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女性更年期症状评分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期间在金华市磐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就诊的78例MPS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72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使用女性版围绝经期Greene量表评估更年期症状。对更年期症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学历、与子女关系、性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38、6.086、5.788,均P<0.05),观察组Green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962,P<0.05)。78例MPS患者中,轻度围绝经期症状27例(34.62%),中度围绝经期症状48例(61.54%),重度围绝经期症状3例(3.85%)。观察组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68、4.913、2.963,均P<0.05),观察组症候群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82,P<0.05)。低文化程度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高文化程度(t值分别为2.019、1.990、2.287,均P<0.05);性格内向的女性症候群1~3评分显著高于性格外向组(t值分别为3.000、1.022、1.077,均P<0.05),子女关系较差的组别症候群2~3评分显著高于与子女关系好组(t值分别为3.190、3.265,均P<0.05)。结论 :MPS女性更年期症状和与子女关系、学历、性格密切相关。文化程度、与子女关系、性格、症候群1、症候群2、症候群3为MPS更年期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297名45~55岁妇女.结果:平均绝经年龄为46.47±3.87岁,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51.5%,其中重度仅占5.7%;农村妇女血管舒缩症状和一般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P<0.05);58.9%的妇女知道有关的更年期保健知识,农村妇女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妇女(P<0.01);在有症状的妇女中,仅有20.8%的人去医院就医;调查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占1.3%.结论: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表现出较轻的更年期症状,农村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围绝经期妇女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识和意识,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亟需加强有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正念训练提高更年期妇女幸福指数及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探索更年期妇女心理保健新方法。方法将160例因更年期综合征接受治疗的围绝经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正念训练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治疗8周后,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的幸福感、抑郁和焦虑状态。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WB、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的GWB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训练可提高更年期妇女的总体幸福感,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妇女围绝经期心理问题、临床症状及保健措施,为进一步促进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97例,给予综合保健措施进行干预,干预前为对照组,干预1年后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心理问题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40±2.50)分、SAS评分(41.65±5.20)分以及心悸(24.74%)、潮热(31.96%)、易怒(27.84%)、腰背疼痛(23.71%)、失眠发生率(25.77%)较对照组HAMD评分(16.50±3.50)分、SAS评分(64.23±5.50)分以及心悸(54.64%)、潮热(78.35%)、易怒(55.67%)、腰背疼痛(61.86%)、失眠发生率(54.6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易怒、失眠等临床症状,并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为此给予综合保健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其不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控制更年期妇女临界高血压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更年期临界高血压女性患者158例,依据个人意愿是否接受行为干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血压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干预组患者106例,对照组患者52例.干预组患者在行为干预后不良生活习惯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行为干预后收缩压(135.2±10.1 mmHg)和舒张压(84.8±9.2 mmHg)较干预前(收缩压:135.2±10.1 mmHg;舒张压:93.4±10.6 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血压正常控制率(9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更年期血压,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7年7月在金寨县农村地区对110名参加普查的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农村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49.8±3.33)岁。110名被调查妇女中无抑郁症状者71名,占64.5%,有抑郁症状者39例,占35.5%,其中轻度抑郁30例,占76.9%,中度抑郁5例,占12.8%,中重度抑郁4例,占10.3%。职业、痛经有无、夫妻感情、子女升学或就业、家庭成员情况、自身情况、住房情况、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等对发生抑郁症状影响较大(P0.05);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综合征均对抑郁有影响;抑郁症状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利用度显著低于无症状组,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使围绝经期女性减少负性心理状态;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痛经、子女升学或就业失败、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利用度等。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保健现状:26.4%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61.8%的妇女表示如觉抑郁会自我调整,不需专业人士帮助。结论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更年期症状呈现率较高,与自身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有关,地方医生应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华北城乡围绝经妇女更年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更年期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择 2 97名居住在河北迁安县和北京市区的 4 5~ 5 5岁妇女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询问近两周有无身体不适 ,以了解更年期症状情况 ,并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结果 平均绝经年龄为 4 6 4 7± 3 87岁 ;未避孕者占未绝经者的 35 0 %。以询问法获得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 5 1 5 %。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 95 2 % ,其中重度仅占 5 7% ,农村妇女血管舒缩症状和一般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 (P <0 0 5 )。 5 8 9%的妇女知道有关的更年期保健知识 ,农村妇女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妇女 (P <0 0 1 )。在有症状的妇女中 ,仅有 2 0 8%的人去医院就医 ;调查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占总人数的 1 3% ;有 2 3 2 %的人在补充钙剂 ;有 5 0 8%的妇女体重属于肥胖型 ,但仅有 4 %的人在控制饮食 ,4 7 2 %的人经常锻炼身体。结论 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表现出较轻的更年期症状 ,农村妇女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低于城市妇女 ,围绝经期妇女缺乏更年期保健的知识和意识 ,存在不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保健措施对改善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80例,给予综合保健措施(包括用药、饮食、运动、心理以及性生活方面),对比措施实施前、实施1年后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态、健康行为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80例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综合保健措施后的易怒(28.75%)、潮热(32.50%)、失眠(25.00%)、腰背疼痛(22.50%)、心悸发生率(23.75%)明显低于实施前易怒(56.25%)、潮热(78.75%)、失眠(55.00%)、腰背疼痛(61.25%)、心悸发生率(5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前后性欲低下发生率(63.75%、5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5.22±6.23)分、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3.21±4.65)分明显低于实施前的SDS评分(63.94±5.78)分、SAS评分(62.39±5.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后的健康行为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综合保健措施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症状,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其健康行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保健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兴化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围绝经期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综合保健措施)和对照组40例(采用一般保健措施),对比两组妇女的临床保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2.03±0.5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5±0.31)mmol/L,而血胆固醇水平(3.89±0.42)mmol/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06±0.84)m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女性采取综合保健措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改善患者胆固醇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建议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第二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范围内32~70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794人,平均年龄(53.54±7.13)岁,有症状者2 165人(77.49%)。所有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肌肉或关节酸痛"(41.3%)、"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35.5%)、"失眠"(34.6%)。学历、躯体疾病、更年期药物、体质量指数、月经情况等因素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及绝经者更容易出现更年期症状,应着重注意更年期女性躯体及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药物、心理、社会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运动放松疗法联合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和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浦江县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有更年期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1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激素补充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放松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性激素和骨密度、Kupperman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病情程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E2、LH、FSH、右脚跟BMD值和T-Score值、Kupperman评分、更年期综合征病情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补充激素基础上增加运动放松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妇女不但维持了女性雌激素水平而减少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且可通过适当运动延缓骨密度的降低,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E_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与更年期不适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妇科收治的129例具有更年期不适症状的妇女为病例组,按照血清E_2水平将其分为低E_2组(56例)和高E_2组(73例),按照血清FSH水平将其分为低FSH组(49例)和高FSH组(80例)。于同期随机选取80例无明显更年期症状的妇女为对照组,采用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析血清E_2和FSH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E_2水平低于对照组,F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E_2组各项临床症状(潮热出汗、心脏症状、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高E_2组,低FSH组各项临床症状(潮热出汗、心脏症状、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等)评分及总分均低于高FS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E_2水平与更年期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5),血清FSH水平与更年期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718,P0.05)。结论更年期不适妇女的血清E_2水平降低、FSH水平升高,二者可作为评估更年期不适临床症状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社区保健人员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随访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选出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2015年10月1日前收治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对照组,此后随访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观察组。对照组围绝经期接受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妇女则由社区保健人员给予健康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识水平更高,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社区保健人员给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健康认知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障妇女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病率,并根据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特点,找出指导患者控制或消除抑郁症的对策。方法:随机将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组和绝经前组,采用Zung抑郁量表对724例患者进行评定和静脉血内分泌激素FSH、LH、E2测定。Zung量表总分为80分,评分≥40分可诊断为抑郁。结果: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3.3%,绝经组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6%。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后X^2=12.797,P〈0.05)。结论: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常有某些躯体或精神因素作为诱因而发生精神、躯体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生理和心理改变。对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需从生物、心理及社会诸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农村40~55岁妇女更年期症状出现情况以及她们所采取的相应医疗保健行为进行干预。方法:通过3年的行为干预,对1573名40~55岁妇女进行现场一对一、面对面的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结果: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至少有1项与围绝经期有关)93.32%,高于干预前(48.59%)。干预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后到一级医院就诊、更年期专科就医的比例增加;出现症状后使用药物比例为16.96%,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比例为3.81%;干预后主要从医务人员而对照组主要从媒体接受知识。结论:加强农村更年期保健,普及小剂量的激素补充的知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在村里建立更年期咨询点,社区和二级医院建立更年期保健门诊;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提高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更年期失眠妇女进行实验研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我院自拟宁神汤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进行辅助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失眠无效患者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9.93±7.35)分和(5.24±1.7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4±8.49)分和(7.66±2.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集体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2011年4-10月在我院围绝经期门诊就诊的283名患者,随机分为集体护理干预组143名(实验组)和对照组140名.实验组在接受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集体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一般的健康教育.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更年期指数、抑郁自评量表(SAS)分值、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均分及社会支持量表的测量.结果 集体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更年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SCL-90量表总评分,实验组(114.76+32.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1.14±36.43)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U=4.0078,P<0.01).两组40~54岁研究对象SAS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以上研究对象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显示,干预后实验组(37.11±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4.5+6.1)分,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3.3038,P<0.01).结论 集体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功能恢复、疏泄负性情绪具有积极意义.社会支持可以增强围绝经期妇女对生活的期望和提高自尊感受,从而使生活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积极应用保健教育对更年期妇女身体状态的改善程度。方法;我们将我所婚检科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7例更年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更年期妇女的生存质量、抑郁自评量表分数、焦虑自评量表分数,以此来探究积极应用保健教育对更年期妇女身体状态的改善程度。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更年期保健教育的实验组的生存质量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更年期症状的缓解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不能滥用药物,更应注重对更年期妇女的心理调节与健康教育。本次实验,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更年期保健,很好的保证了更年期妇女的生存质量,减轻了更年期妇女的抑郁、焦虑程度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256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由Epilnfo 5.0和SPSS软件包处理。[结果]256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35.6%,未绝经者64.5%,有围绝经期症状者65.6%;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P<0.05)。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失眠36.3%、易激动29.8%、心悸25.0%、头痛22.0%、性生活质量下降17.9%。围绝经期妇女性生活质量与是否有更年期症状、绝经时间长短和更年期症状程度相关。回归方程:Y=-1.777-0.847绝经时间 2.278症状评分,与更年期症状程度呈正相关,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围绝经期综合症的不同症候群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女性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