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自30多年前被Konwenhoven等人推荐后,尽管被世界各国普遍应用,但大多数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仍不能存活。为了提高复苏的效果,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992年美国人Lurie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并设计了一种手动装置应用于临床,它通过胸腔主动减压促进静脉血回流人心脏,并帮助肺部吸入空气,但该仪器价格昂贵(人民币4000元),国内很难推广。为此我院设计了一种类似的简易心肺复苏器(心脏泵)。1996年4月至1996年12月,试用于11例心搏骤停患者,并与标准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CPR)对于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发生心搏骤停的92例患者按照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ACD—CPR组和标准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3、5、10、15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率。结果:ACD—CPR组3、5、10和l5min时SBP均高于标准CPR组(P均<0.05)。ACD—CPR组思者的ROSC(52.5%)高于标准CPR组(27.8%),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CD—CPR组的收住院率(21.3%)也高于标准CPR组(15.3%),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D—CPR在改善院前发生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例患者。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生存组( n=13)及死亡组( n=16),分析两组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时间(开始心肺复苏到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间)、ECPR前初始心律、院外及院内心搏骤停的构成比、外院转运病例构成比。按CCPR时间分为≤45 min组、45~60 min组及>60 min组分别比较其出院存活率及持续自主循环恢复(sustain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地点分为本科室亚组和其他科室亚组,比较其存活率。 结果:29例患者总体生存率44.8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平均辅助时长114(33.5,142.5) h,CCPR平均时长60(44.5,80) min。生存组ECMO辅助时间(140.15±44.80)h较死亡组长( P=0.001),生存组CCPR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 P=0.010)。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组生存率更高( P=0.010)。OHCA较IHCA患者病死率高( P=0.020)。外院转运病例病死率高于本院病例( P=0.025)。CCPR时间≤45min、45~60 min、>60 min三组患者出院生存率依次递减( P=0.001),ROSC率依次递减( P=0.001)。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CA发生地点在本科室(急诊医学科)组与其他科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 结论:ECPR出院存活率高于国内外报道的CCPR存活率,ECPR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是有效的。ECPR的预后跟CCPR时间、CA初始心律、CA发生地点明显相关,提高ECPR存活率需加强宣教及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术成功患者的疗效.方法 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原则,将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术成功的46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23例予以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血乳酸清除率、脑神经功能及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复苏成功6h和24h后,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5.
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按压时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5.1±3.0kPa和5.7±1.6kPa,1kPa=7.5mmHg)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分别为7.0±2.5kPa和1.8±0.9kPa)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部位进行人工通气的潮气量对比,F2M1型心肺复苏器潮气量大于徒手按压法,尤以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潮气量增加最为显著。心电图观察对比,应用F2M1型心肺复苏器较徒手按压有利于室性自主心律和窦性心律的恢复。结论:F2M1型心肺复苏器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血压、潮气量和窦性心律的恢复,有利于急症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军 《临床医学》2001,21(8):10-11
目的:心肺复苏(CRP)使用肾上腺素可使用血管收缩,提高冠脉循环的血流,增强心肌收缩力,恢复自主心律;本文回顾对比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在CRP临床急诊应用的疗效。方法:23例急诊心搏骤停患者依治疗先后分为两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A组,每5min 1mg)12例,大剂量肾上腺素组(B组,首剂1mg,以后每3min递增2mg)1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结果:A组、B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6.67%、36.36%,B组明显高于A组;B组的存活率(27.27%)显著高于A组(8.33%)。结论:心肺复苏期间,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每3min 2mg)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2年第一个心脏泵出现以后,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ACD—CPR)作为代替标准CPR的高级心肺复苏方法之一,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为了比较ACD—CPR和标准CPR对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随机照对试验,研究心脏泵是否具有在院前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治疗,旨在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分析2005-08/2007-08期间笔者对79例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从开始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操作的耗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79例中27例患者在一定时间恢复心搏,窦性心律恢复时间3~31min,27例患者中17例恢复呼吸,自主呼吸恢复时间0.5~49h,1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9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1~6h。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和方法、复苏过程中气管插管耗时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急性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本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将入选患者分为ALI组和非ALI组,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的基本情况及是否发生心搏骤停后休克及心功能不全。使用单因素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分析ALI对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观察ALI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A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ALI组54人,非ALI组158人,ALI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较长[19(10~27)min, P=0.015],ALI组患者总体病情(SOFA评分、酸中毒和乳酸)较重。ALI组和非ALI组心搏骤停后休克和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74% vs. 55%和89% vs.70%。非ALI组患者的1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ALI组,Log Rank (Mantel-Cox) χ2=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ALI持续时间越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越高。心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心肺复苏后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和ALI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3.762(2.347~5.098)和4.272(2.943~5.932), P<0.05。 结论:心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心肺复苏后的心力衰竭是ALI的危险因素,ALI的发生增加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急性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本科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将入选患者分为ALI组和非ALI组,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的基本情况及是否发生心搏骤停后休克及心功能不全。使用单因素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分析ALI对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观察ALI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A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ALI组54人,非ALI组158人,ALI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较长[19(10~27)min, P=0.015],ALI组患者总体病情(SOFA评分、酸中毒和乳酸)较重。ALI组和非ALI组心搏骤停后休克和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74% vs. 55%和89% vs.70%。非ALI组患者的1年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ALI组,Log Rank (Mantel-Cox) χ2=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ALI持续时间越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越高。心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心肺复苏后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和ALI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3.762(2.347~5.098)和4.272(2.943~5.932), P<0.05。 结论:心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心肺复苏后的心力衰竭是ALI的危险因素,ALI的发生增加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中心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院前发生心脏停搏与院内发生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方法:对我院急诊中心78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组和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组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CPR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及存活率。结果:院前组复苏存活率2.86%,院内组复苏存活率11.62%。两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脏停搏较院内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早期除颤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是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心肺复苏术抢救,根据抢救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抢救成功的患者,对照组为失败的患者,比较分析影响抢救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院前发病率、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发病率、开始复苏时间、首次检测可除颤心率是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主要因素(P0.05),其余因素均为心肺复苏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病地点、心脑复苏所用时间、电击除颤等诸多因素对心脑复苏是否成功有影响,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施术者要尽早识别病情,在最佳的救治时间内,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处理,也要做好心脏骤停的后期医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方法:2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为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并于复苏前,复苏后即刻,15min,30min时分别测定其血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MDA浓度较心博骤停前明显增高,尤以30min时增高显著,且明显高于缺血组,SOD浓度较心搏骤停前明显下降,尤以复苏后即刻下降显著,且明显低于缺血组,缺血组实施心肺复苏术前后MDA,SOD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MDA和SOD在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中MDA,SOD浓度对评估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的再灌流损伤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基于乌因斯坦模式的心肺复苏注册数据库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研发小组,基于指南结合我院临床实际情况构建心肺复苏注册数据库,详细阐述该数据库的框架设计、功能模块、数据录入方法与质量控制措施等。比较数据库应用前后数据填报质量和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统计数据库应用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应用该系统后,数据填报漏报率从41.77%下降至27.42%;5项核心数据包括心搏骤停病因、首次监测心律情况(是否为可除颤心律)、第一次除颤时间、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心肺复苏终止时间记录缺失率均显著低于数据库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数据库的总体满意程度达到80%以上。结论 :基于乌因斯坦模式构建的心肺复苏注册数据库可降低心搏骤停患者数据填报漏报率与核心数据记录缺失率,提高数据填报质量,对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心搏骤停登记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对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脑复苏效果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CPR术后脑复苏未成功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CBP+原发病的综合治疗30例作治疗组。采用常规脱水、头部低温+原发病的综合治疗的30例患者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脑复苏成功的时间、成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脑复苏成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能明显减轻脑水肿,缩短脑水肿的时间,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肺复苏(CPR)中的疗效。方法:在10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随机分为3组,标准肾上腺素组(A组)38例,血管加压素组(B组)34例,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组(C组)3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脑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复苏后心肌酶变化。结果:B组(44%)、C组(42%)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16%),B组(38%)、C组(39%)24h存活率也明显高于A组(13%),C组出院存活率(23%)高于A组(8%)、B组(12%);脑复苏率3组无差异;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复苏后心肌酶变化3组无差异。结论:在心肺复苏期间应用血管加压素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还可提高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67-1869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心肺脑复苏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心肺脑复苏流程进行抢救,其中依据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分为即时组(n=52例)和常规组(n=64例),常规组患者均等待其转至重症监护病房(ICU)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即时组患者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即时通过喉镜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即时组患者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前者MAP、SpO_2水平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组患者复苏成功率、窦性心律恢复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组患者7d、28d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医护人员即时气管插管可有效缩短心肺脑复苏患者插管时间和提高患者MAP、SpO_2水平,有利于改善复苏、窦性心律恢复效果和生存预后,且对一次插管成功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8例心搏骤停患者,回顾分析其心肺复苏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不同心肺复苏时间及不同心搏骤停原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的影响,记录抢救前及抢救2 h后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尿素氮和血浆渗透压变化情况。结果:本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86%,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存活率随着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的延迟而降低;抢救2 h后患者的血糖、血钾、血钠、尿素氮和血渗透压明显低于抢救前(P0.01,P0.05)。结论:对心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尿素氮和血渗透压。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机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胤  庞建国  刘汉青  袁逾喆 《临床荟萃》2006,21(23):1723-1724
心肺复苏(CPR)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基于胸泵理论和心泵理论,通过挤压胸腔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从而为心肺脑复苏创造条件。徒手胸外按压,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等都直接影响着CPR的效果,心肺复苏机采用机械按压,克服了人工按压的不足。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心肺复苏机或徒手胸外按压治疗心搏骤停患者,旨在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