但胃近端癌男性发病的比例较高。标本大体分型中,两组Borrmann分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但胃近端癌的TNM分期较晚,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远端癌,组织分化类型则无明显差别。虽然胃近端癌全胃切除率较高,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胃近端癌手术后的生存率较胃远端癌低。结论胃近端癌预后较胃远端癌差,其重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位置特殊、出现症状较晚及就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有关,而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技术在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的18例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7例行机器人手术, 11例行腹腔镜手术, 无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贲门8例, 胃体小弯4例, 胃窦6例;肿瘤生长方式为内生型11例, 哑铃型7例。平均手术时间(99±29)min, 术中出血量(10±5)ml, 术后进流食时间(2.0±1.0)d, 术后住院时间(4.9±1.2)d。术后病理检查示胃间质瘤11例, 胃平滑肌瘤5例, 胃神经鞘瘤2例, 切缘均为阴性, 肿瘤平均直径为(4.7±1.4)cm。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 无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技术在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的18例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7例行机器人手术,11例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贲门8例,胃体小弯4例,胃窦6例;肿瘤生长方式为内生型11例,哑铃型7例。平均手术时间(99±29)min,术中出血量(10±5)ml,术后进流食时间(2.0±1.0)d,术后住院时间(4.9±1.2)d。术后病理检查示胃间质瘤11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神经鞘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肿瘤平均直径为(4.7±1.4)cm。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小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41例胃S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男性35例,女性6例;确诊年龄39 ~ 84岁,中位年龄62岁;胃上部病变31例(75.6%),胃中部3例(7.3%),胃下部7例(17.1%).结果 41例胃SCC患者出现不适症状至最终确诊的时间间隔1~13个月,中位时间为3个月;肿瘤最大径2.5~15.0 cm,平均6.5 cm;38例(92.7%)以手术为初始治疗方案,其中25例(61.0%)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13例(31.7%)行姑息性手术,3例(7.3%)仅行化疗.初始的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2、31和8例.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11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46.3%和36.6%.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与肿瘤最大径(x2=5.565)、体重变化(x2=3.688)、手术的根治程度(x2=11.747)以及是否复发(x2=17.966)有关(P<0.05).结论 胃SCC是胃恶性肿瘤中的罕见病理类型,临床误诊率较高,其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胃SCC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转移癌是指癌细胞从原发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其他途径侵袭至胃部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1].临床工作中,胃转移癌极其罕见,国内多为个案报道,大部分临床医生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和治疗选择 .方法对 1984年 2月至 1999年 2月经治的 45例胃平滑肌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前确诊仅 15例 ( 33 3% ) . 45例均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 .随访中 3例因肿瘤广泛扩散而衰竭死亡 . 2例出现复发而予再次手术 ,再次手术后已分别存活 2年、 3年;其余病例随访恢复良好 .结论确立本病的诊断要根据病史、多种特殊检查的结果、肿瘤的大体形态和术中、术后病理等综合分析 .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 ,在术式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物学行为而定 ,一般无需行广泛的根治性胃切除 .良、恶性平滑肌肿瘤均应强调术后长期随访 ,以提高生存率 .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和贫血。术前有9例进行了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其中仅1例确诊;2例行胃癌手术时发现,误诊率90.9%。全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胃远端大部切除术6例,胃部分切除术3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2例。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2例死于术后复发,其余患者预后均较好。结论胃神经源性肿瘤术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胃癌又称多原发胃癌(MPGC),是指胃内多发的、各自独立的2个以上的胃癌病灶。近年来,随着胃癌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水平的提高,多发性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该疾病具有与单发胃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漏诊率较高,因此提高对这一特殊类型胃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针对多发性胃癌诊治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和胃镜病理确诊的不同病变类型的胃组织标本126例,其中正常组织10例,慢性胃炎26例,胃良性溃疡22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增生性息肉3例,胃癌50例,胃恶性淋巴瘤2例,胃间质瘤8例.胃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54例,其中低度18例,中度25例,重度1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hTERT在各类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对各指标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TERT在正常和良性病变胃组织中无或很少表达,在恶性病变中呈强阳性表达(P<0.05),且在癌变过程中表达水平随黏膜病变程度加重逐渐增高.在胃癌组织中,hTERT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组织病理类型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Bormann分型、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结论:hTERT的表达与胃恶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程度可代表胃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可能成为胃恶性病变基因或免疫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胃底黏膜下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胃腔外胃底楔形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总结分析2000年9月至2006年12月行腹腔镜下胃底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术式采用4孔法,手术主要步骤包括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底和脾上极分离、食管贲门连接处(ECJ)显露以及用内视镜直线切割缝合器楔形切割胃底等.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岁(32~78岁).平均肿瘤直径(4.2±1.3)cm;肿瘤边缘距离ECJ 1.1~3.0 cm.8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62.6±8.9)min;术中出血(86.2±8.1)ml.无病灶遗漏,亦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术后平均住院(5.6±0.5)d.66例患者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肿瘤与切缘的距离:与ECJ距离0.7~2.5 cm[(1.4±0.5)cm];与另三面距离2.5~6.0 cm[(4.1±1.0)cm].84例中,平滑肌瘤29例,各型间质瘤51例,神经纤维瘤4例.平均随访(51.0±4.3)个月,无复发和转移发生.结论 腹腔镜胃腔外胃底楔形切除术对胃底,尤其是后壁邻近ECJ黏膜下肿瘤是安全、简便和有效的,可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的切除范围也不受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局限性胃和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0例胃GIST和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手辅助腹腔镜胃GIST切除3例,其余23例均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胃局部切除术1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小肠部分切除6例。肿瘤直径(4.5±1.6)cm,手术时间(96.0±28.2)min,术中出血量(49.6±38.6)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0.7)d,术后住院时间(6.8±1.9)d。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显示,极低度恶性危险(极低危)1例(3.8%),低危13例(50.0%),中危9例(34.6%),高危3例(11.5%)。术后随访3~32(中位数15)月,未发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原发局限性胃或小肠GIsT腹腔镜切除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去类泛素化蛋白酶1(SENP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方法以兔抗人SENPl抗体和鼠抗人HER-2抗体为一抗,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5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中SENPl和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SENP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5%(7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6%(1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O.05)。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4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8%(19/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SENP1蛋白和HER-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O.208,P〈O05)。结论:SENP1、HER-2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度表达,它们参与了胃癌的演进;SENP1调节HER-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ENP1、HER-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ELWR)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腹腔镜ELWR治疗的31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胃GIST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5岁。肿瘤位于胃底22例,胃体前壁9例;肿瘤直径(3.3±1.5)cm。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了ELWR,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4.1±6.2)min,术中出血量(35.2±10.5)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5±0.2)d,术后住院时间(4.5±1.0)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经过4-48个月随访,未见复发患者。结论ELWR治疗直径小于5em的胃GIST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具有高感染率的致病菌,常导致终身感染。Hp在口腔中寄居可能是造成消化道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会影响胃Hp根除治疗的疗效。由于口腔的微生态环境与胃内不同,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RUT)、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胃内Hp的检测方法在检测口腔Hp感染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唾液Hp尿素酶抗原检测法(HPS)是一种免疫显色的图解化验法。通过唾液Hp培养和(或)HPS检测可探明口腔Hp的存在,从而可以通过制订胃、口同步治疗的全新方案,提高Hp根除率。此文就口腔Hp感染及其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口腔Hp检测与培养的新技术等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320排容积CT具有“薄”(层厚0.5 mm)、“大”(人体纵轴16 cm)、“快”(单圈扫描0.35s)等特点,胃造影动态容积CT扫描后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具体分析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大小、形态、位置、壁厚薄、蠕动性、黏膜病变、动态增强表现及上腹部(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与周围血管等)的影像信息,并与纤维胃镜进行对比分析.共收集62例胃部疾病患者,包括胃肿瘤性病变29例、溃疡性病变6例、胃炎20例、胃憩室2例(均由手术病理或胃镜组织活检证实),胃周血管病变5例(由血管造影证实).结果 溃疡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接近纤维胃镜的诊断结果,胃炎的诊断结果略差;肿瘤性病变能准确定位、定性、明确病灶转移及血供情况.结论 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准确定位及定性均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肿瘤性病变术前的具体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案拟定具有明显优势,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cm、5cm还是6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术的2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8-73(平均52.4)岁。23例胃SMT中贲门近胃体侧11例,贲门近胃底侧4例,胃体小弯5例,胃窦大弯侧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14例,深层9例,其中5例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23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所有SMT均完整切除。切除病变直径1.5-3.2(平均2.1)cm:肿瘤切除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30-125(平均54.8)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0例,胃肠间质瘤8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膜瘤2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气胸伴皮下气肿3例次,气腹5例次,左侧膈下积液伴继发感染1例次,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感染病例。随访3-18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适宜部位的胃固有肌层SMT安全、有效。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且可以迅速恢复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我国南方家族性胃癌家系的发病特点和预后,及其家系中发生相关肿瘤的特点,探讨我国家族性胃癌的诊断和筛选方法.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收集8个符合国际遗传性胃癌协作组制定的遗传性胃癌(ICG-HGC)家系和4个可疑ICG-HGC家系,绘制其家系图谱,分析其发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同时了解其家族成员发生相关肿瘤的特点.结果 ICG-HGC家系和4个可疑ICG-HGC家系中共有肿瘤患者45例,发病年龄29~65岁,共有肿瘤病灶58个(包括1例多源癌),有胃癌病灶41个,其中胃病灶30个,以胃窦、体部为主,病理类型为中低分化腺癌;胃外肿瘤17个,其中结直肠肿瘤6个.11例先证者中根治术后4例生存时间大于3年,最长超过10年.结论 中国南方家族性胃癌表现为发病年龄轻,病理分化差,进展期胃癌常发生在远端胃,常伴发肠道肿瘤.遴选ICG-HGC家系时应注意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