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后超声造影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并进行术后随访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及CTA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并判断是否存在内漏,以及内漏的类型。结果:超声造影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特异度为100.00%(13/13),灵敏度为75.00%(3/4),准确率为94.12%(16/17),超声造影与CTA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21)。结论:超声造影诊断内漏的特异度、灵敏度高,与CT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对EVAR术后内漏评估准确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超声造影表现与CT血管成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超声造影与CT血管成像(CTA)的表现,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对18例(术前检查10例,术后复查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诊断或术后复查,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T血管成像检查。将两种方法诊断术前患者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术后有无内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超声造影诊断为真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随访8例中支架置入及人工血管置换各4例,均未见内漏,与CTA结果一致。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对腹主动脉瘤进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结果和CTA一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彩色双功超声扫描(CDUS)在腹主动脉瘤(AAA)血管内修复术(EVR)后随访的价值.方法用CDUS对28例腹主动脉瘤血管内修复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将有内漏者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进行比较.结果检出内漏4例5人次占14.29%,其中Ⅰ型内漏2例占7.14%,Ⅱ型内漏2例占7.14%,Ⅲ型内漏1例占3.57%;血管内支架分支阻塞2例占7.14%;腹股沟血肿2例占7.14%.结论 CDUS对于AAA血管内修复术后的随访检查能确定内漏的类型及病因血管;有无支架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治、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14例经CTA检查确诊腹主动脉瘤的患者,给予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植入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14例手术成功,其中有3例造影示有上端Ⅰ型内漏,1例安置Cuff,内漏消失。另2例3个月后复查CTA,内漏消失。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年,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移位、内漏。结论 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且手术更简便,支架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18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结果:CDFI显示所有患者人造血管内血流通畅。6例患者术后后瘤腔内显示出异常血流,诊断为内漏。12例无内漏患者后瘤体内径随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变小;6例内漏患者中,2例瘤体内径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2例略增大,结论:CDFI可对腔内隔绝术后手术疗效进行准确判断。及时发现并发症,是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 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5岁,1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剧烈腹痛,伴发热,无畏寒,疼痛不能缓解,并诉双下肢麻木,不能站立,来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部就诊。体格检查:神志清,腹软,下腹部压之不适,无反跳痛。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史多年,多次住院,并于3年前(2010年10月)在本院行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术后随访检查CT,彩色多普勒超声未发现内漏及其他阳性表现。本次急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腹主动脉瘤体大小约125 mm×90 mm,内部回声呈混合型,大部分为低回声,一部分为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图1),瘤体内支架位置偏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支架内血流信号通畅,液性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图2);腹腔内积液最大前后径约30 mm。超声提示: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比较以往超声检查瘤体较前增大,内部液性区考虑内漏所致,合并腹腔积液。CT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造影剂外渗,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立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可见造影剂沿右髂动脉管壁与支架远端下缘间反流后外渗,诊断I型内漏(图3),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并施行再次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8.
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⑶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断术的应用价值⒚方法⑶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⒉2 D C D U S⒕对 14 例 A A A 腔内隔绝术前后进行检测⒙术前重点观察瘤颈的长度、瘤体的大小、瘤体出口距髂动脉分叉的距离等⒛术后重点检测瘤体与血流隔绝情况⒙有无内漏等并发症⒙将 2 D C D U S 检测结果与螺旋 C 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对照⒚结果⑶超声在术前诊断 A A A 的敏感性为 10 0% ⒚术后成功地观察到了所有 A A A 腔内移植物⒙其中 4 例患者发现内漏⒙经螺旋 C T 检查证实⒚结论⑶2 D C D U S 在 A A A 腔内隔绝术术前可进行准确诊断⒙术后可对疗效评价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其中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随访采用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7例病人共成功置入10个支架。随访2~28个月,所有支架位置、形态正常。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瘤体缩小。2例术后出现微小内漏,分别在2个月、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术后出现髂外动脉夹层经PTA和Wallstent治疗。结论腔内隔绝术能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腔内修复术是目前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如内漏、移植物移位、入路血管相关并发症、分支血管缺血、感染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的20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植入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的手术成功率达100%,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各类缺血性并发症。8例患者术后存在少量内漏(6例Ⅰ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周后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肝肾功能不全,经内科治疗1周后恢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切口淋巴瘘,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内漏和支架移位。1例患者术后1年在左侧分支支架内形成血栓,左侧髂动脉局部无血流,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1 d后实现血管再通。结论:应用分叉型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后内漏的检查方法主要有螺旋CT、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多普勒超声等,但都是通过影像间接判断的,无法实现对内漏的直接有效检查,存在漏诊、操作复杂、检查成本高、对患者有一定创伤等缺点。目的:采用植入式无线血压传感器长期监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瘤腔内血压,用于诊断是否发生内漏。方法: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后内漏诊断的压力无线检测系统由植入式无线血压传感器、能量发射线圈、数据读取器和数据处理平台组成。植入式无线血压传感器直接检测瘤腔内血压。无线血压传感器由无线能量接收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微控制器和射频通讯模块组成。结果与结论:目前已经完成了样机的研制,并进行了体外模拟血压测试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初步验证了无线血压传感器进行压力遥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EUS评估腹主动脉瘤(AAA)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AA患者,分别采用CEUS及CT血管造影术(CTA)检测患者术后发生内漏的情况,以CT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46例患者中CTA示39例未见内漏,7例可见内漏,其中4例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混合型内漏;CEUS示37例未见内漏,9例可见内漏,其中6例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1例混合型内漏;CEUS诊断术后内漏的敏感度100%(7/7),特异度94.87%(37/39),准确率95.65%(44/46),CEUS诊断术后内瘘的准确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结论 CEUS诊断AAA患者术后内漏的诊断效能与CTA相当,可为临床提供更客观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2月血管外科收住入院并行外科干预的4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因发热并腰部或腹部疼痛入院,根据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和白细胞升高等,确诊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2例采用外科手术,2例采用腔内修复术。外科手术组1例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4 d死亡,腔内修复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3例存活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其中1例腔内治疗15个月后因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本组共死亡2例,病死率为50%。结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尚不完善,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满意,为高危患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简便的术式选择,但需密切随访。今后还需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和长期随访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瘘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瘘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使动脉瘤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瘤破裂。对EVAR术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腹主动脉及支架情况,CTA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随访手段。近年来,超声在EVAR术后内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本文就超声在EVAR术后内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经验总结(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6年5月6例降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腔内修复术的病例资料。结果真性动脉瘤2例,假性动脉瘤1例,夹层动脉瘤3例,共植入支架8枚。术后内瘘大出血死亡1例,腹股沟血肿1例,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 d下床活动。未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截瘫、腹胀、肾衰、脑梗塞、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CT,支架无扭曲移位,封堵效果满意。结论腔内修复术的近期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短瘤颈者,DeBakeyⅠ、Ⅱ型夹层动脉瘤患者,累及重要血管的主动脉瘤患者如何进行腔内修复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SA手术室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结果 1例术中死亡,余36例手术均获成功,伤口均为Ⅰ期愈合;出现肝肾功能较术前恶化9例,经治疗均康复.随访10个月,术后1个月发生肠系膜下动脉反流渗漏4例,3个月时复查自动闭合;术后6个月发生带膜支架远端渗漏4例,因漏血量少,瘤体并无明显充血扩大,目前仍在观察中.结论 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为8例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了腔内修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36~75岁。腹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5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段动脉瘤,直径约7.2~9.6 cm,3例主动脉夹层其中2例破口位于胸主动脉隔上段,1例位于主动脉峡部。均行腔内修复术。2结果本组8例腔内修复均获得成功。3例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覆盖,假腔被隔绝,内脏动脉供血良好;5例腹主动瘤体成功旷置。1例术后1个月发生近端Ia型泄露,经再次植入短的Cuff支架后消失。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AR治疗的171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干预。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减少EVA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0例二次手术患者中,Ⅰ型内漏8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Ⅱ型内漏2例(肠系膜下动脉返血),Ⅲ型内漏2例(左髂支回缩入瘤腔),左侧髂支血栓阻塞致主体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髂支血栓形成4例,髂支狭窄2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内漏、远端缺血是EVAR患者术后进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根据动脉瘤的瘤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腔内修复手术,术后按时随访是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率的关键。结论EVAR手术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术后内漏及远端缺血等问题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患者可能因此进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叶琨  万圣云  丁洋 《新医学》2021,52(7):524-529
目的 探讨三维(3D)打印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资料,术前根据24例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进行主动脉3D重建,将病变区域进行3D打印,选择中空透明材料制作3D打印模型并消毒,术中根据3D打印模型将支架“预开窗”并缝制铂金弹簧圈,重装支架后在体内完成主体支架的释放和分支支架的选择并释放。术后观察疗效、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4例包括12例复杂腹主动脉瘤、11例胸主动脉夹层、1例胸腹主动脉瘤,均在术前完成病变段主动脉3D模型打印,根据模型数据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均顺利。24例术前3D打印模型测量和术中造影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真腔最大直径较术前增大、术后假腔最大直径较术前减小;主动脉瘤患者术后瘤体最大直径较术前减小(P均< 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无内漏,分支动脉血供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