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改良的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舒张期左、右心室腔内血流流场特征。方法选取继发孔型ASD成人患者26例(ASD组)和健康成人31例(对照组),获取两组常规超声参数,以及VFM参数,包括左、右心室各节段舒张期峰值流速(Vd)、瞬时正向流量(IQ+)、正向总流量(TQ+)及涡量绝对值,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左室基底段IQ+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差异。结果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D组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右房收缩末期内径及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SD组左室舒张期IQ+(基底段及中间段)、TQ+(基底段)均小于对照组,右室舒张期Vd、IQ+、TQ+(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室(中间段及心尖段)及右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涡量绝对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基底段IQ+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良好。结论改良的VFM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心腔血流流场特征的有效手段,成人ASD患者心室流速、流量及涡量与健康成人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舒张期涡流状态的特点。方法 4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软件DSA-RS1进行脱机分析,测量舒张中期左室腔内涡流横径、纵径、圈数及涡流强度,观察舒张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舒张期涡流位置更靠近二尖瓣环,涡流形态不规则,疏密不均匀,舒张中期涡流橫径、纵径减小[(25.46±9.18)mmvs.(32.39±11.32)mm,P﹤0.01;(23.45±10.65)mm vs.(35.04±12.66)mm,P﹤0.01],圈数减少[(8.09±2.99)vs.(9.51±3.28),P﹤0.05],涡强显著降低[(18.90±6.42)s-1vs.(26.40±9.24)s-1,P﹤0.01]。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冠心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液流场状态结构,可用于初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价心腔内血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评价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舒张期左、右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继发孔型ASD成人患者26例和对照组31例。获取常规超声参数及VFM参数:左、右心室各节段舒张期峰值流速(Diastolic velocity,Vd)、瞬时正向流量(Diastolic instantaneous flow,IQ )、正向总流量(Diastolic total flow,TQ )和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SD组左室舒张期基底段和中间段IQ 、基底段TQ 小于对照组(P<0.05),右室舒张期各节段Vd、IQ 、TQ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左室中间段和心尖段涡量及右室各节段涡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ASD患者心室流速、流量及涡量与正常成人存在显著性差异,VFM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变化。方法 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经手术治疗的Ⅱ孔型ASD患者为ASD组,于手术前后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右心室腔血流向量图、流线图及涡流图的流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右心室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流场峰值速度(Vp)、峰值流量(Fp)及舒张期正向流量(DQ+)等血流参数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期向量线及流线密集、方向杂乱,三尖瓣前叶及隔叶下方涡流面积增大,术后右心室腔内向量线及流线密集程度减小,方向趋于一致,涡流数减少且面积减小,但较对照组仍有一定差别。ASD患者术后短期内右心室舒张期各节段血流的Vp、Fp及DQ+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SD患者术后右心室腔舒张期血流流场动力学较术前明显恢复,但短期内仍未恢复至正常状态。VFM技术可用于ASD术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儿童左心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采集60例正常儿童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左心室的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像,同时应用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口及二尖瓣口频谱,用VFM软件进行脱机分析.结果 VFM分析显示,舒张期左室层流南左室流人道指向心尖部,射血期左室层流由心尖部指向左室流出道;左心室主要存在2处涡流,左室前部涡流和二尖瓣后叶下涡流,舒张期这2个涡流的发展是非对称性的,前部涡流大于后部涡流.结论 VFM分析可精确显示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VFM技术是一种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收缩期及舒张期能量损耗和循环变化,评价其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方法选取26例非梗阻性HCM患者(HCM组)和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在标准心尖四腔、三腔及两腔观提取收缩早期、收缩中期、收缩晚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及左房收缩期6个时相的循环参数(涡旋数量、涡旋面积、循环强度)和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平均能量损耗(EL)的参数,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变化。应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获取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室间隔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e)、Tei指数及心指数,并将其分别与各时相循环和能量损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M组与对照组在舒张早期心尖段、左房收缩期中间段、收缩早期基底段,以及收缩中、晚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E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EL在各个时相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在舒张早期涡旋数量和舒张中期涡旋数量、涡旋面积、循环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收缩早期、收缩中期仅涡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早期循环强度与E呈正相关(r=0.456,P0.01);左房收缩期循环强度与A呈正相关(r=0.485,P0.01);收缩中期基底段EL与心指数呈负相关(r=-0.363,P0.01);左房收缩期基底段、中间段EL与E/e均呈正相关(r=0.310,P0.05;r=0.444,P0.01)。结论 VFM技术能量损耗和循环参数对于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更加敏感,可作为评价心脏早期功能变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患者收缩期左室心腔血流流场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初步探讨VFM技术评价O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5例临床明确诊断为OMI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VFM成像模式下观察两组二维血流速度向量分布特点并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ectory,Vs)、峰值流量(flow,Fs)及取样线上的总流量(local-line qtotal,LQs);同时观察两组二维血流速度向量模式下左室心腔血流流场结构特征,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血流Vs、Fs及LQs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以心尖段为著;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测值均呈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变化趋势(P<0.01).病例组收缩早期、中期、晚期的血流速度向量分布宽度小于对照组,不对称,而且向量分布方向不集中,心尖段改变较明显.结论 VFM技术可观察和定量分析OMI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提供一种较准确检测OMI患者左心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收缩期左室心腔血液流场变化,初步探讨VFM技术评价CH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明确诊断为CHF 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两组取样线上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ystole Q,SQ-)在涡流模式下测量涡流的最大流量(Qmax)、半值面积(S)、涡流半径(r)以及涡流强度(Qmax/S),并比较两组差异.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SQ、Qmax/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SQ-均呈逐渐递减变化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收缩期Qmax及Qmax/S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收缩期S、r均大于对照组(P <0.01).Qmax/S与LVEF呈正相关(r =0.67,P<0.01).结论 VFM技术可以定量分析CHF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情况,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测CH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舒张期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病例组, 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左室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平均能量损耗(aEL),并比较两组在舒张期不同时相循环值的变化,并与E/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组间比较,病例组心房收缩期3个节段的aEL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病例组快速充盈期二尖瓣前叶循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后叶循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内比较,同一节段各时相以及同一时相各节段aE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LE组心房收缩期基底段aEL与E/e’呈正相关(r1=0.65,p1<0.01)。结论 VFM技术能够准确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能为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舒张期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早期评价SLE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0例SLE患者为病例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左室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平均能量损耗(aEL),以及舒张期不同时相(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循环值的变化,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上述参数与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比值(E/e’)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病例组心房收缩期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aEL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两组同一时相基底段至心尖段的aEL均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快速充盈期二尖瓣前叶循环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后叶循环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心房收缩期基底段aEL与E/e’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能准确反映SLE患者舒张期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评价SLE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临床明确诊断为左室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涡流最大流量(Qmax)、涡流强度(Qmax/S).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Aa),并与Qmax/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舒张早、晚期,病例组涡流相对于对照组更靠近中线及心尖部,且二尖瓣后叶涡流圈数增多;舒张中期,病例组涡流位置更靠近心尖部,且涡流圈数增多;②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期S、D均增大,Qmax/S均减小;舒张早期二尖瓣前叶、舒张中期,病例组Qmax小于对照组,舒张早期二尖瓣后叶、舒张晚期二尖瓣前叶及二尖瓣后叶病例组大于对照组;③Qmax/S与室间隔及侧壁的Ea/Aa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够准确反映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液流场的结构特征,为心肌梗死患者舒张功能受损程度提供一定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室性早搏患者(PVC)的左心室血流流场及能量损耗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应用VFM技术的流线、涡量、室壁切应力和能量损耗指标观察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室内的血流流场特点,并与健康体检患者对比分析两者能量损耗的差异。结果室早发作心动周期左室内无明显涡流,整个左室的室壁切应力及左室内血流的能量损耗亦处于低值,仅在收缩晚期主动脉瓣口有少量涡流形成,并产生能量损耗。室早发作心动周期与健康对照组及室早发作前后正常心动周期比较均具有较低的能量损耗。结论 VFM技术可无创显示室早患者左室的血流流场特点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观察并量化左室内血流变化情况,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状态对心腔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7例、正常对照者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左室长轴切面不同节段时间-流量(T-F)的变化及在收缩与舒张期峰值处相应的血流参数:取样线垂直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NVP)、取样线平行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PVP)、取样线上综合向量测值(VP)、取样线所通过的流量测值(FP).结果 T-F曲线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在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E及心房收缩期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底段、中间段在收缩期峰值S及舒张期峰值E处相应的血流参数NVP、VP、FP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无创地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心腔内血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收缩期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半距对应速度(Vs1/2);舒张期二尖瓣口-心尖部速度阶差(△Vd)、二尖瓣口-心尖部距离(Dd)、半距对应速度(Vd1/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收缩期△Vs、Vs1/2与舒张期△Vd、Vd1/2明显降低,收缩期Ds与舒张期Dd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Dd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正相关(r>0.4,P<0.01),与收缩功能呈负相关(r>0.3,P<0.01);Vs1/2、Vd1/2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负相关(r>0.3,P<0.01),与收缩功能呈正相关(r>0.3,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腔内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VFM是一种无创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度子痫前期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应变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用应变率显像技术(SRI)评价重度子痫前期左室功能及结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20例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孕妇(病例组)和21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 .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E/A比值、肺静脉心房收缩期反向血流充盈峰(AR),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左室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Esr)、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Asr).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舒张功能指标E、E/A,左室前壁基底段(BaS)和中段(Mid)的Ssr和Esr,及左室EF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二尖瓣舒张晚期充盈峰(A) 、肺静脉心房收缩期反向血流充盈峰(AR),相对室壁厚度,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P<0.05).结论 s-pe既有左室心肌肥厚的结构异常,还伴有左室舒缩功能减低的功能异常,SRI可成为评价s-pe孕妇心功能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定量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EL), 观察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与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SLE患者60例作为SLE组, 同期选取6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VFM分析获取左心室腔内各个时相[等容收缩期(T1), 快速射血期(T2), 快速充盈期(T3), 缓慢充盈期(T4), 心房收缩期(T5)]、各个节段(整体、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EL情况。并对EL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EL从基底段至中间段至心尖段依次递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 SLE组T2-EL、T3-EL、T4-EL、T5-EL明显增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LE组T3-EL与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呈正相关(r=0.784, P<0.001);T5-EL与间隔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呈正相关(r=0.812, P<0.001), 与A峰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