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起源于《黄帝内经》。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发展《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络病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方法,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指出了久病久痛是邪气入伤血络,并提出这类顽固性的痛证,“必用虫蚁飞走之品搜剔”,但是从他的医案当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用虫药治疗的久痛证,多属于癥  相似文献   

2.
黄珊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23,(10):1088-1090
白彦萍教授将慢性皮肤病的关键病机总结为“风痰瘀邪久蕴不解,气血失和”,临床多从风、痰、瘀邪论治,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分,痰有夹风之痰与络脉顽痰之别,瘀有脏腑之瘀与络脉瘀结之异。因此在治疗上也有疏散外风、搜逐内风,祛风化痰、剔痰散结,以及活血化瘀、通络散瘀的不同。擅用蝉蜕、蛇蜕、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及各种蛇类药物,借虫蚁蠕动走窜之性,搜剔络中顽痰瘀血,驱逐内外风邪,松动病结,推陈致新。对于病久气血失和,延虚入络者,白教授在补虚的同时以少量虫类药入络达腠,起补而不滞、调畅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及风、火、痰、瘀、虚等,内伤七情,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循经上逆巅顶,经络闭阻不通,不通则痛;脾胃虚弱,生化之源缺乏,或久病失血,暗耗阴血,肝血亏虚,窍络失养,不荣则痛;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肝气郁滞、肝火上扰、肝阳上亢、肝血亏虚、肝寒犯胃均可致偏头疼,故从肝人手,顺应肝条达之性,疏肝、清肝、平肝、暖肝、养肝等辨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选用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土鳖虫等虫类搜风逐瘀通络入肝经之品,如叶天士谓“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前列腺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着手分析,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络病,并运用现代络病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应注意“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补兼施以求良效;以及探讨虫类药入络搜剔、辛香通络,提高疗效和取象比类、藤类入药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络至少由3种通道组成:主要运行营卫的经络,单独运行卫气的经络和单独运行神气(即狭义的“经络之气”)的经络。其中,主要运行营卫的络脉为血络;单独运行卫气与神气的络脉属于气络。虫类药可以通达络脉,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入血络,具有活血化瘀、通达营血之功;一类轻清飞升入卫气之络,具有宣风泄热、通达卫气之功;一类相对重浊沉降善入神气之络,具有搜风剔络、通达神气之功。中医络病包括血气之络病、卫气之络病和神气之络病三种,临床上需要根据络病的病机特点与虫类药性质分别选用入血络、卫气之络、神气之络的虫类药,以通络达血、通络达卫、通络达神。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潘智敏教授对偏头痛病因病机和分型论治的认识,并举验案以飨同道。潘老师认为偏头痛病在脑络,其病多实,与肝脾有关,"风""火""痰""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且相互为患。临床治疗时,潘老师善于详细辨证,随症化裁,喜用虫类药物搜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品止痛。这一诊疗策略为中医诊治偏头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虫类药属于动物药的一部分,包括昆虫和小型动物。虫类药为血肉之物、有情之品,性喜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具有活血化瘀、攻坚破积、搜风剔络、消痈散肿、补益培本等作用[1],其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疾病,其中医学病机为脑窍之络瘀而不荣或络破血溢,髓海损伤。中风虽为急性起病,而病理因素的产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属"久病入络",因此搜剔走窜的虫类通络药物被广泛应用且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  相似文献   

8.
武养星  王笈 《山西中医》2011,27(8):1-3,5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对络病证治有独到见解。其治疗络病选用药物在叶天士“络以辛为泄”的基础上多有发挥,颇具特色。诸如取象比类、虫类搜剔、芳香透络和辛散通络等用药方法,已突破了叶天士“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的局限性,丰富并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络病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久、瘀(痛)、顽、杂"的络病病机特点相吻合,临床实践中,以络病理论为依据进行分型论治,分别采用凉血清络法、益气通络法、健脾通络法、养肝活络法、补肾通络法、辛温通络法、搜剔通络法、扶正通络法等治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络正瘫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风后遗证脑络瘀阻的病机特点,用自拟“通络正瘫方”化瘀通络、息风化痰.本方以虫类药物为主药,搜剔脑络瘀滞,随证化裁,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露蜂房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利平 《四川中医》1995,13(8):18-18
笔者近年来采用露蜂房伍以它药治疗痹证、小儿咳喘、颈痛、痤疮等疾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露蜂房配生地搜风止痛治痹证 《杂病源流犀烛》论:“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或遍身或四肢挛急而痛者,病久入深也。”又《景岳全书》论治痹之法,曰“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必反增其病矣。”为此,笔者选用露蜂房合生地搜剔络道,养阴逐痹为其主药,以治痹证(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收奇效。  相似文献   

12.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13.
符为民教授辨治颈椎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为民教授认为颈椎病属中医“冷风顽痹”范畴。病因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着。病机为筋骨受损,气血瘀滞。治疗分标本、辨缓急,分期治疗,急性发作期予温经散寒除湿,重用虫类药物以加强搜风剔络、舒筋活血止痛之功;缓解期宜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类似,故运用“通络法”抗肿瘤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虫类药是动物药的别称,作为通络药的代表,善于搜刮剔络,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搜风解毒通络以及补益培本通络等作用。通过梳理“络病学说”的起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内涵,整理并总结现代肿瘤治疗中“络病学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并分析虫类药在通络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晶  杨帆 《陕西中医》2021,(6):770-772
金实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因素紧扣风、寒、湿、热、痰、瘀六端,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以风寒湿邪为主。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较长,病久入络,易形成久痹、顽痹,而虫类药具有很好的搜剔病邪、剔络和络、通络止痛的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对金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经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6.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岐黄学者白彦萍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络脉失养、风邪伏匿,并指出其反复发作的原因是邪气伏于皮肤络脉,开创性提出“祛络风、夯络虚、助络通”的辨治思路。白师以祛皮络伏风为先,灵活运用祛风安血、健脾固表、搜风剔络等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同时注意虫-藤药联用以助通利皮络,诊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性肾炎蛋白尿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众多医家多从健脾补肾着手进行治疗。本文认为肾炎蛋白尿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肾两虚,肾风、瘀血、湿浊是主要病理因素,肝胆失疏是其病机之变,常从健脾固肾、搜风剔络、活血逐瘀、分清化浊、疏利肝胆等方面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痹证是在慢性高血糖环境下由微循环病变引起的以“凉、麻、痛、痿”为临床特点的对称性多神经性病变,其基本病机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血伤入络,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相关,瘀血为其病机关键,既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贯穿于疾病始终。然消渴痹证之“瘀”乃为消渴之“瘀”久痹气血经络,瘀滞日久而成之“顽瘀”,根深蒂固,非轻清草木之剂所能宣达。于此“顽瘀久痹”之治,当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加用虫类活血药以攻逐伏邪,松透病根,取其为血肉有情之品,具走窜之性,善搜剔攻逐之力。一则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二则搜剔攻逐血络之“顽瘀”;三则引药直达经络,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有耕田耙地之功,疏流开渠之效,临床疗效独特。是以该文综各家之言以论虫类活血药治疗消渴痹证之用,为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霍介格教授认为,癌痛的病机应从“络”分虚实而论,可概括为“经气不利,络滞而痛”及“脏腑失和,络虚而痛”。霍师临床观察到癌痛属虚实夹杂者居多,病理因素为风、湿、痰、瘀,且多兼夹为病。虫类药为络中“奇兵”,霍师主张根据虫类药的功效以及癌痛患者不同病位病机的侧重,分部位辨治用药,临床收效甚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刘强  王琦 《江苏中医药》2020,52(3):78-80
风药在头痛中应用广泛,其作用不仅是祛风解表,而且还有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止痛的作用。风邪是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肝风上扰,清窍瘀阻,拘挛作痛为头痛的主要病机。风药在瘀血头痛治疗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引经用药,上达病所;温通血脉,升阳止血;调畅气机,畅通气血;火郁发之,透邪外出;化痰利气,开窍止痛;平肝息风,化瘀止痛;搜剔络道,利窍止痛。现代的药理研究也证实部分风药有直接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