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产后6周盆底功能性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低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影响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低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5日-2014年12月10日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门诊确诊PFD患者的盆底肌肉综合肌力和孕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盆底肌力低下的因素。结果2013年12月5日-2014年12月10日期间确诊产后早期PFD患者共109例,包括阴道松弛39例(35.8%,39/109),阴道前壁脱垂66例(60.6%,66/109),阴道前壁+后壁脱垂3例(2.8%,3/109),阴道前后壁脱垂+尿失禁1例(0.9%,1/109)。盆底肌力分级多为1~2级(Ⅰ类盆底肌力:1级=40.37%;2级=43.12%;Ⅱ类盆底肌力:1级=41.28%,2级=49.54%)。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后盆底Ⅱ类肌力受损的危险因素(OR=1.5,95%CI(1.1~2.1),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后早期PFD患者盆底浅层肌力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市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患病率、各种类型PFD的比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每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南京市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产后1~3月女性1 00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975份,南京市产后女性PFD的患病率为76.51%,盆底肌疼痛(MFPP)、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性交疼痛以及粪失禁(FI)患病率分别为57.13%、47.08%、12.31%、5.85%、0.92%。48.79%产妇患有一种PFD,51.21%产妇合并有多种PFD。UI中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构成比为67.5%,MFPP中度的构成比为86.89%,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及阴道后壁脱垂大部分都为轻度,构成比分别为100%、86.34%、95.59%。阴道分娩组MFPP、POP、UI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京市产后女性PFD是影响产后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以MFPP、POP及UI为主。UI中以SUI为主,MFPP以中度疼痛为主,POP中以轻度阴道前壁脱垂为主。应在孕前和孕期加强盆底功能锻炼,预防产后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因素,为PFD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标准问卷(ICIQ-LUTS量表)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对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科门诊行产后42 d检查的804例产妇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产后PFD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产次2次、孕期增重15 kg、既往盆腔手术史、产后便秘、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kg及第二产程延长是产后PF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女性产后PFD发生率较高,年龄、产次、孕期增重、既往盆腔手术史、产后便秘、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及第二产程时间是PF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女性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常规体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均为Ⅰ~Ⅲ级,且各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等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盆底肌力达到Ⅲ级以上的比例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OP-Q分度及尿失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明显改善PFD患者的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盆底肌收缩力特点,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就诊于该院盆底康复中心的产后1~3月妇女975例,1种PFD组、多种PFD组及无PFD (对照组)分别为364例、382例和229例,患有单纯盆底肌疼痛(MFPP组)、盆底器官脱垂(POP组)分别为205例和131例,以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采用手检和盆底表面肌电检测进行盆底肌力评估。结果产后妇女手检肌力为(1. 37±0. 75)级,Ⅰ类肌力为(1. 28±0. 85)级,Ⅱ类肌力为(1. 82±0. 95)级。各级肌力分布情况如下:肌力0级78例(8%),肌力1级538例(55. 18%),肌力2级291例(29. 95%),肌力3级60例(6. 15%),肌力4级8例(0. 82%),肌力5级0例。1种PFD组、多种PFD组、MFPP组的手检肌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 POP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检肌力降低(P<0. 05),但电反馈信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种PFD组和多种PFD组之间、MFPP组和POP组之间手检肌力和电反馈信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产后妇女盆底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但无论是盆底肌手检肌力值还是盆底表面肌电值在产后PFD分型和分度诊断中未发现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情况评价手术效果,调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评定疗效,于术后3、6个月时门诊复查测定盆底肌力,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DF-Q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PDF-Q分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FDI-20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盆底肌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时间短,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与诊疗方法。方法:选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77例,手术组95例,非手术组82例。手术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组进行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进行评价疗效。结果: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产次、阴道分娩、绝经、长期便秘及子宫切除术后7项因素为发生PFD的相关危险因素;阴道分娩、剖宫产、孕产次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5个月后,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复发例数少,复发率低。结论:医务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该院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1 46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盆底肌功能并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460例产后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236例(16.16%),子宫脱垂19例(1.30%),阴道前壁膨出339例(23.22%),阴道后壁膨出222例(15.2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共有的危险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3-274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OP-Q分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及2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够有效缓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尿失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因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损伤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为多因素。随着人类预期寿命延长,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对盆底研究的发展,新理论、新术式、新材料和新器械的应用,该疾病的治疗除了各种传统术式外,还出现了使用各种网片、悬吊等新术式。但传统及现代手术均存在不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的选择上应个体化。综述PFD病因、新诊断方式和治疗的理论依据,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和适应证,介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械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很高,已成为广泛重视的社会卫生问题,就PFD的流行特征、危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1 211例于产后6周复查及健康体检的女性,对PFD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330例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入盆底肌训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168例)行盆底肌肉锻炼,研究组(162例)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产后6周、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率,进行POP-Q分度测定。结果 1 211例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的发生率分别为18.41%(223例)和39.47%(47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多产、高体重指数(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组产后3个月SUI发生率为2.50%(4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产后12个月SUI发生率为3.70%(6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随访,研究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33.33%(54例),对照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48.81%(8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力Ⅱ级、Ⅲ级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Ⅴ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多产次、高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PFD患者的症状。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的盆底肌力康复能提高盆底肌力,较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患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同盆底肌电评分及盆底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40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和同期40例未发生PFD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检测两组患者盆底肌电值及盆底肌力表达,分析患者产后盆底肌电值及盆底肌力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以及盆底肌电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盆底肌力以及盆底肌电值是影响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力与产妇产后发生PFD呈负相关;而盆底肌电值与产妇产后发生PFD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电值与产妇产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电值均可作为评估产妇产后有无发生PFD及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孕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PFD)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PFD发生率,改善妇女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择宜昌地区不同职业孕产妇568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PFD筛查、PFD认知水平调查对孕产妇产后42 d PFD发生情况进行筛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显示568名孕产妇产后42 d PFD总发生率为39.96%。比较不同职业类型女性产后PFD发生率,公务员为24.51%,专业技术为30.95%,商业,服务业为42.64%,生产类为5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8名孕产妇中37.32%孕产妇知道PFD,35.39%孕产妇了解该疾病的治疗方法,57.57%孕产妇对疾病的康复手段、治疗方法有咨询的需求。不同职业的孕产妇对疾病认知水平、治疗情况了解、康复及治疗咨询需求的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OR=0.35),新生儿体重(OR=0.06)是PFD发生的保护因素,年龄(OR=15.25),体重指数(OR=0.27),第二产程时间(OR=4.08),疾病认知(OR=5.95),职业类别(OR=4.86)均是PF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产妇产后PFD总检出率高,不同职业女性产后PFD发生率差异较大。广大医务者以及患者自身应该重视对PFD的认知,通过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注重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改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