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特定穴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立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深入了解临床发表文献情况,总结特定穴取穴规律。结果:本研究纳入107篇文献,110首腧穴处方。从文献计量学发现2002年后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加,发表形式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为主,期刊论文中,以非核心期刊论文居多,治疗方式主要是针灸、电针、温针灸。特定穴使用较高的前8穴位为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气海、支沟、关元、大肠俞,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使用较多。特定穴使用较多的是募穴,其次是五腧穴、下合穴。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穴位配伍中使用最多的是天枢穴,2个穴位配伍中发现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气海、中脘、支沟使用较多,穴位关联性较强,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配穴为募合配穴;天枢与大肠俞配穴为俞募配穴,3个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发表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特定穴在临床多用配穴,以募穴、五腧穴、下合穴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等信息建立便秘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文献415篇,提取针刺处方415个,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中脘、关元、次髎、气海、百会、太冲、合谷、大横、三阴交、脾俞、照海、太溪、承山、肾俞为针刺治疗便秘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便秘多用配穴,多远近配穴,多胃经穴,多用募穴、五腧穴和下合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为其核心腧穴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2020年9月CNKI、维普、万方、PubMed及《中华医典》(第五版针灸推拿类)中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建立古今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处方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分析,探究古今针刺治疗FC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166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66条,腧穴8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1次。天枢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膀胱经、任脉、肾经;腹部、下肢、腰背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募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穴位组为:天枢-上巨虚。结论 古今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募合、俞募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募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炎性肠病(IBD)的选穴和腧穴配伍规律,为针灸治疗IBD选穴组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Embas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IBD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统计腧穴的使用频次、频率、归经和特定穴使用情况,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5软件绘制腧穴共现网络图、k-core网络图、社团分析图。结果:共纳入15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含175条针灸处方,涉及75个腧穴,腧穴使用累计使用频次为1 378次,平均每个处方约8个腧穴。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为针灸治疗IBD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募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足三里-天枢为针灸治疗IBD的高频穴对。运用复杂网络中的k-core层次分析优化腧穴处方,可得到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大肠俞、上巨虚、肾俞、气海、三阴交、命门、行间、阴陵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35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足三里、天枢配伍,足三里、关元配伍,天枢、关元配伍,中脘、天枢配伍,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足三里、脾俞配伍等。结论: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针刺治疗崩漏的取穴特点以及穴位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推拿类所有针刺治疗崩漏的处方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对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条文158条,其中复方28条,其余为单穴方,共涉及43个腧穴,频次439次。太冲穴、阴谷穴和三阴交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三阴交穴、太冲穴、气海穴、肾俞穴、中极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方法对现代临床具有启示性,可为临床治疗崩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文献检索,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以足三里、天枢、关元、中脘、上巨虚5穴使用频次最高。根据针灸组方理论,选用中脘、天枢、上巨虚为治疗肠病基本方,通过《中华医典》对3穴的古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显示3穴治疗肠病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笔者以中脘、天枢、上巨虚为基本处方的肠病方经长期临床检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应用复杂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用穴,探寻腧穴规律和处方特点。方法:以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药、万方、维普及中医药在线为检索数据库,发表时间为1980年1月—2017年12月,检索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文献。整理和规范文献相关要素,录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构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处方数据库。基于Matlab2014a软件,分析文献数据的核心穴位和配伍穴组关系,同时利用Gephi9.1软件对结果以复杂网络示意图的形式进行展示。结果:符合标准的针灸处方共计874个,包括216个穴位,其中十四经穴208个,经外奇穴8个,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的核心度较高。前20位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依次为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关元、气海、阴陵泉、曲池、脾俞、水分、大横、上巨虚、肾俞、内庭、太冲、水道、支沟、带脉和肝俞,遵循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及辨证取穴的原则;节点值前20的核心穴位处方重要性高于剩下的196个腧穴,提示针灸减肥取穴宜精不宜多。配伍穴组分析结果表明,天枢和中脘是关联度最高的穴组,第2、第3位分别是天枢和足三里、中脘和足三里。结论:本研究归纳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特点,可为临床上本病的针灸治疗提供选穴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11.
《东方养生》2010,(5):30-31
禅,是一种超然的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一个秀才前往禅寺,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去草地上吃草,但它转来转去都不能脱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素体表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出现全身的不适症状。治疗可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虚早衰等六型。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本人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  相似文献   

15.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2位。中医认为:胃癌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得病,因虚致实;以全身正气亏虚为本,局部湿毒瘀痰互结成积为标。目前,现代医家不仅在临床上创新了理论认识,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实验两微观方面证实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的关系。从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以评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针法各取穴方法对比分析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子午流注针法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取穴方法间的关联性,为从科学角度挖掘子午流注针法合理内涵提供依据。方法:对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针刺方法所选诸穴位进行列表比较并找出各取穴方法间的差异。结果:子午流注学说3种取穴方法共选穴次1358次,穴位66个。3种方法取穴重复率很低,穴位总体相同率仅3.03%,两两比较的相同率最高36.36%,而相同时间气血所注的相同经脉为5条,仅占1周期120条经脉的4.17%。结论:子午流注针法时间观有其合理内涵,但取穴治疗方法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运用宜遵其按时针刺之精髓,但不必拘泥其取穴时间,注重个体化差异,按其特点选取效穴进行针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宋亚光  赵建春  袁慧 《中国针灸》2004,24(9):624-626
目的: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且治疗组治疗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刺络拔罐疗法配合艾灸等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