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山东省章丘市农村地区0~6岁儿童血红蛋白的水平及贫血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某乡镇993例0~6岁儿童,采集末梢血20μL,测定血红蛋白值。结果 1章丘市农村0~6岁儿童血红蛋白的均值为(115.07±8.79)g/L,贫血的患病率为16.2%。2男童血红蛋白的均值为(115.23±9.21)g/L,贫血的患病率为16.4%,女童血红蛋白均值为(114.87±8.26)g/L,贫血患病率为16.0%。30岁组血红蛋白均值最低,其次为1岁组,各年龄组血红蛋白均值的差异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95,P=0.000)。4贫血儿童的身高均明显低于不贫血儿童,贫血女童的体重明显低于不贫血女童,1岁组贫血儿童的身高、体重明显低于不贫血儿童,5岁组贫血儿童的身高明显低于不贫血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章丘市农村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仍较高,应通过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儿童健康服务管理,降低贫血的发病率,促进农村儿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要了解入托前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982例1.5~6岁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检查及家长填写入园调查表。结果(1)贫血总患病率为39.6%,各年龄组以1.5岁组最高(46.1%)。(2)早产儿患病率68.5%;出生后6个月未添加辅食者52.1%;反复感染者82.7%;营养不良者77.4%;挑食及偏食者患病率55.5%。结论出生时早产、6个月未及时添加辅食、反复感染、营养状况较差者贫血患病率较高。贫血以1.5岁时达高峰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定陶县部分7岁以下儿童营养性贫血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霞  崔敬兰 《职业与健康》2003,19(11):110-111
目的 调查定陶县部分7岁以下儿童营养性贫血患病状况,为群防群治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850名0-7岁儿童的Hb与RBC,计算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分析儿童贫血患病率。结果 各年龄组儿童贫血患病率平均为66.47%,其中以1.2岁儿童患病率最高83.96%,贫血类型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为主,且多为轻度。结论 1—7岁儿童贫血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添加辅食不及时,儿童偏食及新鲜蔬菜和大豆等含铁及抗坏血酸食物摄入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文霞  李丽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25-4426
目的:调查儿童铁缺乏性贫血的情况和贫血原因。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应用五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2 446名儿童中,贫血545例,患病率为22.3%;4~6岁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年龄段;贫血患儿中72.30%存在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低于未添加辅食儿童;出生低体重儿童贫血发病率高。结论:进一步加强贫血宣传和防治工作,积极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及时添加辅食努力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有效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方法对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保健的418名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11%、19.17%、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2.46%和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母乳质量丰富与单一在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5)。结论母乳是婴儿理想的食物;6月龄时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儿童系统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并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姜凯  王志勤  姜锋 《职业与健康》2009,25(19):2074-2075
目的探讨新乡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603例3月龄一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并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龄一1岁年龄组,IDA患病率为36.05%;男女性别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患病的相关因素。结论3月龄一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来预防儿童贫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个城市监测点和1个农村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5岁以下儿童600名及其母亲。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健康与膳食调查、母亲健康调查及家庭调查3部分。结果我省婴儿出生体重为3312±475g,低出生体重率为3.7%,农村高于城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患病率为4.1%,农村高于城市(5.2%〉3.1%);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为2.3%,农村高于城市(2.5%〉2.1%);儿童呼吸系统两周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38.4%〉34.8%),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12.0%〉8.9%);农村点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要高于城市点(63.4%〉55.8%);城乡2岁以下儿童辅食添加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1.2%和10.1%;城市点有14.6%的母亲体重过低,高于农村点11.5%;城乡母亲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4.6%和17.7%。结论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低于城市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母亲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看护时间和经济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余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573-5576
目的分析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学龄前儿童14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并设置统一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452例受检儿童共检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120例,患病率为8.26%,其中6~12个月的患病率为13.76%,1~3岁的患病率为7.90%,4~6岁的患病率为4.38%,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的幼儿是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人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体质量、喂养的方式、消化功能、辅食添加时间、妊娠期贫血情况、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饮食习惯、铁制剂服用情况、家庭收入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在早期关注孕妇及胎儿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辅食及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起到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韶关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1年出生的婴儿进行贫血监测分析。结果780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和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8%、19.08%和11.0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宁市江南区儿童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贫血患病率,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3~5月江南区32所幼儿园的6121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6121名儿童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120±10.50)g/L,贫血患病率为4.47%。结论南宁市江南区儿童贫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年龄组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率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贫血儿童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率,保障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母亲贫血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3岁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与母亲贫血的关系,为改善婴幼儿和母亲的贫血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均来自同一家庭中的母子(女),调查对象一一配对。为了保证婴幼儿和乳母的调查人数,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了调查人数。结果城乡≤3岁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9%(94/350)和32.4%(594/1835),3岁及以下贫血儿童的出生体重(3266±579)g低于非贫血儿童(3310±501)g;贫血儿童出生体重<2500 g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血儿童,调查时贫血儿童未断奶率显著高于非贫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100g/L的婴幼儿占7.6%(166/2185),血红蛋白水平<110g/L的婴幼儿占24.9%(544/2185)。贫血母亲和非贫血母亲养育的3岁及以下城乡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5.6±17.4)g/L、(115.2±16.7)g/L和(123.3±14.9)g/L、(122.2±15.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贫血母亲3岁及以下儿童的血红蛋白曲线向右偏移。母亲血红蛋白水平越高,其子女的血红蛋白水平曲线向右偏移越明显。结论≤3岁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母亲的血红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托幼园所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为防治儿童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阳市21所幼儿园4541名儿童血红蛋白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为8.65%,其中轻度贫血占8.61%,中度贫血占0.44%,未发现重度贫血患者。2—4岁年龄组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5~7岁年龄组。个体幼儿园贫血患病率高于公办幼儿园。结论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加强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科学喂养,平衡膳食是降低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994年8~12月对本省江山、龙游、嘉善三县市6个月~7岁间1275名儿童进行VitA,Hb,SF水平调查,探讨VitA缺乏与贫血间的关系,根据全国标准,三县市依次有4.9%、4.1%、13.6%的儿童存在VitA缺乏,11.3%、5.7%,13.0%的儿童存在亚临床缺乏。贫血的患病率依次为10.8%、16.8%、39.8%,VitA缺乏率高的县市,贫血的患病率也高。各年龄组儿童VitA缺乏率与贫血率比较,以3岁以下各年龄组最高。三县市儿童VitA在各水平段与Hb<110g/L者相比,P<0.05,说明儿童缺铁性贫血与VitA缺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华泾镇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早期矫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5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儿保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3600名6月龄~2岁婴幼儿中,系统抽样360名,采左手无名指末梢血,采用铁氰化法测定。结果 ①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94%;②6~12月龄,〉1且≤1.5岁和≥1.5且〈2岁,3个年龄组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98,P〈0.01),以6月龄~1岁组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达20.87%;③添加辅食的时间、乳母的文化程度、常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腹泻等疾病均是影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比例的因素。结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有效方法在于儿保医师采取早期有效的健康干预,家长及时、正确、科学地添加辅食的依从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城区婴幼儿贫血状况,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方法 对辖区内5 304名系统管理的0~2岁儿童采集其左手无名指末稍血20ul,运用ABX Pentra 6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张家港市城区0~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4.91%,0岁组、1岁组和2岁组各年龄组别间贫血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女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高于混合喂养儿、人工喂养儿,户籍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于非户籍儿童.结论 张家港市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逐渐降低,应大力宣传科学喂养,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同时加强对非户籍儿童的营养保健管理,进一步降低0~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血红蛋白<110 g/L做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率。问卷调查对朝阳区490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5.71%,1岁以下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为14.77%。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和每月孩子的消费与儿童贫血的发生无显著相关;经单因素分析,1岁以下、低出生体重、0~6月龄儿童非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导致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发。经多因素分析,出生低体重、未添加辅食、过去两周是否有腹泻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是否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流动儿童喂养存在不合适之处,建议相关部门重视流动儿童及乳母的卫生保健服务,指导婴幼儿合理喂养,提高流动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来院就诊北京地区常住人口婴幼儿贫血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保健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2月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141 331例6月龄~3岁儿童末梢血或静脉血血常规五分类检测结果。按照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筛查标准,MCV和MCHC水平差异为贫血类型筛选标准,6月龄组(6~12月龄)、1~岁组和 2~岁组共3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次回顾分析人群中,婴幼儿贫血总患病率为10.29%,6月龄~组贫血患病率为22.1%,1~岁组为8.52%,2~岁组为1.97%,χ2检验结果表明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血类型分析发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为12.43%,大细胞性贫血为0.24%,正细胞性贫血为17.03%以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为69.78%。贫血程度情况分析表明轻度贫血13 276例,患病率为9.39%;中度贫血1 247例,患病率为0.88%;重度贫血19例,患病率为0.013%。 【结论】 以婴幼儿6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最高,轻度贫血患病率居首位,本次资料分析结果可作为现阶段门诊就诊儿童人群营养保健干预的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高海拔下贫血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与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获取样本,采用B Hemoglobin血红蛋白仪,取指末梢血10μl测量Hb含量。运用CDC法、Dirren法和Dallman法分别对Hb进行海拔调整,计算贫血患病率。结果 ①共检测1127名3岁以下儿童,Hb的平均水平为120g/L。男女儿童问的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儿童Hb为123.3g/L,显著高于农村儿童(119.9g/L)。协方差分析控制海拔因素后,城市仍高于农村,大年龄组儿童高于小年龄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以拉萨和日喀则最高,那曲和阿里最低。而农、牧区间没有差别。②使用3种Hb校正方法校正后贫血患病率显著上升,但各方法结果差距较大,以CDC法校正的贫血率最高,可达到90.4%。Dirren法为72.3%,Dallman法贫血率最低,为65.0%。结论 海拔对Hb有显著影响,该地区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可能较高,但目前使用的3种校正方法难以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情况,提示藏族人的Hb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可能有别于上述3种方法中的人群。建议以该地区正常儿童为基础确定Hb与海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家港市0~2岁系统管理儿童营养性贫血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张家港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0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贫血监测分析。结果 807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91%、19.60%和11.2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捕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4足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泉州市6月~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红细胞压积 (Hct)及血清铁的检测 ,并于试验性治疗后复查血红蛋白。 【结果】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总贫血、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17.5 6%、13 .94%和 3 2 .97%。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区。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以 6月~ 1岁组最高 ,3~ 5岁组最低。低出生体重、辅食添加不合理、素食为主、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消化道感染、厌食、营养不良和家庭年人均收入少于 10 0 0元、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等因素是贫血患病的相关因素。 【结论】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 13 .94%,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