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期贫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 746例孕妇临床资料。孕前BMI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分类,预期孕期增重(GWG)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会(IOM)标准计算。比较不同孕前BMI和GWG孕妇妊娠晚期轻度、中度以上贫血发生情况,以及妊娠期和产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孕妇妊娠晚期贫血发生风险。结果产前贫血总的发生率为33.6%,轻度22.7%,中度以上10.9%。不同孕前BMI组妊娠早、中、晚期以及产后72 h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24.1±12.8)g/L、(115.5±13.2)g/L、(115.1±13.0)g/L和(110.1±13.8)g/L。GWG过少组、正常组和过多组中,妊娠晚期轻度贫血和中度以上贫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22.7,P0.05)。与GWG正常组孕妇相比,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贫血发生风险增加3.41倍(OR=3.41,95%CI 1.03~11.3)。结论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分娩前贫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GWG干预中应预防增重不足孕妇贫血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肥胖孕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并探究孕妇孕前及孕中体重动态变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 LBW)及巨大儿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纳入的孕早期孕妇孕前体重, 并随访至分娩后, 收集分娩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将孕妇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 将GWG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多组。采用多因素多分类(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孕前BMI及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孕前BMI及GWG与子代出生体重相关(均有P < 0.05)。孕前超重/肥胖(OR=2.339, 95% CI:1.674~2.282, P < 0.001)、GWG过多(OR=1.398, 95% CI:1.188~1.978, P=0.048)显示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GWG不足(OR=1.479, 95% CI:1.461~1.679, P=0.035)显示为LBW的危险因素, GWG过多会降低LBW的发生风险(OR=0.428, 95% CI:0.225~0.817, P=0.010)。低BMI-GWG不足(OR=1.335, 95% CI:1.048~2.319, P=0.048)是LBW的危险因素; 正常BMI-GWG过多(OR=1.088, 95% CI:1.016~1.675, P=0.038)和超重/肥胖-GWG过多(OR=1.498, 95% CI:1.244~2.017, P=0.04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前BMI及GWG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 提示女性应合理控制孕前及孕中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福州地区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份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分娩的单胎孕妇3086例,回顾病历资料,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的妊娠期增重推荐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增重达标、增重超标3组。分析3组早产、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孕前低体重730例(23. 66%)、正常体重2059例(66. 72%)、超重与肥胖297例(9. 62%)。孕期增重不足467例(15. 13%)、增重达标1318例(42. 71%)、增重超标1301例(42. 16%)。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及孕前BM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期增重达标孕妇相比,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67(95%CI:1. 19~6. 0)、2. 19(95%CI:1. 38~3. 93),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72 (95%CI:1. 13~6. 52)、2. 22(95%CI:1. 42~3. 46);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OR值分别为1. 80(95%CI:1. 04~3. 13)、9. 03(95%CI:1. 18~68. 86)。结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风险,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风险,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GWG)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的活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既往疾病史、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评分和GWG等资料,分析孕妇孕前BMI、GWG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标准孕妇2 070人。年龄中位数为28.17岁。孕妇GWG中位数为14.07 kg,GMG过度535人,占25.84%。孕前BMI较低861人,占41.59%;孕前BMI正常892人,占43.09%;孕前BMI较高317人,占15.31%。共分娩巨大儿99例,发生率为4.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 (较低,OR=0.236,95%CI:0.117~0.476;较高,OR=1.760, 95%CI:1.086~2.850)、 GWG过度(OR=1.761, 95%CI:1.119~2.771)、身高(OR=1.058,95%CI:1.012~1.106)和分娩孕周(OR=2.139,95%CI:1.698~2.693)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孕前BMI较高和GWG过度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城乡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妇每周体重增长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选择天津市城市254例和农村7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孕前BMI(18.5、18.5~24.9、≥25 kg/m2)的孕妇周体重增长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80 kg、17.86 kg和14.92 kg,体重超重率达80%以上;3组孕前BMI城乡间无差别,早孕超重率25.30%,孕20~28周、28~32周平均体重增加最多。低体重组以20%~40%、适宜体重组以60%~70%、超重/肥胖组以70%~110%的方式递增,超出推荐的周体重。孕期增重致巨大儿发生率13.27%,城乡无差别;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5.25%,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孕20~32周是脂肪聚集期,控制该阶段体重过度增长为孕期体重管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9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参与研究的孕妇分为3组:孕前体重过轻组167例,孕前体重正常组631例以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05例。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孕前体重过轻组孕妇分为2个亚组:增重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正常组孕妇分为3个亚组:增重<10 kg、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增重<5 kg、5~9.99 kg、10~14.99 kg和≥15 kg。记录孕妇姓名、年龄、孕周基本信息,记录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和巨大儿]。结果903例孕妇中,孕期增重<10 kg 70例,占7.8%,孕期增重10~14.99 kg 285例,占31.6%,孕期增重≥15 kg 548例,占60.7%。孕前体重过轻组2个亚组孕妇GDM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正常组3个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和肥胖各亚组孕妇FGR发生率较低,但各组间高血压发生率、GDM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前体重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少或者过多也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孕期孕妇增重合适范围为10~15 kg。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孕妇的孕期体质量管理现状和妊娠结局,了解孕前超重及肥胖对母儿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保健指导,改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孕(13周前)建册和产检的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的单胎孕妇1 016例,对其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 016例超重或肥胖孕产妇中,初产妇246例,占24. 21%;经产妇770例,占75. 79%。24 kg/m~2≤BMI 25 kg/m~2者228例,占22. 44%; 25 kg/m~2≤BMI30 kg/m~2者695例,占68. 41%; BMI≥30 kg/m~2者93例,占9. 15%。孕期增重不足共182例,占17. 91%;增重正常范围375例,占36. 91%;增重过多459例,占45. 18%。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为23. 8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生率为5. 61%;年龄35岁和≥35岁GDM和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87和10. 80,P0. 01; OR分别为1. 87和2. 42)。GDM、HDP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增长趋势(χ~2趋势=15. 389,P0. 01;χ~2趋势=9. 379,P0. 01)。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26. 08%,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2. 70%,早产发生率为6. 99%,巨大儿发生率为10. 93%。当BMI≥30 kg/m~2时,HDP、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上升,与BMI30 kg/m~2比较OR分别为4. 03、1. 49、1. 93、1. 51。初产妇比经产妇更容易发生胎膜早破(OR=2. 23),男婴比女婴更易发生巨大儿(OR=2. 01)。增重过多是HDP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 56和2. 4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OR=0. 56)。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可导致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及各种并发症,需加强对超重和肥胖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的临床保健管理,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计算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的双胎妊娠孕妇的适宜增重值,并探讨增重不足或增重过多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20例双胎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88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孕前BMI标准,BMI正常范围为18.5~24.9 kg/m~2,按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指南推荐的增重范围,划分为增重不足组(180例)、适宜增重组(166例)和增重过多组(42例)。按照中国BMI标准(18.5~23.9 kg/m~2),纳入349例研究对象,并使用四分数法计算适宜增重值范围。按照中国BMI标准计算的增重范围,划分为增重不足组(178例)、适宜增重组(109例)和增重过多组(6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期增重不足或增重过多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按照中国孕前BMI标准,采用四分位数法计算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6~23.5 kg/m~2。以IOM推荐适宜增重值作为增重分组依据,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OR=1.852,95%CI:1.208~2.840)风险。孕期增重过多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OR=0.382,95%CI:0.177~0.824)风险。以四分数法计算的适宜增重值为分组依据,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OR=1.703,95%CI:1.052~2.758)和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OR=2.33,95%CI:1.422~3.820)风险。孕期增重过多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OR=0.382,95%CI:0.177~0.824)风险。结论与IOM的推荐范围相比,用四分位数法计算的双胎妊娠孕妇适宜增重范围(16~23.5 kg)较低,未来仍需要大样本数据,来计算适合中国双胎孕妇群体的适宜增重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孕妇妊娠早期增重情况及现状。方法对2018年1月4日—2018年5月3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产检的1 712例孕妇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获得孕前及妊娠早期体重资料。按照孕前BMI分组,将孕产妇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超重或肥胖组,并对照IOM标准分析研究对象整体和各个分组的孕期增重情况。结果最终纳入了1 370例孕妇进行数据分析,妊娠早期平均增重预估为(1.0±3.5) kg。低于IOM(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推荐标准的有909例(66.4%),符合推荐标准的有140例(10.2%),超过推荐标准的有321例(23.4%)。按照孕前BMI分组后,各组人群的妊娠早期增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过低组孕妇的体重增长速率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或肥胖组孕妇的体重增长速率低于体重正常组。结论北京市孕妇妊娠早期体重增重情况与IOM标准相比较,符合推荐标准的孕妇仅占总人群的10.2%,这一比例提示北京市应加强孕妇体重管理的工作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GWG)与孕期糖脂代谢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GDM患者120例为GDM组,同期糖耐量正常(NGT)孕妇120例为NGT组。GDM组根据孕前BMI分为消瘦组(BMI18.5kg/m~2,n=21)、正常组(18.5kg/m~2≤BMI24.0 kg/m~2,n=69)和超重/肥胖组(BMI≥24kg/m~2,n=30);根据孕晚期GWG分为过少组(n=29)、适宜组(n=55)和过多组(n=36)。检测并比较不同组别孕中晚期糖脂代谢指标。结果:①孕中、晚期,GDM组的FBG、PBG1、PBG2、FINS、HOMA-IR、TC、TG、LDL-C和VLDL-C均高于NGT组(P0.05),两组TC无差异(P0.05)。②GDM组,孕、中期超重/肥胖组的FBG、PBG1、PBG2、FINS、HOMA-IR、TC、TG、LDL-C和VLDL-C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P0.05),但孕晚期3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③孕中期不同GWG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无差异,孕晚期GWG过多组的HDL-C低于过少组和适宜组,其余糖脂代谢指标均高于过少组和适宜组(均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及GWG过多可加重G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且在孕晚期GWG过多患者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超重组(BMI 25.0~29.9)、肥胖组(BMI≥30)。使用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 6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BMI正常体重241例(占39.90%),超重211例(占34.93%),肥胖152例(占25.17%)。超重与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辅助生育技术后妊娠,高龄产妇,巨大儿与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胎膜早破与子痫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肥胖组顺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肥胖组早产胎膜早破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妊娠前肥胖和超重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前体重,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早期、孕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产检且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的1269例20~49岁汉族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8~12周进行体检时回顾性收集孕前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分别在孕24,32,36周完成3次随访调查。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孕期血压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BMI和孕早、中期增重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结果:经多因素调整,与正常体重组相比,低体重组收缩压(SBP)降低3.93mmHg(1mmHg=0.133kPa)(95%CI 4.71~3.15),超重和肥胖组SBP分别升高3.99(95%CI 2.93~5.05)和7.18mmHg(95%CI 5.50~8.87),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舒张压(DBP)降低2.59mmHg(95%CI 3.19~1.98),超重和肥胖组DBP分别升高3.12(95%CI 2.30~3.94)和5.60mmHg(95%CI 4.29~6.90),趋势性检验P0.001;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风险的OR值分别为0.23(95%CI 0.04~0.79)、5.49(95%CI 2.70~10.95)和11.42(95%CI 5.12~24.98)。与孕早期增重为0.5~2.0kg组相比,增重2.0kg组SBP和DBP分别增加1.88(95%CI 1.03~2.72)和0.54mmHg(95%CI-0.12~1.20);与孕中期增重介于IOM推荐范围组相比,增重高于推荐范围上限组SBP和DBP分别增加2.17(95%CI 1.12~3.23)和1.18mmHg(95%CI 0.37~1.99)。结论:孕前BMI水平与孕期SBP和DBP水平均存在线性趋势关系,孕早期和中期增重过量可引起孕期SBP升高,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次与孕前BMI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方法以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孕产期检查并分娩的1 633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次和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20±2.418)kg/m2,消瘦367人(22.5%),正常1 153人(70.6%),超重或肥胖113人(6.9%);第一胎936人(57.3%),第二胎及以上697人(42.7%);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第一胎、二胎及以上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均升高(OR=2.722,95%CI=1.074~6.900;OR=4.356,95%CI=1.865~10.171);调整混杂因素孕妇实足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胎次是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第2胎及以上:OR=3.535,95%CI=1.472~8.491,P=0.005)。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妇女妊娠胎次越多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总增重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及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建卡并定期孕检的孕妇2 174例。依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指南标准,根据孕前BMI情况分为偏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增重过少组、增重适宜组及增重过多组。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随孕期总增重、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中孕期及晚孕期不同孕期增重速率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无组间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正常组孕妇的15.17倍(95%CI为5.50~41.84,P<0.001);孕期总增重异常及早孕期、中孕期、晚孕期增重速率异常并不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随孕前BMI和孕期总增重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孕期增重异常,孕前超重和肥胖具有更高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