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rjk》2017,(14)
目的:探讨分析MRI在肝腺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5例肝腺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肝腺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并对其误诊病例进行探讨。结果:5例肝腺瘤患者中,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3例肝腺瘤,1例肝癌,1例局灶性增生结节;肝腺瘤MRI典型特点为平扫可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病灶周边有假包膜形成,T1WI呈低至稍高信号,T2W1以稍高混杂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可持续到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论:MRI对肝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肝内结节肿瘤的鉴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MRI与CT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均进行MRI、 CT检查,以最终病理诊断为依据,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MRI检查中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病灶多表现为肿块边界清晰,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脉期、门静脉、延迟期高信号;CT检查中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病灶多表现为肿块边缘清晰,平扫低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延迟期低密度。MRI准确率、灵敏度显著高于CT (P <0.05)。结论 MRI较CT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癌更具优势,临床诊断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8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CT表现: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瘤内见多发裂隙状更低密度区,5例可见肿瘤内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其内裂隙状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肿瘤呈低密度。MRI表现: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裂隙状更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CT及MRI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二者相结合,对肝内血管情况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11例FNH病灶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1例,其中4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低密度8例,等密度3例。MRI平扫T1WI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均为高信号。所有病例CT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8例呈等密度,3例为稍高密度;延时期9例为等密度,1例呈稍高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多期扫描6例可见中央瘢痕,2例有假包膜。结论 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本组未作MRI增强检查)。因此,增强检查在FN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4例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MRI平扫确定29处病灶,增强检查确定35处病灶,2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磁共振平扫T1WI多数呈等信号和(或)低信号,T2WI多数呈现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21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20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平衡期21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延迟期22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结论:MRI平扫、动态三期扫描有效结合,优势互补,能更正确、客观地早期发现小肝癌,提高小肝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ueleration,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iasis,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表现。把横轴位抑脂T2WI、抑脂T1WI、双回波序列、冠状位抑脂T2WI、横轴位DWI和LAVA动态扫描作为肝的常规序列进行检查。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I征象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结果 7个病灶T1WI均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中心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信号均匀。LAVA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下降,延迟期为低信号。6例中心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强化,延迟期呈星状中等程度及轻度强化。结论 FNH的LAVA增强特点较鲜明,对肝局灶性结节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建华  陈思争  陈言 《中国保健》2006,14(18):89-8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FNH平扫及动态增强CT资料.结果12例FNH均为单发结节,肝右叶9个,肝左叶3个,结节长径1.5~8.7cm.CT平扫11例呈低密度,1例等密度,6个病灶低密度中央可见星芒状、点状或线状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1个病灶实质明显均匀强化,1个中等强化,2个病灶中心或边缘见增粗扭曲的血管门脉期9个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2个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11个病灶略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动态增强扫描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其中6个呈典型"延迟强化"表现.2个病灶边缘出现薄层环状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FNH诊断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患者(8例女性、1例男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患者均为单发囊实性病灶,最大直径4.3~11.6 cm,平均约7.2 cm,大部分边界较清晰。其中实性成分为主者3例,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者4例。7例CT显示病灶密度高低不均匀,其中3例可见钙化灶,2例病灶MRI信号混杂,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包膜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实性成分及包膜在增强扫描中均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术前的明确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结果病灶单发12例,多发3例。共18个病灶,其中幕上16个,幕下2个。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4个密度均匀,2个密度不均匀。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2个信号均匀,3个信号不均匀。CT及MRI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特点,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瘤(SFT)CT、MR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病例,11例SFT患者行CT平时及增强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另2例仅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3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全部为单发病灶,位于胸部10例,发生在肾脏、前列腺、下肢各1例。肿瘤直径2.8~22.0cm,直径 ≤ 7cm 6例,> 7cm 7例,平均9.6cm。11例行CT检查的病例,6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5例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内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较小,1例出现中央斑点状钙化。CT增强检查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或地图样强化。3例行MR检查的病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2例呈低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检查病灶显著强化。结论 胸膜外SFT与胸膜SFT表现类似,CT、MR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显示肿瘤在T2WI上有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时,可提示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本病认识不足是术前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支的19例肝脏炎性似瘤的MRI表现。结果19例20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IWI为稍低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可见到强化表现,如: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强化或偏心性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反映了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DFSP患者的CT与MRI表现,复习相关文献,总结DFSP的影像特征。结果 18例病灶均位于皮下或隆起皮肤表面,其中躯干11例,头面部4例,右肩部、乳腺、左大腿各1例。18例均与邻近肌肉分界清晰,6例邻近皮肤增厚呈"皮肤尾征"; 4例外形呈"悬吊征"; 8例瘤体边缘呈浅分叶状并有5例可见结节状外突。肿块直径2. 5cm 1例、3~5 cm 8例、5~10 cm 7例、> 10 cm 2例。CT平扫以稍低密度为主,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显著强化,5例瘤体内见结节状明显强化。MRI上信号略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 DFSP在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依据这些特征可以对其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肾癌患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予以其MRI检查和动态增强扫描,依次执行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T2WI检查序列。总结MRI在肾癌患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存在18例T1WI均匀等信号患者,27例混杂信号患者,5例均匀低信号患者;存在20例T2WI均匀略高信号,5例明显高信号患者,25例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患者;11例假包膜者;14例肾周侵犯、16例肾窦侵犯及3例肾静脉癌栓,13例腹膜后或肾门淋巴结肿大患者。经造影剂行MRI增强扫描,存在非均匀强化患者22例,病灶均匀强化患者18例,以内壁不规则为主要表现的环状强化6例。结论MRI在肾癌患者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点,可结合临床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例患者同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经CT及MRI检查,6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且呈囊实性,CT平扫密度均低于同层面肌肉组织,密度不均。病灶内伴出血1例,细小钙化4例。病灶在MRI T1加权成像(T1WI)上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出现中央稍低信号、周边高信号的“靶征”,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病灶呈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病灶内部信号略低,边缘呈高信号。在CT及MRI增强图像上,6例患者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5例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1例病灶内部可见小结节样明显强化影;1例MRI延迟期病灶内部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CT;4例病灶内部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在CT及MRI上多表现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边界清晰,可伴钙化、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和CT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9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脑膜瘤中男15例,女44例,男女之比1∶2.9;多数单发(57/59,96.6%),病灶多位于大脑镰和颅骨内板下(42/57,73.7%)。CT平扫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平扫T1WI以等信号(23例)和稍低信号(16例)、T2WI以等信号(12例)和稍高信号(26例)为主,增强扫描后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32/41,78.0%),CT和MRI均可见硬脑膜尾征和瘤周水肿。结论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60例IHPCC患者,分析研究其CT表现.结果 全部患者经CT平扫病灶时,均显示不均匀低密度影.在加强扫描后,脾动脉期的大部分病灶均未得到强化,静脉期的病灶大多显示中低速的强化.当延迟扫描病灶时,呈现不规则日益强化患者36例;呈现相对高密度影患者32例,相对低密度影患者15例,等密度影患者13例.病灶局部的肝包膜可有回缩,病灶周围的肝内胆管可能出现扩张及结石.结论 IHPCC的CT表现具备一定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增强CT和MRI诊断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6例疑似肝癌患者,确诊160例,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和MRI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肝癌的检出情况。结果采用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CT142例,MRI160例,门脉期等密度CT151例,MRI142例,延迟期低密度或低信号CT160例,MRI158例。增强CT检测出123例肝内病灶和58例肝外病灶;MRI检测出148例肝内病灶和89例肝外病灶。MRI确诊的肝内病灶数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于增强CT(P0.05),,故MRI确诊率明显高于CT(P0.05),对于直径不超过3cm的肿瘤,MRI的确诊率亦明显高于CT(P0.05)。结论肝脏增强CT和MRI对于肝癌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肝脏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优于增强CT,尤其是对于直径≤3cm的肿瘤,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总结15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左叶2例,同时累及左右叶4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性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扫描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