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调查实习医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 日实习医学生上报登记的35名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 1438名实习医学生中共收到35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暴露率为2.43%;护理专业实习生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7名占77.14%,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专业实习生发生职业暴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为导致暴露的主要形式,32名占91.43%,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77.14%;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22名,占62.86%.结论 实习医学生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医院应加强实习医学生职业防护的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实习医学生也应提高自身防护意识,避免和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诊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为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出防范策略.方法 对2007年7月-2010年8月医院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143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43例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以1~5年护龄的护上比例最高,占43.3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拔针及拔针后处置,为46.15%;暴露的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74.13%;最常见的暴露源是HBV;发生暴露的局部处理率100.00%;暴露后采取及时、合理的处置及预防措施,143人追踪检测无相关疾病感染.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急诊护士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应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风险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职业防护的重点,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160名临床医师在2009年7月-2011年6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51名医师发生63人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其中,血液/体液喷溅12人,锐器伤51人;血液为最常见的暴露物;普外科与胸外科医师发生锐器伤的比率最高,其次为肿瘤内科医师;锐器伤的种类主要是缝合针占21.6%、注射器针头占19.6%、手术刀剪占17.7%;主要在医护间配合传递器械占31.4%、注射或穿刺占21.6%、处理使用后锐器占19.6%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占46.0%,其次为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占14.3%,暴露后均进行了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未发现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感染者.结论 医师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管理者应帮助消除风险,并进行操作规程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对血源性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47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对发生血源性暴露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47名护理人员中23人有血源性暴露史,6人发生≥2次,共31人次;其中11人次被锐器损伤,损伤率为35.5%,18人次污血等溅落到眼睛或皮肤上,发生率为58.1%,2次为直接接触血液,占6.4%;23人有暴露史的人员均未发生血源性感染;31人次暴露史中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有14人次,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有11人次,其他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疟疾等共6人次,分别占45.2%、35.5%及19.4%.结论 由于职业因素影响,手术室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风险比较大,个人及医院均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保护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其影响。方法 于2019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3家三甲医院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过去1年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304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调查问卷,其中医生128名,护士156名,麻醉医师20名。304名医护人员中过去1年发生过血源性暴露者37例,发生率为12.17%。血源性暴露病原体以HBV为主,22例,占59.4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63)、工龄(OR=1.784)、学历(OR=0.516)、专业知识认知程度(OR=0.400)均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室医务人员存在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发生率主要受年龄、工龄、学历、专业知识认知程度影响,应对该类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乙肝病毒为最主要的暴露源,医护人员应提前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工作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有效规避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2-2016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种类以及暴露发生的场所等情况。结果 79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30岁的占73.41%、工作年限≤10年的占87.34%、初级职称的占82.28%;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占67.09%;职业暴露发生场所以外科为主,占54.43%,高于内科(39.24%)和医技科室(6.33%);针头扎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占83.54%;手指是主要暴露部位,占75.95%;HBV是主要的潜在感染源,占64.37%。结论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低年资医务人员和护士、外科科室、针头扎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做好职业防护宣教,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医院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为职业暴露防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医院提供实证借鉴.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2009-2011年某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分布特征,数据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70名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中,护理与医生类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总人群的67.1%和30.6%;主要年龄段集中于20~29岁.乙型肝炎与梅毒为主要暴露源,构成比分别为36.69%和25.44%.因医疗垃圾造成的暴露的占4.73%.外科类科室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较高,占总构成的34.7%.高发月份为8、9、10月份,共占总年度的37.6%;高发时间为午班及夜班时间段,占总人群的45.5%.结论 ①为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风险,应在高危人群中加强安全防范教育与培训,提高防范意识.②培训中加强主要暴露源安全知识的再教育.③对高发科室及高危科室进行重点监测与管理.④在高发月份加强防范措施.⑤合理配备医务人员,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江西省4所医院833名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57.0%的实习生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教育,>50.0%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锐器伤发生率为57.9%;对其专业、是否了解职业暴露、是否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学校是否开展了职业防护课程、实习岗前培训时是否接受了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为实习生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43.6%的实习生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95.7%的实习生愿意接受医院开展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结论 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发生职业暴露比例较高,需系统化教育和定期培训,完善职业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有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85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在进行抽血注射等操作时正确防护率2.4%,接触患者前洗手为64.7%,正确洗手率17.7%,单手回套针帽40.0%,用工具分离针头29.4%,接触污物时戴手套94.1%,护士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正确92.9%.结论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欠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行为,配备防护用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护理人员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云玲  赵文芳  刘敏 《现代保健》2010,(10):142-14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实习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轮转到神经外科实习生108人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实习生较中专学历护生职业暴露相关意识强;护理组发生职业暴露的事件较医疗组高;职业暴露种类分别为:锐器伤42.6%,体液污染34.4%,紫外线、电离辐射23%。结论神经外科实习生为高危险性感染人群,职业暴露发生率高,重视实习生职业暴露教育,加强职业安全管理,提高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及防护方法,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建立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规范化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522名医护人员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源性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暴露、锐器伤人员的防护意识、全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执行情况.结果 522名医护人员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80人,发生率为34.48%,其中锐器伤152人,发生率为29.12%,血液/体液暴露28人,发生率为5.36%;锐器伤种类主要是注射针头、玻璃,其次为带翼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34.25%、27.12%、13.70%及10.41%;锐器伤操作环节主要是掰安瓿,其次为配加药时和处理使用后锐器,分别占26.58%、14.25%、11.23%;职业暴露人员中,69.44%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6.67%未穿戴防护用品、3.89%未规范处理伤口.结论 职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了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2015—2018年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并构建安全防控体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5—2018年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构建安全防控体系。结果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248人次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71%;护士血源性暴露发生率10.22%高于医生6.47%,女性9.56%高于男性6.28%,工作年限越长发生率越低,外科为高发科室,2015—2018年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8:00~12:00(39.11%),其次为13:00~17:00(29.03%),暴露方式主要为针刺或锐器伤(65.32%),主要发生于注射结束拔针或采血环节(25.40%),手指为主要暴露部位(79.03%),多数未戴手套或眼罩(52.42%);锐器管理不规范为主要暴露原因(52.02%);其次为操作意外(31.45%)。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28.63%),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25.00%)。结论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为护士、女性、工作年限短、外科人员;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