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80名正常分娩妇女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和1个对照组,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阴道圆锥训练,对照组只接受一般的产后康复教育。治疗6个月后对4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和主观反应评估。结果:从客观数据来看,3个治疗组的盆底肌功能、POP-Q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估结果可见,盆底肌功能训练组、生物反馈加电刺激组、阴道圆锥训练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58%、55%、54%及21%的产妇对治疗满意。结论:盆底肌功能训练法、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法对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一样,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改善盆底肌力的疗效好于另两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价值,以促进产后康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12月足月妊娠分娩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盆底肌肉训练的对照组(n=55)、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研究组(n=55),对比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阴道最大收缩压、盆底肌肌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组间阴道最大收缩压、盆底肌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阴道最大收缩压、盆底肌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康复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在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的基础上配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可以促进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改善,进一步提高女性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1 211例于产后6周复查及健康体检的女性,对PFD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330例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入盆底肌训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168例)行盆底肌肉锻炼,研究组(162例)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产后6周、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率,进行POP-Q分度测定。结果 1 211例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的发生率分别为18.41%(223例)和39.47%(47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多产、高体重指数(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组产后3个月SUI发生率为2.50%(4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产后12个月SUI发生率为3.70%(6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随访,研究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33.33%(54例),对照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48.81%(8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力Ⅱ级、Ⅲ级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Ⅴ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多产次、高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PFD患者的症状。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的盆底肌力康复能提高盆底肌力,较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患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规范孕检的妇女进行常规筛查,选取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和锻炼组(138例)。观察组进行一般健康宣教,锻炼组妊娠28周起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42 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分别于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检测盆底肌力并进行尿失禁分析。结果锻炼组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的盆底肌力均高于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效果,探索其变化机制。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30例,其中顺产70例、剖宫产60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受试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在家中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产后42 d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16次,在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顺产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产后42 d)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及12个月顺产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阴道自然分娩的100例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在产后6周对两组产妇进行随访,对产妇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盆底肌力、阴道最大收缩压、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的差异。对两组产妇中盆底肌力低于4级的产妇进行为期5周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产妇进行复查,对比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和阴道最大收缩压的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盆底肌力不足4级、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最大收缩压均明显得到提高(P0.05),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和阴道最大收缩压的提高幅度更加显著(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后更容易出现盆底肌力下降、盆腔器官脱垂,但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其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康复器训练及盆底康复器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二者联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肉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随机将109名的产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盆底康复器训练组及盆底康复器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两者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只接受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对3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阴道动态压力、疲劳度评估及治疗前后问卷调查。结果:从客观数据看以看出,三组的盆底肌力均比未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治疗组治疗前后动态压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疲劳度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产妇主观评价原有程度均有不同症状缓解。结论:盆底功能训练组、盆底康复器训练组、盆底康复器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二者联合治疗组均能够改善产后患者的肌力,疲劳度的高低不能够评估患者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接受阴道试分娩的98例产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进行干预。产后随访4个月,对比两组产后1个月及4个月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情况、女性性功能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并统计随访期间尿失禁发生率。结果产后1个月,两组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FSFI、SAS、SD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Z=4.193,P=0.000)与FSF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5.236,P=0.000),观察组的SAS(t=4.993,P=0.000)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520,P=0.000),两组患者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6,P=0.126)。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及性功能,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对缓解并消除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盱眙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 d复查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200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给予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对比两组盆底肌张力、性生活质量及尿失禁发生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测评,观察组盆底肌张力优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程度也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可显著改善产妇盆底肌张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42天检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引导哑铃训练.对照组50例行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阴道紧缩度及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骶部疼痛,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恢复和阴道紧缩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提高盆底康复的有效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妇产后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雍森医院分娩的1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比两组干预后的盆底肌肉肌力恢复情况、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漏尿次数、漏尿量)、临床数据(夜尿频次、阴道肌电压值)。结果:观察组的盆底肌肉肌力恢复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产后康复过程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产妇盆底肌肉肌力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持续干预至产后第8周。对比两组的盆底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Oxfor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产后第8周,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干预后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阴道静息肌电值和阴道收缩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FIQ-7和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GQOLI-74量表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干预,能使其盆底肌力明显增强,盆底功能、尿失禁、脏器脱垂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5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在产后第7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1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产后42天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Oxford肌力评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子宫后倾后屈、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膀胱膨出、腰围恢复孕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7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产后一般护理方式对产妇进行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于产后42天、六个月测定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并对比,同时观察对比两组尿失禁及阴道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盆底肌肉肌力在产后42天无显著差异(均在0-2级之间);研究组产后六个月肌力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发生尿失禁及阴道脱垂的例数较研究组多。结论从产后42天开始对盆底肌肉进行锻炼有利于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观察治疗5、42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产后42 d和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3个月盆底肌力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用阴道哑铃治疗,能明显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生产且产后42天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47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476例产妇进行分组治疗,其中157例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者为对照组,其余319例产妇采用盆底肌低频电刺激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尿失禁,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盆底器官脱垂评估系统(POP—Q)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x^2=4.137~15.489,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时性欲、性交痛发生率、性伴侣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4.312~17.426,均P<0.05),而产后3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728、0.464、0.587,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x^2值分别为67.993、157.046、223.687,均<0.05),且观察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均显著优于产后3个月(x^2值分别为410.305、481.273,均P<0.05),而对照组产妇产后6个月、12个月的POP—Q评分与产后3个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0.227、2.965,均P>0.05)。结论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妇女性欲、性交痛、性伴侣满意度,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在4家妇产科专科医院选取产后6周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纳入对照组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治疗6周。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内指检并经PHENIX检测仪量化评定产妇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情况。结果:电刺激对于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均有效(P<0.001);Ⅱ类肌在治疗刚结束时无效,但在治疗结束6个月出现疗效并有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P<0.05)。电刺激对于轻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均有效(P<0.001),但在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无明显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轻度和重度盆底肌力减退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