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元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家兔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实验以还元注射液治疗实验性脑出血家兔,动态观察颅内压变化,并随机分为甘露醇组、还元组、醒脑静组、造模组、空白组。结果显示降低颅内压作用,甘露醇组快捷而强劲,但有副作用;还元组快而有力;醒脑静组缓而偏弱。  相似文献   

2.
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中国药典收录的国家基本药物,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青光眼等疾病的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因其适用范围广泛,价格低廉,在基层医院应用很多,在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现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及误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 5 7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西药脱水、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及其他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0 % ,5 9% ,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5 )。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脑出血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露醇是目前常用的有效降低颅内压药物,但静脉应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颅内压增高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本文报告30例应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颅内压增高致ARF,并对其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0%甘露醇、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和3%生理盐水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降颅压疗效,探讨临床合理的药物降颅压方法。方法:24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静脉使用20%甘露醇、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和3%生理盐水后30min监测颅内压(ICP)及血Na+的变化.结果:20%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注射液降ICP作用明显。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血Na+影响较大,3%生理盐水对血Na+无显著影响。结论:3%生理盐水降ICP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降颅压治疗时效果显著,但易引起血Na+升高。  相似文献   

6.
20 %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 ,因其脱水作用强、副作用少 ,且较少有反跳现象 ,被临床广泛应用。自 1 998年 2月 2 0 0 0年 3月 ,笔者对 6 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加压静滴甘露醇给药法 ,降颅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脑出血患者 6 0例 ,男 34例 ,女 2 6例 ;年龄在 3981岁。均系首次发病 ,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眼底视乳头边缘不清或隆起 ,小静脉充盈 )和不同程度偏瘫及意识障碍。1 .2 治疗方法 :2 0 %甘露醇 2 5 0mL ,1 0 2 0分钟滴完 ,4 6小时 1次。操作方法 :按静脉穿刺常规进行。加压器接在排气管上…  相似文献   

7.
利水逐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压增高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利水逐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1 0 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压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5 0例。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利水逐瘀法。 2组均通过腰穿测定颅内压 ,头颅CT观察脑水肿 ,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比较 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脑水肿减轻 ,颅内压降低更明显 (P <0 .0 1 ) ,甘露醇用量明显减少(P <0 .0 1 ) ,降低了大剂量甘露醇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促进了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 ,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利水逐瘀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压增高 ,较单纯常规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高渗盐水;甘露醇;甘油果糖治疗颅内高压的疗效。方法: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记录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3%高渗盐水;甘露醇;甘油果糖均能有效降低患者颅内高压。结论:3%高渗盐水具有与甘露醇相同的降低颅内高压的疗效,并更长的有效时间;比甘油果糖有起效快降低颅内压更多。  相似文献   

9.
甘露醇是临床上常用的脱水药物,主要作用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的发生,属高渗性溶液,刺激性大且需快速静脉输注,可致静脉炎和血管闭塞,常伴有局部皮肤红、肿、痛等症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高渗盐水;甘露醇; 甘油果糖治疗颅内高压的疗效.方法: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记录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3%高渗盐水;甘露醇; 甘油果糖均能有效降低患者颅内高压.结论:3%高渗盐水具有与甘露醇相同的降低颅内高压的疗效,并更长的有效时间;比甘油果糖有起效快降低颅内压更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脱水剂甘露醇配合活血化瘀药物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病例均使用甘露醇、鲑鱼降钙素、钙尔奇D、阿法骨化醇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颅内高压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颅内高压症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3天、5天、7天连续4次颅内压(ICP)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做CT检查。结果A组予复方甘露醇联合利多卡因,B组予复方甘露醇注射液,C组予甘露醇注射液治疗。3组平均颅内压下降率分别为(47.97±6.12)%、(37.84±5.34)%、(36.87±8.75)%,各组用药前后颅内压下降率比较均有统计意义,其中A组和B组、A组和C组两组间颅内压下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两组间颅内压下降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颅内高压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婴儿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患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婴儿的临床表现、疾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造成婴儿颅内高压的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肠道感染等,其中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占90%,幼儿急疹占10%,30例患儿中应用甘露醇治疗24例,应用地塞米松+甘露醇联合治疗6例,均使用抗生素,所有患儿在3~5天内症状消失。结论:造成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医生要充分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原因,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气息风汤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机理。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家兔模型,观察调气息风汤(实验组)对颅内压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并与甘露醇组(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颅内压均降低,对照组在起效时间、颅内压降低速度方面优于实验组,实验组在平稳降低并维持颅内压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脑组织含水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调气息风汤能降低缺血性中风家兔颅内压和脑组织含水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输液速度输注甘露醇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按照甘露醇的输注速度(125 mL,每6 h 1次)随机分为4组:实验1组输注时间为10 min;实验2组输注时间为15 min;实验3组输入时间为25 min;实验4组以60滴/min约为4 mL/min的速度输注甘露醇10 min,剩余85 mL以160滴/min即10 mL/min输注完毕,总共时间为18 min。连续观察患者颅内压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压增高患者在颅内压为12,18,25 mmHg时,均为甘露醇输注速度为10 min内滴完颅内压下降最快,不论初始颅内压高低,当甘露醇在10 min内滴完时,颅内压在30 min左右降至最低,甘露醇输注6 h后作用基本消失。结论10 min内输注完甘露醇125 mL可快速降低颅内压,但有一过性升高颅内压作用,而先慢后快输入可避免其一过性的升颅压作用。颅内高压明显时,尤其重度颅内高压时应先慢后快输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阳市灯塔医院收治的84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采用甘露醇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使用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颅内压、水肿体积、血肿体积、临床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单一组患者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神经功能评分和颅内压低;脑血肿、水肿体积小;血清hs–CRP、NSE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可降低颅内压,改善水肿和血肿情况,降低hs–CRP、NSE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邢俊家  蔡爽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2):1758-1758
口服甘油溶液降低颅内压、眼压等,早已被临床所认同,但因其见效慢、用药剂量大,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影响.若静脉给药,因甘油有溶血作用,易出现血尿而受到限制.基础研究发现果糖有抑制甘油的溶血作用[1],所制成的静脉输液甘油果糖注射液,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一种新型有效的降低颅内压的药物[2].但由于我国果糖药源缺乏,价格较贵,其应用受到局限.为了寻找替代果糖抑制甘油溶血作用的药物,我们探索选择了药源充分、不良反应小的另一单糖--木糖醇,经安全性试验后[3],进行了木糖醇与果糖抑制甘油溶血作用的比较实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效果。方法:在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中选出112例为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甘露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7 d后的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颅内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使用利于更好降低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的颅内压,缩小脑血肿、脑水肿体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例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结果: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中高龄患者较多,其中50~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61~7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7%;不良反应现象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且患者多为首次使用红花注射液。结论:临床应加强对红花注射液使用的重视,确保药物安全,用量合理,尽可能减少红花注射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观察动态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的效果。 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 院 2015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78 例 HICH 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9 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据此给予术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应用 情况及患者脑血肿量,观察术前、术后 10 d 两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 率及预后。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甘露醇减量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总用量与术后 10 d 脑血肿量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0 d 两组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 数(WBC)、中性粒细胞占比(NEUT)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 10 d 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 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2.773,P < 0.05)。 结论:动态 颅内压监测应用于HICH术后,能够提高后续治疗中药物应用的合理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辅助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