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两种方法处理血浆,探讨2种方法对血浆胆碱酯酶(CHE)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每份400ml;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病毒灭活组和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血浆CHE的测定。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处理后,实验组CHE活力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处理后的血浆,其CHE活力影响小,可用于临床有机磷中毒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张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13-114
目的分析全血滤除白细胞前储存时间的长短对白细胞滤除过程中导致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血浆报废率。方法统计本站2010年1月至9月份站本部和邹城采血点采集的全血袋数和因溶血报废的血浆袋数,分别计算两地每月溶血报废率。站本部全血均在采集后24h内滤除白细胞,邹城采血点全血均在采集后36h后滤除白细胞,将两地的溶血报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地溶血报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液采集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导致溶血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因此血液采集后应尽快滤除白细胞,以降低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蒋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3):2830-2832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 使用血凝仪对血浆进行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经MB-P病毒灭活后血浆Ⅷ因子活性为(0.66±0.06)IU/ml,比灭活前(0.75±0.07)IU/ml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31±0.1)mg/ml,比灭活前(2.19±0.2)mg/ml减少,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总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制备冷沉淀时,可考虑先将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后再将血浆进行病毒灭活.灭活后血浆对于临床需要补充血浆蛋白的患者影响不大 对于需要输注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患者则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后容量不足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街头无偿献血血液46袋,通过对血液去除白细胞、血浆病毒灭活的过程中容量的检测,分析原因。结果所采血液经过白细胞去除、血浆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容量很难达到200 m L,其中主要原因是去除白细胞时滤盘内所残留血液量和过滤亚甲蓝时滤盘内所残留血浆的量。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神舟六号”发射海上救护血液保障任务为平台,着重探讨和观察经水面长航舰载保存血液出海前后红细胞质量的变化。方法随机采集和制备WB、AS-RBC和LP-RBC各18人份(200ml)。每份血液各等分为4袋,配对设计为实验组(A区、B区和C区)与对照组。分别于长航前和长航后进行血液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①2,3-DPG、ATP和pH浓度在三种血液制品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观察点的结果均随保存血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或P<0.01);②FHb增高显著,与长航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MCV长航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均略低于长航前;RDW结果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长航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种血液制品红细胞脆性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长航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航对血液保存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变化趋势与常规(4±2)℃血库冰箱保存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白细胞CD_(1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46例健康人和56例UA病人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24h的血浆 OX-LDL浓度、白细胞 CD_(18)表达和sICAM-1浓度。结果 UA病人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24h血浆0X-LDL浓度、白细胞CD_(18)表达及sI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1)。心绞痛发作时血浆OX-LDL、白细胞 CD_(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高于心绞痛缓解后24h(P<0.001),且发作时和缓解后24h血浆OX-LDL与白细胞CD_(18)表达、sICAM-1之间呈正相关(P<0.001)。自发型心绞痛病人各指标增高较心肌梗死后型和劳力型心绞痛更明显(P<0.01)。结论 血浆OX-LDL和白细胞CD_(18)表达及sICAM-1浓度增高可能与UA的发病和病情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白细胞过滤器在有效滤除白细胞的同时血液质量是否有影响。方法 :取 2 6份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分别测定过滤前后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血红蛋白浓度 (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 (RDW )、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FHb)浓度、2 ,3—二磷酸甘油酸 (2 ,3—DPG)浓度和过滤后白细胞数。结果 :过滤后白细胞残留量为 (2 .3± 1.5 )× 10 6 U- 1;白细胞去除率为 99.98%± 0 .14 % ;红细胞回收率为 92 .15 %± 1.2 7% ;HCT、MCV、MCH、MCHC、RDW、血浆血红蛋白、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过滤前后红细胞 2 ,3—DPG含量有差异 (P <0 .0 5 ) ,过滤后略大于过滤前。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在有效去除白细胞的同时 ,并未引起血液质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为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制备的血浆质量,观察白细胞滤器对某些血液成分的影响,对滤除白细胞前后血浆中多种血液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采集后的血液立即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过滤前的全血和滤后的少白细胞全血充分混匀,无菌操作分别留取血样10mL,2 000r/min,离心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巯基及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分别在两组中各10例取血液标本进行自由基浓度测定。结果显示:CHF 患者血浆巯基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丙二醛水平显著增加(P<0.01)。CHF 患者血液氧自由基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表明 CHF 患者血液自由基水平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可能是 CHF 慢性心肌损害与心肌收缩性能下降相关因素之一。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2012年颁发的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分析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血浆灭活过程中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探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双缩脲法、磁珠法、比色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病毒灭活前后的血浆量、血浆蛋白含量、凝血因子Ⅷ含量、亚甲蓝残留量、病毒灭活效果的变化。结果新鲜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容量分别为(235±15.51)g、(230±14.17)g;Ⅷ因子含量为(1.084±0.045)IU/ml、(0.826±0.029)IU/mk血浆蛋白含量为(83.71±3.24)g/L、(79.09±3.21)g/L;凝血因子Ⅷ含量灭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容量和血浆蛋白在灭活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的残留率为(0.0638±0.013)μmol/L;标本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及HCV—RNA载量均为〈1000copies/ml。结论利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但均达到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要求。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简便、无毒、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等显著特点,可有效消除临床输血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灭活猪凝血酶中病毒的灭活效果,完善生产工艺。方法在SINV、EM-CV、PPV和PRV等4种病毒中,加入0.5 mg/L的亚甲基蓝置于病毒光照灭活仪上光照2 h和用60 kD膜超滤的灭活病毒方法来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结果经亚甲基蓝可有效灭活病毒,经超滤法滤除可有效去除病毒。掺入到凝血酶原液中的病毒以及在原培养物中病毒都丧失了对细胞的感染性,降低的滴度TCID50高于4 Log10。结论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猪凝血酶中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为原料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灭活血浆的工艺及其质量标准。方法  采集2020年1—3月期间中国武汉441人份COVID-19康复者捐献的恢复期血浆,开展2019-nCoV、HIV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的筛查,进行亚甲蓝光照灭活,并通过检测蛋白含量、抗2019-nCoV抗体、凝血因子Ⅷ活性等,判断亚甲蓝光照灭活对血浆的影响并建立质量标准。结果   亚甲蓝光照灭活前后灭活血浆的蛋白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血浆的凝血因子Ⅷ含量≥0.50 IU/ml,抗体滴度未出现明显下降,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要求。结论  确立了以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抗2019-nCoV灭活血浆的关键质量控制及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对新鲜血浆多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9月的24袋400mL的新鲜血液为研究对象,将每份均平均分为2份,每份为200mL,其中24份采用滤除白细胞法进行处理者为观察组,另外24份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进行处理者为对照组,后将两组处理前后的FⅡ:C、FⅧ、总蛋白、LDH、TBIL及DBIL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处理后的FⅡ:C、FⅧ、总蛋白、LDH、TBIL及DBIL水平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对新鲜血浆多项指标的影响小于亚甲蓝光化学法,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光化学病毒灭活法目前被用于血液产品病毒灭活处理, 其中亚甲蓝 (MB) 光化学法能够有效地进行血细胞制品病毒灭活。以MB为先导物, 设计合成了12个新结构的吩噻嗪类化合物, 并进行了初步病毒灭活、红细胞损伤等实验, 结果显示测试样品中化合物YWW-7在活性和可能的副作用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MB, 有希望开发成为全新的血液产品病毒灭活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分析亚甲蓝灭活后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同源血浆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制备冷沉淀FⅧ和Fbg含量的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用亚甲蓝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FⅧ和Fbg的含量均有明显降低.结论 用于制备冷沉淀的新鲜血浆不易进行亚甲蓝病毒灭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造模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分组喂养至少6周以复制高脂血症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0.004 g/kg)和补阳还五汤低、高剂量组(3.5、14.0g/kg,以生药量计),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0.01 mL/g,每日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检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作用相关指标[黏附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释放作用相关指标[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和凝血4项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以及vWF、FN、β-TG、PAI-1、PLT、MPV、PCT、PLCR、FIB含量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t-P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全血黏度(除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高切变率全血黏度外)、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以及v WF、FN、β-TG、PAI-1、PLT、PDW(除补阳还五汤低、高剂量组外)、MPV、PCT、PLCR(除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外)、FIB含量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PA含量(除阳性对照组外)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和FN含量、改善血小板黏附性、增强纤溶活性、改善血小板聚集状态、抑制凝血及血小板释放亢进等途径,来发挥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病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