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其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海南某医院2005~2009年全部产科分娩病历为样本,分析新生儿体重变化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近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144.36 g±516.47)g,足月单胎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222.1 3 g±411.74)g,5年间不同年份相比较,出生体重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F=1.321,P=0.26),5年低出生体重儿总数195例(8.1%),正常体重儿2 125例(87.8%),巨大胎儿99例(4.1%)。5年来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保持平衡,无统计学差异(2χ=13.34,P=0.10)。低出生体重儿的1 m in窒息率与5 m in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2χ=26.45,P<0.05),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之间1 m in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79,P=0.10),5 m 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39,P=0.15),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0.42,P=0.50)。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平衡,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着力于提高孕周,防止早产,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对母儿围产结局的影响,为预防早产发生和减少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162例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产发生率为9.03%,初产妇和经产妇早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24);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脐带异常和子宫畸形是早产发生的高危致病因素;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比较,其新生儿出生缺陷、窒息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比较,出生时体重、新生儿窒息与出生抢救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患者大多存在高危致病因素,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监测与管理,防止与减少早产发生,降低其危害,提高妊娠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并于生后30min内检测血糖水平并且确诊为新生儿低血糖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病例组。采用系统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出生并且血糖水平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的9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2组新生儿低血糖患儿的母亲年龄、孕次、产次、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合并和(或)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及是否为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LBWI)、大于胎龄(LGA)儿、小于胎龄(SGA)儿、双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1)2组新生儿胎龄、生后30min血糖水平及早产儿、LBWI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81、-19.907,χ2=8.725、5.545;P0.05)。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构成比及巨大儿、SGA儿、LGA儿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16、1.815、1.512,P0.05)。(2)病例组92例新生儿低血糖患儿中,83例(90.2%)无临床症状表现,仅9例(9.8%)有临床症状表现,但临床症状均不典型。(3)病例组患儿母亲孕前BMI及孕前超重或肥胖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23.9±4.5)kg/m~2 vs(21.5±2.7)kg/m~2,45.7%vs 12.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5,χ~2=25.468;P0.05),但2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3,Z=-0.492、-0.603;P0.05)。(4)2组新生儿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剖宫产分娩率、择期剖宫产分娩率分别比较(40.2%vs 12.0%,32.6%vs 6.5%,94.6%vs52.2%,63.2%vs 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19.892、42.307、5.819,P0.05),但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宫内窘迫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分娩、早产儿,均为新生儿低血糖的产科危险因素(OR=3.355、3.368、9.174、4.981,95%CI:1.416~7.950、1.369~8.286、3.142~26.787、1.187~20.898;P0.05)。结论孕前控制体重,孕期规范管理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减少产科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术前禁食时间,术前积极补液,对降低及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适于胎龄儿(AGA)与小于胎龄儿(SGA)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特点及差异。方法:将12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其中AGA组95例,SGA组30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中AGA组和SGA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GA组和SGA组新生儿并发症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低血糖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极低出生体重SGA患儿发病的高危因素,极低出生体重SGA患儿RDS发生率低于AGA患儿,而低血糖症的发生率高于AGA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的诱发因素和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临床防治依据。方法:对528例新生儿入院后用微量血糖测试仪进行血糖检测。结果:检出的49例低血糖症,早产儿发生率和足月儿、过期产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和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患有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生期窒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单纯喂养困难儿低血糖症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6.67%、14.55%、25.44%、15.38%;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生率8.62%。结论: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主要与胎龄、出生体重、高危母亲、围生期窒息、喂养困难等因素有关;对存在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于胎龄儿(SGA)的高危因素及围产期并发症.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12月间的小于胎龄儿140例和适于胎龄儿140例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SGA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分析.结果 SGA发病率6.69%,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17>0.05).通过对22个单因素分析发现羊水量少、脐带异常、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既往不良产史、父亲吸烟情况及母亲职业等6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以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23.781,P<0.001)、羊水量少(P=0.003)、脐带异常(P=0.019)和母亲职业(P=0.013)是SGA的独立危险因素.SGA组各种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AGA组,在高胆红素血症(P=0.046)、胎粪排出延迟(P=0.00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P=0.010)、呼吸暂停(P=0.032)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量、脐带异常和母亲职业是SGA的高危因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粪排出延迟、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是SGA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足月生理产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性剖宫产与非选择性剖宫产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选择性剖宫产组AR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与剖宫产儿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是导致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ARDS的重要危险因素。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是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而高出生体重是足月剖宫产儿发生ARDS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产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主要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为预防早产发生和改善其临床结局提供资料。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2例早产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分娩的117例足月儿为对照组,采集病历资料并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高危因素。采用χ2检验,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高危因素发生率、并发症率以及早产组内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并发症率间的差异。结果多胎妊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为早产高危因素。以发生率排序,胎膜早破与妊娠期糖尿病均居首位,均占早产儿的31.4%,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分别占23.5%、22.5%。早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P值均0.01)。胎龄为30~34+6周组早产儿贫血、NRDS患病率均高于胎龄为35~36+6周组(P0.05)。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出生体重≥2 500g者(P0.05)。结论早产主要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率越高。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夏芳莲  苏宜香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197-420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与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江西省贵溪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足月妊娠妇女1 200例为对象,收集其围产保健、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资料,参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小组标准将对象分为消瘦组(A组)、正常组(B组)、超重组(C组),分析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妊娠并发症以及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A、B、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孕晚期贫血率达到37.96%,低体重儿发生率达到5.55%,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孕期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7.52%,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为2.86%,巨大儿出生率为29.17%,剖宫产率44.80%,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孕前BMI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及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即使在中小城市问题亦比较严重,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对促进母婴安全和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君  张杰  周怡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6):735-73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与围产期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CH)患儿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确诊的161例CH患儿为病例组,按照1∶3的配比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共483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母亲年龄≥30岁、户籍为农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和秋冬季出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亲年龄≥30岁(OR=1.701, 95%CI:1.081~2.674)、户籍为农村(OR=1.872,95%CI:1.002~3.498)、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373, 95%CI:1.066~1.7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OR=1.795, 95%CI:1.119~2.879)、早产儿(OR=2.389, 95%CI:1.110~5.142)、过期产儿(OR=1.404,95%CI:1.022~1.982)、低出生体重儿(OR=2.895,95%CI:1.201~6.980)和秋冬季出生(OR=1.539,95%CI:1.036~2.286)为新生儿CH的高危因素。结论 母亲年龄≥30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障碍、早产、过期儿、低出生体重、秋冬季出生、农村地区是CH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孕期保健,减少CH高危因素,是预防CH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晚期营养干预对降低巨大儿出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6月于该院定期产检并分娩607例孕妇,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由自愿接受营养干预的305例孕妇组成,对照组由未接受营养干预的302例孕妇组成。观察两组孕妇在孕20周、孕30周、孕36周时的体重、宫高、腹围、估计胎儿的体重(超声检查)等指标;观察孕妇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发生率、妊娠结局状况及存在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孕妇在不同孕周(包括孕20周、孕30周和孕36周)的体重、腹围、宫高及胎儿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孕妇剖宫产率为39.67%,对照组孕妇剖宫产率为63.91%,两组孕妇剖宫产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20 6,P=0.000 0);试验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为3.61%,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为8.61%,两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4 8,P=0.010 0);产后出血、头盆不称、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相比较,试验组孕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2.62%,对照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8.94%,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5 9,P=0.000 8);试验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0.66%,对照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3.31%,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2 0,P=0.018 8)。结论:早中晚期营养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孕妇体重过快增长并有效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母婴阻断治疗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福建省厦门市接受诊治的2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妊娠期是否规范梅毒母婴阻断干预治疗分为未规范治疗组110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未全程实施规范梅毒母婴阻断治疗)和规范治疗组110例(实施规范梅毒母婴阻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情况、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ring card test,RPR)滴度。结果规范治疗组流产、早产、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范治疗组(χ~2=8.143,P0.05)。规范治疗组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等不良新生儿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规范治疗组(χ~2=45.820,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9,P0.05)。规范治疗组出生后3个月RPR下降滴度数明显高于未规范治疗组(t=2.885,P0.05),滴度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明显低于未规范治疗组(t=-11.463,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采用规范性母婴阻断治疗,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降低先天梅毒及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促进新生儿血清RPR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发病的高危因素及其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 080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子痫前期组,随机选取540例未发生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子痫前期发病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母婴妊娠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3.418)、妊娠期超重(OR=4.406)、高血压家族史(OR=2.98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6.234)、妊娠期糖尿病或肾病(OR=3.235)、营养不良(OR=2.550)等。子痫前期组的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妊娠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或肾病、营养不良等,子痫前期容易产生妊娠并发症,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吉林市5家医院产科2018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及其母亲的一般情况。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可能导致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吉林市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为3.16%。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胎龄、Apgar评分及先天缺陷方面与非低出生体质量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质量儿与非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比较,母亲生育年龄、既往孕产史、妊娠胎数、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产、胎儿性别、胎儿出生缺陷、母亲妊娠年龄、妊娠胎数、妊娠高血压疾病及胎盘早剥可能是导致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危险因素。结论吉林市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为3.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早产、胎儿性别、胎儿出生缺陷、母亲妊娠年龄、妊娠胎数、妊娠高血压疾病及胎盘早剥可能是导致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天津市5所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进行回顾性调查,提供该地区早产儿资料。方法一年半中5所医院出生的全部活产早产儿共2 789例,调查其孕母情况、早产儿情况及其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9.70%,男女之比为1.18∶1。引起早产儿的高危因素主要为胎膜早破(38.97%)、多胎史(18.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4.56%)、脐带胎盘因素(10.43%)和母亲流产史(5.34%)等。除外胎膜早破(χ~2=3.45,P0.05)、胎儿窘迫(χ~2=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96、8.635、14.718、41.48和7.4,均P0.05)。早产儿出现合并症几率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35.54%)、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9.55%),呼吸系统疾病(9.36%)、新生儿感染(8.67%),消化系统疾病(7.02%),循环系统疾病(3.99%),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并发症发生几率越大,随着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各组之间并发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9.806、266.026、747.786、581.908、45.367、239.081;1 131.36、254.157、461.550、532.202、107.137、361.025,均P0.01)。结论该调查揭示了早产儿发生的常见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其转归的因素,为降低其发生率及改善其预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费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23-2624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08年1~12月收治新生儿625例,常规进行血糖检测。结果:高危儿低血糖发生率为8.32%,有感染、母亲合并糖尿病、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的新生儿其低血糖发生率高。新生儿生后第一天低血糖发生率高达57.69%。胎龄<37周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的新生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2χ=46.759 2,P=0.000 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在2 500~4 000 g之间以及<2 500 g的新生儿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χ=57.453 6,P=0.000 0<0.01)。结论:及时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症,积极合理治疗,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母亲分娩年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现况调查方法,于2005-2006年在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完成了8372例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现场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按母亲分娩年龄分组(18~38岁每增加1岁分一组)、按每个孕周分组(孕28~44周)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结果调查样本8372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699例,发生率为8.3%(699/8372),体重均值(2.04±0.4)kg;按母亲分娩年龄18~38岁分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数据显示,在27~32岁年龄段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其前、后年龄段,呈现分娩年龄的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16~26岁、27~32岁、33~44岁3个年龄段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9.2%(369/3991)、7.0%(230/3278)、9.1%(100/1103)(P=0.002)。孕28~36周出生的低体重儿492例,发生率为61.9%(492/795),体重均值(1.93±0.4)kg;孕37~44周出生的低体重儿207例,发生率为2.7%(207/7577),体重均值(2.29±0.2)kg;两组发生率比较:χ2=3290.27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母亲分娩年龄、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存在差异。母亲分娩年龄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问卷调查的低出生体重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及出生缺陷,观察低出生体重和孕周、妊娠期高血压、母亲不良孕产史和孕期产检情况的关系。结果低出生体重组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新生儿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孕周37周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流产≥2次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早产史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首次产检时间≤13周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出生体重组产检次数≥8次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预后差,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的流产次数及早产史、产前检查不规范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便为研究母亲宫内发育不良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解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母亲出生体重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影响。结果 SGA的发生率为7.04%,LGA发生率为14.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母亲出生体重每增加1 kg,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174 g(β=0.174,95% CI:0.134~0.213)。随母亲出生体重的增加,SGA发生率递减(χ趋势2=13.791,P<0.001),LGA的发生率递增(χ趋势2=7.900,P=0.005),母亲低出生体重(<2 500 g)是SGA的危险因素(OR=2.458,95% CI:1.333~4.534);以孕期增重分层分析后,结论一致,但出生体重较低的孕妇(<2 500 g)孕期增重不足会导致SGA发生风险增高。结论 孕妇出生体重低是分娩SGA的危险因素,随着孕妇出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大,但未发现LGA与孕妇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