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26例6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疗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方法]自1998年9月~2007年12月,应用SBCharit啨Ⅲ型假体对29例患者施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6.9年(3~9年)随访的26例30个节段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26例患者中,男25例,女1例;平均年龄44.2岁(38~59岁);腰椎间盘退变性病变3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2例。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1分,Oswes-t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6.4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腹壁前路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单节段置换,其中L4、58例、L4、5,L5S116例;二节段4例,均为L4、5和L5S1。本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疼痛VAS评分:术后1、3、6和12个月分别为3.7、3.2、3.0和2.5分,2年时2.3分,末次随访时2.0分;Oswest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7.7分,术后3年9.7分,末次随访时7.4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1例活动度减小(4°),其余患者均有活动度,平均5.6°。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和下沉;1例患者术后尚满意,总满意率96%。[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并探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的特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8月对14例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明显升高,随访时间为12 ~42个月,平均24.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1.2)分增至术后平均(14.2±1.5)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5.6±0.6)分,颈项和上肢痛觉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值统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X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应用JOA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随访,时间29~4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4.6分增加到16.1分±5.3分,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4.3°~7.2°(5.6°±2.4°);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1°~4.3°(3.8°±1.1°)和3.1°~4.6°(3.9°±0.9°)。随访期间假体无偏移松动或下沉,无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较好,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生理曲度和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32~60岁,平均45.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加脊髓型)。单节段病变27例,双节段病变12例。使用Prestige假体9例、Prodisc-C假体4例、Discover假体26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Cobb角变化),并采用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评估法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节段及置换节段相邻上、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ellgren X线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有5例患者出现退变情况改变,其中从无(0级)退变为轻度(1、2级)3例,由轻度1级退变到轻度2级1例,由轻度2级退变到中度(3级)1例,退变发生率为12.8%,但退变情况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3,P=0.406)。术后15个月(32例患者)邻近椎间盘未发生退变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可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并可能对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YZ  Xue HB  Chen X  Guo LX  Li HW  Liu HR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50-353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的34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源性腰痛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随访时间48~66个月,平均52.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和中远期功能.术前ODI评分平均58.4%,VAS评分平均7.4分.对放射学资料进行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早期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个月ODI评分平均18.2%,VAS评分平均1.8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7.6%,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2°.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缓解满意,18例患者下腰痛逐渐加重,ODI评分平均为31.2%,VAS评分平均为3.1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下降13.5%,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8°,植入物移位发生率73.5%(25/34),软骨终板退变损伤发生率64.7%(22/34).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尚不能达到长期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目的 ,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逐渐减少,下腰痛逐渐加重影响其中远期疗效,明确术前诊断和严格手术指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2006年1月~ 2009年2月在本院行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19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JOA评分、NDI评分及颈痛VAS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定置换节段、上下相邻节段和C2-7颈椎活动度;术后12、24、36个月,通过X线椎间盘退变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JOA评分、NDI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后各随访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略减小,C2-7活动度较术前略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手术未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不仅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学特性,防止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退变,而且术后近中期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操作要点并分析有关并发症.方法 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常规予以非甾体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行JOA评分;摄术前和术后正侧、屈伸、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置换颈椎节段的活动度.随访12~28个月,术后治疗效果Odom评级: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2%;JOA评分:术前平均7.9分(6~12分),术后第1个月平均14.1分(9~16分),第12个月平均15.7分(10~17分).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第1、12个月活动范围分别平均是:术前7.7°(5.8°~9.1°),术后1个月5.5°(3.9°~7.8°),术后12个月5.5°(4.0°~7.8°).末次随访未发现异位骨化、假体松动、脱落、下沉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维持颈椎近期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但远期疗效还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arité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盘疾病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11月,采用Charité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18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20个椎间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45.6个月。术前平均ROM为8.1°,术后8.8°(P〉0.05),末次随访8.4°(P〉0.05);术前VAS平均72.8分,术后为32.2分(P〈0.01),末次随访时为28.2分(P〈0.01);术前ODI平均为57.0分,术后为31.4分(P〈0.01),末次随访为27.6分(P〈0.01)。1例在随访半年时自述逆向射精。1例双节段置换的患者发生了异位骨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1例,于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的曲度及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NDI评分自术前(40±8.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的(12±7.3)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9±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6±3.0)分(P0.05),上肢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6±1.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1.8±0.4)分(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置换功能节段曲度、颈椎活动度及置换功能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改善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保留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Y  Zhao YB  Zhou FF  Liu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3-337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26例单节段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效果采用JOA和Odo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旁骨化.采用X线片和MRI观察对比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X线片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2°~12°,平均为6.9°.结果 (1)临床结果: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Odom分级:优秀15例,良好7例,一般4例.(2)X线片: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1°~14°,平均7.8°;7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仅1例假体运动消失,其余6例平均活动度为5.3°.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无明显变化.(3)MRI T2加权像:根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分级术后无明显加重表现;相邻节段黄韧带肥厚对椎管的侵占率术后无明显加重;但是上下相邻椎间盘侵占率均略有增加.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置换节段的运动性,避免了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5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6~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8分。置换节段保留了运动功能,假体稳定无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局限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矢状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35例.术前MR检查评估小关节和椎旁肌退变程度;术前和随访时均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及包括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假体位置和活动度、矢状平衡参数.结果 术后随访2~5年,平均3.5年.一个间隙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术中出血平均170 ml.输尿管损伤1例,术中修补后效果好,交感神经损伤5例,术后神经根性痛4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末次随访时Oswestry 评分由术前平均46.6%+12.0%降至23.2%±19.0%;腰痛和腿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平均7.6±2.3和3.6±3.0降至2.7±2.5和1.9+2.5.末次随访时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7.5°±5.2°,节段性前凸较术前增加,但相邻节段前凸代偿性减少,腰椎前凸轻度增大,维持矢状平衡.L4-5 椎间盘置换同时行L5S1前路融合者L4,5前凸增大不明显;L5S1椎间盘置换者骨盆指数平均降低1.7°;骶骨上终板倾角<35°者末次随访时平均增大2.1°,>45°者平均减少3.8°.结论 内镜辅助微创人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保留椎间活动度,恢复和保持脊柱矢状平衡,间盘置换节段一般前凸增加,但受相邻节段融合手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ian W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Han X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8-341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164例患者200个椎间盘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164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62例,年龄25~70岁,平均47岁;单间隙置换132例,双间隙置换28例,三间隙置换4例.均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手术严格按照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术后颈托外固定2周.结果 随访时间2~44个月,平均2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56%.椎间活动度: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4.4°,术后1周5.7°,末次随访时平均14.7°,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近间隙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0.9°,术后1周5.5°,末次随访时平均8.2°,主要是由上邻接间隙的活动度没有达到术前水平所致.患者满意度94%.1例患者术后6个月假体松动,以后稳定;1例患者术后7个月假体发生1 mm下沉,以后稳定;3例后方融合.无前方融合、食管损伤、喉返神经损伤以及再手术病例.手术操作单间隙平均90 min,双间隙平均130 min.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因素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期随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6年1月实施的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例患者61个椎间盘,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11例.评估患者病程长短、置换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等术前因素对末次随访疗效的影响.结果 截至2009年1月,术后36个月以上的53例患者中5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55.6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9个月.术前神经症状时间936个月的患者JOA改善率中位数与≤3个月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呈正相关(r=0.325,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比≤O.87的患者与>0.87的患者相比,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及颈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应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后早期行手术治疗.拟手术节段退变严重的患者,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的相对禁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