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蒙医学认为属于“套鲁盖额日呼”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过度劳累等导致赫依亢盛,三根平衡失调,血、希拉偏盛,肝肾受累,气血运行不畅,上冲致脑,使司命赫依和普行赫依的功能下降而诱发此病。故应用蒙药平衡三根,减弱赫依,清肝热,益肾,调节气血运行等治疗,疗效十分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等为主[1]。目前,西医主要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纠正后循环缺血状态,以改善眩晕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2]。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现将中医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里,缺血性卒中约占80%。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因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针灸因价格低廉、不良作用较少、易于学习推广,已被广泛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中。此文结合近6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临床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针灸疗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亮吾  张慧永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10-110,11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按本虚、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用药,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按痰浊上扰、风阳上扰、瘀血阻滞进行辨证。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按气血亏虚、肝阴不足、肾精不足进行辨证。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广西中医药》2017,(6):70-72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由后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引起以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等范畴。虚在眩晕病因病机中具有重要作用,历代医家从虚论治收效显著。笔者研读  相似文献   

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觉障碍、耳鸣、眩晕、行走不稳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眩晕复发率较高,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蒙医通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眩晕可获得很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蒙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治疗。结果:实验组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起效时间4.3±1.2天,对照组为7.4±1.5天,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临床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血栓通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予以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风醒脑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按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中风醒脑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2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同型半胱氨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脑供血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东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试验组2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黏稠度。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2.
宣方杰  王碧浪 《新中医》2024,56(9):41-45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胞磷胆碱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 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PCIV 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联合组54例。2组均接受常规干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干预 治疗基础上给予胞磷胆碱钠胶囊口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14 d。 评价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 评分、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 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红 细胞比容(Hct) ],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78.00%(P< 0.05)。治疗后,2组DARS评分与DH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DARS评分与DHI-S评分 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右侧椎动脉平均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右侧椎动 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V、HSV、LSV及H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且联合组PV、HSV、LSV及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麻素联合胞磷胆碱治疗PCIV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能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缓解 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3.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5.
王希瑞  周正谦 《新中医》2021,53(5):70-7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阻力系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指标[内皮素-1 (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ET-1/CGRP比值],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及眩晕量表(DARS)评价2组的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T-1及ET-1/CG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S及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DHI-S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转归,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祛风化痰法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PCTIV)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风痰上扰型PCT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祛风定眩汤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合灯盏花素治疗,7d为1疗程;在治疗第1、3、7日分别比较其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中医风痰上扰证相关症状的疗效以及TCD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所有观察时点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风痰上扰证相关症状的疗效均较对照组明显,TCD结果显示祛风定眩汤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结论祛风化痰法治疗PCTIV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泽然  刘金民  王烁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10-711,764
目的 收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对其中医证候类型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通过病例调查表的形式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信息,对获得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结果进行专业解读,分析证候类型.结果 经聚类分析处理后,可将主要的四诊信息聚为10个类别;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从四诊信息中抽取8个共因子.结论 对比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取二者中成分相近的6个症状群作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时常见的证候类型,分别命名为类风痰证、类热证、类肝郁痰热证、类肝阴虚证、类气虚证、类脾虚湿阻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流速及搏动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其搏动指数(P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定眩丹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0 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 0例。2组均予常规控制危险因素,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定眩丹治疗,2组疗程均为28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0 0%,对照组为52.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2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 5),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 5)。结论:定眩丹能够改善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