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4年日本Kitano等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因而在国内外逐步得到开展。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固,也使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1997年Goh等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由于该手术包括肿瘤根治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三个技术环节,手术难度大,特别是腹腔镜下能否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这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开展伊始众多学者疑虑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手术以其显著的微创优势。已成为外科医生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式之一。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目前腹腔镜胃切除术的指征已逐渐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腹腔镜手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运用尚存争议。腹腔镜胃癌手术在技术层面的要求非常高.尤其在进行D2淋巴结清扫时。因此,在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前.规范腹腔镜操作技术和流程的培训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胃癌手术于1994年由日本学者Kitano等最先报道,其不仅可以做到对原发病灶的完全切除,还可以进行适当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同时具有确切的微创优势,已发展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设备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完全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量,其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已得到证实,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逐渐扩大到部分进展期胃癌[1].  相似文献   

4.
自从1991年日本Kitano等[1]实施了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从远端胃扩展到全胃,淋巴结清扫范围从胃周淋巴结清扫发展到标准D2根治,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推广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手术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然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腹腔镜医师。首先,对于未累及浆膜的肿瘤尤其早期胃癌[1-2]如何在手触觉缺失的情况下对肿瘤、切缘进行准确定位?目前,虽然术中胃镜能对大部分胃肿瘤进行定位,但对于某些早期胃癌可能发生漏检,而且术中胃镜充气造成的胃肠道胀气可影响腹腔镜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其次,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如何观察吻合口的血供,保证吻合口血运,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此外,早期胃癌中如何精确界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进展期胃癌中如何保证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等[2-7],也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讨论的焦点。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腹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1994年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及1999年Uyama等[2]首次报道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已逐渐成熟,部分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逐步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3-5]。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主要包括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两个方面,对于以根治为目的淋巴结清扫,以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间68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37例;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胃肠道恢复、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等结果.结果全部31例早期胃癌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无中转开腹,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全胃切除术1例;D1 α式淋巴结清扫16例、D1 β式淋巴结清扫2例,D2淋巴结清扫13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4.8±50.8 min,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138.7±157.3)ml,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手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时间1.8(1~4)d,显著少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数(9.6±4.4)枚,测量胃近端和远端正常切缘(3.8±1.6)cm及(3.5±1.3)cm,与开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中位随访15(2~35)个月,腹腔镜组无肿瘤复发或者死亡,开腹组一例因腹膜复发而死亡.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逐步由治疗早期胃癌拓展到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手术方式,李国新教授为主要研究者的CLASS-01研究的初步分析结果为腹腔镜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提供了循证医学支持,然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解剖层次复杂,胃周血液供应丰富,淋巴结清扫难度大,手术团队配合要求很高~([1])。日本内  相似文献   

9.
内镜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是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结合前哨淋巴结(SLN)示踪技术被认为是能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达到保留胃功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手段。但由于胃癌淋巴结转移途径的特殊性,早期胃癌SLN导航手术(SNNS)一直存在争议。随着SLN引流区概念的提出,早期胃癌SNNS的根治性得到更好的保证。尤其是SENORITA研究结果的发表,早期胃癌SNN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SLN引流区清扫联合腹腔镜或内镜手术将成为有效的早期胃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早期胃癌所占比例很小,约90%的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随着内镜、B超、超声内镜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出率逐渐增多,日本约50%的胃癌为早期胃癌。胃癌的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腹腔镜胃腔内黏膜切除术、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也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93年Ohgami报道了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994年Ohashi报道了腹腔镜胃腔内黏膜切除术用于治疗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这两种手术方式均不对胃周淋巴结进行清扫,其应用范围比…  相似文献   

11.
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was first reported by Kitano et al. in 1991. L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 (LWR) and intragastric mucosal resection (IGMR) were quickly adapted for gastric cancer limited to the mucosal layer and having no risk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Following improvements i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he use of LWR and IGMR for these indications decreased, and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cluding those with a risk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managed with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LG) with lymph node dissection. Many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trials and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RCT) have confirmed that LG is safe and feasible, and that short-term outcome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open gastrectomy (OG) in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However, these trials did not include a satisfactory number of patients to establish clinical evidence. Thus, additional multicente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delineate significantly quantifi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LG and OG. As laparoscopic experience has accumulated, the indications for LG have been broadened to include older and overweight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Moreover,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laparoscopy-a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 laparoscopy-assisted proximal gastrectomy, 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 and extended lymph node dissection (D2) have been widely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7月-201O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并经病理证实的57例胃癌手术患者进入研究,27例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GS),30例患者行标准开腹胃癌根治术(OGS)。统计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情况、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LGS组患者无中转开腹病例。57例患者中53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10—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GS和OGS治疗胃癌均可获得相似的长期临床结果。对于晚期胃癌,尤其是出现超过第2站淋巴结转移或者周围脏器受累的患者,LGS没有必要作为常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微转移发生的因素和微转移的规律,为建立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期间行开腹(78例)及腹腔镜(5例)胃癌根治术清扫胰腺被膜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组织细胞病理学、免疫组化及PCR等方法分析选择性清除胰腺被膜的价值。结果:83例胃癌病人的胰腺被膜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而CK20和CEA检测的阳性率为24.1%(20/83)和26.5%(22/83);CK20 mRNA和CEA mRNA阳性率为分别为50.6%(42/83)和38.6%(32/83)。胃癌胰腺被膜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应有选择地清除胰腺被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手术路径、淋巴结清扫及解剖标志应用方面的相关问题。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过对6例人体标本的解剖,观察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相关解剖特征,并实施33例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手术,对手术路径的选择、镜下区域淋巴结解剖特点及解剖定位标志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尸体解剖和手术显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相关淋巴结均位于韧带和系膜形成的潜在间隙内。胰腺、结肠中血管、胃左血管可作为手术操作的定位标志。手术时间120—330min,平均(188.79±43.33)min,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为13~21个,平均(16.57±1.32)个,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8—96h,平均(78.56±16.65)h。术后随访2~24个月,死亡4例,带瘤生存4例,无瘤生存25例。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对影响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手术路径、淋巴结相关解剖及镜下解剖定位标志的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有利于使手术更符合安全性的原则和肿瘤学根治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全胃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为164例肥胖患者(BMI≥25 kg/m2)行胃癌D2根治并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开腹组49例,腔镜组11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与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270.2±73.5)min vs.(240.4±5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90.0±38.2)ml vs.(206.4±50.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2.8±1.3)d vs.(3.4±1.5)d],进食流质时间较早[(3.5±1.4)d vs.(4.3±1.7)d],下床活动时间较早[(3.0±1.8)d vs.(4.7±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21.2±4.2)vs.(23.2±9.7)]、并发症发生率(17.4%vs.20.4%)、术后住院时间[(10.5±9.5)d vs.(12.3±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恢复较快,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实施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胃癌手术97例(机器人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70例(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病理指标及短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80.8±53.1)比(153.7±26.4)ml,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23.1±5.4)比(20.0±4.3)枚/例,P=0.001]、手术时间长[(272.3±46.1)比(240.3±89.1)min,P=0.003]、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早[(3.2±0.8)比(3.6±1.2)d,P=0.002]及住院时间短[(6.1±2.6)比(6.9±2.3)d,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近端切缘长度、远端切缘长度、术后下床时间、通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胃癌手术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淋巴结清扫数多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腹腔镜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手术达到D2根治的关键,更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从开腹联合脾切除到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No.10组淋巴结清扫始终是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术的难点所在。虽然有研究证实胃上部癌根治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可取得好的短期疗效但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脾门区域淋巴结解剖复杂,盲目的清扫,常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不同学者对手术安全性、手术入路、是否联合脾切除、脾血管后方淋巴结是否常规清扫,仍有较多争议。本文将从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现状、腹腔镜下不同手术入路、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争议等方面综述目前对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先行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如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有淋巴结转移,则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如提示无淋巴结转移,则行ESD。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SLN 95枚,(3.7±1.4)枚/例,(1~6枚/例);有2例患者因SLN阳性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24例患者行ESD。2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5~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ESD术后无病生存率(DFS)为91.7% (22/24),局部复发率为4.2% (1/24);总体DFS为96.2% (25/26)。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联合腹腔镜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