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病理性瘢痕中胸腺素β4 (TMSB4 ) m RNA的表达水平 ,探讨其表达水平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以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 ,比较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其培养的 3组成纤维细胞中 TMSB4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上述 3种组织中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 (P均 <0 .0 1) ,瘢痕疙瘩 TMSB4 m RNA表达的平均值比增生性瘢痕减少 6 6 .98% ,比正常皮肤减少 6 2 .4 8%。在上述 3种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少于增生性瘢痕 ,平均减少 2 7.13% (P<0 .0 1) ;比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平均减少 16 .0 7%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其与瘢痕疙瘩形成密切相关 ;TMSB4 m RNA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减少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鉴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岑瑛  任林森  唐颖 《华西医学》2000,15(4):418-419
为寻找鉴别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途径,对两种病理性瘢痕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凋亡蛋白Bcl-2在二者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结果发现两种病理性瘢痕在光镜下均出现过多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及微血管.超微结构均发现各时期的成纤维细胞,多数细胞富含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胶原微纤维排列紊乱,证实二者在组织形态上难以区别.而Bcl-2蛋白在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05),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能有助于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3.
刘军  徐刚  刘爱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749-3752
背景: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而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方法:取自2004/2008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则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与之相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负向作用,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而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方法:取自2004/2008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54例,增生性瘢痕42例.选取同期45例因非感染手术切除的正常瘢痕组织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4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则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与之相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组织中异常表达,二者可能具有协同负向作用,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现代治疗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lhic 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近年来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的进展,探讨其可行的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keloid,hypertrophicscar,treat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80-01/2005-01相关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相关瘢痕疙瘩治疗方法。②相关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关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纳入2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了,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但是尚无一种方法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结论:增生性瘢痕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瘢痕形成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阐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瘢痕疙瘩(keliod,K)、成熟瘢痕、健康人皮肤和增生程度减轻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KA活性。方法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组织中的蛋白激酶A(PKA)活性。结果各种组织中PKA活性没有变化。结论瘢痕增生可能与PKA信号通道没有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Ⅱ°以上的烧伤创面 ,外伤后延期愈合的创面均可伴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挛缩。增生性瘢痕 (hy pertrophicscar,HS)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 ,严重影响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康复。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加压、浅层放射、激素、中草药等 ,但效果均不甚满意[1]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在组织修复过程中 ,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FB)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上调 ,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Ⅲ /Ⅰ胶原比例下降 ,导致细胞外基质 (extracel luarmatr…  相似文献   

9.
目的:与病理性瘢痕发生机制相关的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递通路研究多集中在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少见报道.检测病理性瘢痕中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标本均来自2004-06/2008-0 6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48例,年龄16~52岁;增生性瘢痕40例,年龄18~56岁;选取同期因其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P<0.05),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瘢痕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呈正相关(r=0.489 2,P=0.000 4;r=0.471 0,P=0.002 2),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4714).结论: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病理性瘢痕中高表达,Smad3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形成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产物.然而如果过度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容貌或导致功能障碍,特别在身体裸露部位,如颜面部、颈部及四肢部,给患者带来严重身心痛苦,甚至造成自卑心理.如何控制和治疗瘢痕的过度增生是目前医学领域,特别是整形外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瘢痕疙瘩及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差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鲁峰  高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70-3671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蛋白激酶A活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测定增生性瘢痕(hypertorphic socan,HS),瘢痕疙瘩(keliod,K),成熟瘢痕,健康人皮肤和增生程度减轻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KA活性。方法: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组织中的蛋白激酶A(PKA)活性。结果:各种组织中PKA活性没有变化。结果:瘢痕增生可能与PKA信号通道没有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临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均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与遗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增生性瘢痕与遗传是否有关,目前尚未明确.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在遗传学改变上的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2008-12在广东医学院完成.材料:瘢痕标本均来自2003-01/2008-1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20~50岁;瘢痕疙瘩6例,男1例,女5例,年龄19~46岁.方法:提取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DNA,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观察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基因组的不平衡即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情况,比较两者间DNA拷贝数变化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的比较.②两组DNA拷贝数的扩增率的比较.结果:增生性瘢痕组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缺失或扩增;瘢痕疙瘩组出现高频率的DNA拷贝数缺失的染色体是1,16,20号及22号染色体,未发现特异区域的DNA拷贝数的高频率扩增.两组1,16,20,22染色体DNA拷贝数的缺失率相比较,瘢痕疙瘩组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结论:与瘢痕疙瘩相比,增生性瘢痕不存在明显的DNA拷贝数缺失或扩增,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与遗传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瘢痕是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它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界限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从1985年Shethr等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块移植于无胸腺小鼠(裸鼠)背部皮下构建HS和K的动物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多种治疗技术的疗效及适应证;分析和归纳如何合理应用诸多治疗技术于不同类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4-12相关瘢痕治疗的文章,检索词“hypertrophicscars,keloids,Pressuretherapy,Corticosteroidinjection,Siliconegelsheeting,Radiotherapy,Lasertherapy,Cryo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步审查,纳入标准:①临床随机对照研究。②临床观察报告。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Meta分析类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9篇有关增生性斑痕或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文献,21篇符合纳入标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副作用、作用机制进行归纳。资料综合:瘢痕分类包括成熟瘢痕、非成熟瘢痕或前瘢痕、线性增生性瘢痕、广泛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治疗方法有压力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硅胶膜和水凝胶敷料治疗、激光治疗、射线治疗、冷冻治疗、黏性纸带治疗。目前所有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措施都基本相同,而这些措施在创伤愈合后早期应用以预防增生性瘢痕比增生性瘢痕形成后进行治疗反应性要好,杰出的创伤外科修复技术对预防增生性瘢痕非常关键。结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瘢痕和瘢痕的不同病程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及组成的改变。【方法】以羟脯氨酸测定反映Ⅰ、Ⅲ型胶原蛋白总量。SDS PAGE电泳分离proα1 (Ⅰ )及 proα1 (Ⅲ )链 ,考马斯亮蓝染色 ,图像分析仪计算Ⅰ、Ⅲ型胶原蛋白比。【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相近 ,分别为 (0 .988± 0 .1 4 1 )mmol/L和 (1 .1 0± 0 .1 5 9)mmol/L ,均明显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 ;瘢痕疙瘩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为1 1 .4 91± 1 .2 2 3,高于增生性瘢痕、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 ,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相近。【结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各型胶原蛋白表达强度的不一致性 ,对阐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及对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及其受体在瘢痕增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克隆抗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9例正常真皮、7例肉芽组织及 34例增生性瘢痕标本中的PDGF及其受体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PDGF及其受体在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增强 ,在 6个月以内的增生性瘢痕中达到高峰 ,此后逐渐减弱 ;而正常真皮组织中仅少数标本呈微弱表达 (P <0 .0 5 )。结论PDGF及其受体表达的增强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人白细胞介素24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测量瘢痕疙瘩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4的表达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24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选取2004-06/2005-1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患者,瘢痕疙瘩标本12例,正常瘢痕标本10例,行巨乳缩小、除皱术、植皮等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捐献标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标本取材部位为颜面、前胸、四肢等,切取后液氮保存。②低温条件下切取秤量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电泳鉴定总RNA完整性,并统一调整总RNA含量为10g/L,-70℃储存。RT-PCR二步法合成cDNA。③以正常皮肤、正常瘢痕为对照,以GAPDH作为扩增内参照基因,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各类标本总RNA反转录的cDNA模板浓度调整相对一致进行扩增反应。以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光密度积分值之比作为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的相对含量,比较白细胞介素24mRNA在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各类组织标本中总RNA抽提结果: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抽提总RNA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后显示较清晰的18s和28s条带,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2.0。②各类组织标本中白细胞介素24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4和GAPDH基因表达产物通过RT-PCR方法得到的特异性DNA片段长度分别为173bp和577bp。瘢痕疙瘩的白细胞介素24mRNA与GAPDHmRNA的吸光度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0.577±0.113,1.070±0.185,1.139±0.195;t=7.436×10-8~4.745×10-8,P均<0.01),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白细胞介素24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本一致(t=0.405,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4在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有关。提示采用基因疗法提高早期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24的含量与活性,可能为瘢痕疙瘩的康复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