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颐业 《吉林医学》2015,(4):800-801
目的:探讨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将导管置入股静脉,观察组置入颈内静脉。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透析充分性、透析最大血流量。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透析时最大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透析时血流量高,患者活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经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血液净化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其中颈内静脉14例,股静脉52例,观察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颈内静脉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9.4天,股静脉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0.6天,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3%,感染发生率为4.5%,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透析时血流量150~250ml/min。结论: 股静脉插管和颈内静脉插管具有安全、方便、实用而创伤小的特点,是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两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8例,留置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82例次,其中有11例患者重复置管(2~3)次。右颈内静脉置管134例,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平均留置时间(14士12)月,其中颈内静脉(4~36)月,平均16月;锁骨下静脉(3~25)月,平均11月;股静脉(2~7)月,平均4月。导管置管时相关的并发症主要为:局部血肿17例(9.0%)、渗血21例(12%)和导管功能障碍3例(1.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通路功能障碍和感染,本组导管通路功能障碍13例(7.0%),其中血栓形成8例、隧道段打折2例,导管外鞘形成1例,血管狭窄1例。10例导管通路功能障碍经调整导管、尿激酶溶栓或手术修复,得到纠正,余3例拔管后重新进行穿刺置管。本组有15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8.0%),给予消毒换药,管周皮肤涂察百多帮软膏后好转。结论: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但仍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重点防治置管期间局部巨大血肿和渗血以及导管留置期间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本院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34例需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对其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进行对症的护理。结果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长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03±16)天,临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21±7)天,患者的长期导管平均透析次数为(70±5)次,临时导管平均透析次数为(7±2)次;34例患者中无感染病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需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流程,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其中股静脉置管组45例,颈内静脉置管组35例。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评估指标和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及Kt/v值均显著大于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的栓塞、感染、穿刺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颈内静脉置管是更为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留置时间更长,导管使用次数更多,透析血流量更大,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护理,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观察我院血透室21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心静脉长期置管的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寿命及透析充分性。结果:21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8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成功19例,1例因血流不畅拔管,1例重新置管,留置时间2~55个月,平均使用寿命28.5个月,其中感染3例(14.2%),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4例(19%),死亡1例(4.76%),URR 63%,KT/V 1.16%。结论:长期留置导管对于不能行自体血管内瘘手术者是最佳替代办法之一,影响导管寿命中,感染和血栓形成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渊  毛敏  赵玉蓉  张涛  王莉 《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留置时间与病原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中心城东病区47例HD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分别在置管后1、2、3、4周抽导管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股静脉和颈内静脉感染率分别为6.38%、6.38%,感染距置管平均时间分别为(36.00±6.93)d和(27.67±4.73)d,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早期导管血培养有助于早期发现深静脉置管感染以利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需行血液透析的特殊病例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并与常规平卧位比较。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术予38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临时性颈内静脉血管通路,其中平卧位组315例,半卧位组48例,坐位组22例,比较各组导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平卧位组299/315例(95%),半卧位组44/48例(92%),坐位组19/22例(86%);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平卧位组70d,半卧位组74d,坐位组78d,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置管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为误穿动脉(3.6%)、渗血(3.4%)和局部血肿(2.9%)、导管相关感染(6.0%)、导管血流量不足(6.2%)、血栓形成(1.3%)。结论: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并发症相对较少,保留时间较长,对合并严重心衰、大量胸腔积液、高度肥胖和脊柱畸形等疾病不能平卧的患者也可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行颈内静脉置管,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9.
洪冬梅 《吉林医学》2014,(6):1336-133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采用颈内静脉长期置管,进行精心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27例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6.4%;置管时间最长为36.5个月,平均为(9.6±0.8)个月;5例发生导管内感染,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为反复性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7/28)。结论:通过精心护理,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在血液透析中使用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少,能够满足血液透析的需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以提供新的置管途径。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情况,观察导管留置时间、血流量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结果:经颈外静脉置管术856例次,成功率93.22%(798例),双腔223例,单腔575例。留置导管时间为(3.46±2.21)个月。共拔管405例,占50.75%,其平均使用时间(3.12±1.22)个月。退出原因有内瘘成功、死亡、肾移植、感染、血流量不佳、无法使用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血流量〈150mL/min者32例(4.01%)(18例为双腔留置导管);经调整导管位置及尿激酶等处理改善20例。随机取100例患者透析后的尿素氮下降率平均为70%,平均Kt/V为1.37±0.35;与经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患者(Kt/V为1.39±0.33,n=100)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管过程中局部血肿4例(0.5%),渗血3例(0.38%);感染是留置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感染32例(4.01%)和导管腔内感染26例(3.26%);导管腔血栓形成6例(0.75%)。结论:血液透析中经颈外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可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可推荐用于颈外静脉显露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