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5,(8):996-99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儿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的依从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ASIT治疗的AR患儿68例,其中37例患儿采用皮下免疫治疗,31例患儿采用舌下免疫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下患儿的依从性,并调查不依从的原因。结果 AR患儿皮下免疫治疗依从性为86.49%,显著高于舌下免疫治疗的2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皮下免疫治疗不依从的原因:出现不良反应2例,无疗效2例;患儿舌下免疫治疗不依从原因:自觉无效9例,不良反应6例,3例对免疫治疗认识不足,费用贵2例,使用麻烦1例,发现其他疾病1例。结论儿童变应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依从性高于舌下免疫治疗,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彭玥  赵晓明 《现代医院》2014,14(9):18-21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吸入变应原作用于机体导致的IgE介导的鼻粘膜免疫反应,其典型症状包括发作性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常伴有结膜炎,也可诱发过敏性哮喘。根据致敏作用和地理环境因素,变应性鼻炎症状可能是季节性或常年性的。根据自动放射免疫测定乙酰胆碱受体诱导性活性蛋白(ARIA)的分级,症状按时间划分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患者首先用皮试的方法检测特异性变应原,采用皮肤点刺试剂盒进行皮肤试验,其次检测血清特异性IgE,计算血清IgE含量.治疗组患者应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进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照组均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6.09%,35/46)明显高于对照组(56.52%,26/46)(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如鼻塞、鼻痒、流涕、喷嚏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4(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γ干扰素(IFN-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治疗组IL4、IFN-γ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且能调节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Th1/Th2的失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粉尘螨阳性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组39例,给予舌下含服脱敏治疗;辅助治疗组39例,根据患者情况,在治疗初始给予鼻用类固醇局部喷鼻。疗程两年,治疗后均停药1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评定疗效,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舌下含服治疗组有效率为82.1%,常规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76.9%,各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停药1年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组3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2例出现轻微全身不良反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常规药物治疗组2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正确掌握适应症和方法,疗效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快速脱敏方案治疗,对照组40例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规脱敏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85.0%、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87.5%,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中,应用快速脱敏方案治疗相比较于常规脱敏方案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临床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儿童变应性鼻炎舌下脱敏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儿600例。依据点刺试验结果分为双螨组300例与粉尘螨组300例,对比分析粉尘螨组治疗前后用药评分、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并对两组用药评分、症状评分及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粉尘螨组患儿用药评分、症状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螨组与粉尘螨组患儿治疗后用药评分、症状评分及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变应性鼻炎舌下脱敏治疗效果显著,粉尘螨脱敏治疗双螨过敏与粉尘螨过敏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789-1791
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认可的可以改变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进程的治疗方法。目前评价SIT疗效的主观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客观指标因自身缺陷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近来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与SIT密切相关,很可能成为一项用来反映SIT临床疗效的比较满意的客观指标。本文就AR的SIT及IgG4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25-6326,6328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选择某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和抗组胺药治疗,治疗组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治疗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1年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1年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2年治疗完全依从率为73.6%,而对照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远期疗效显著,但依从性较差,需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丁玲  戴玉凤 《东方药膳》2021,(23):45-46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采取舌下免疫(SLIT)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AR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皮下免疫(SCIT),观察组采取SLIT,对比效果.结果:两组鼻部症状评分对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  相似文献   

10.
潘春寅  周进  张勇  季寒 《中国健康教育》2014,(11):1036-1038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结合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并随访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12岁患儿,经安脱达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为对尘螨呈阳性反应病例480例,随机分为社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随访观察1年后并评价2组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经1年社区护理干预后,社区护理干预组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社区护理干预组显效占23.39%,有效占64.68%,总有效率为88.0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患儿治疗的规范开展,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对变应性鼻炎的的脱敏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在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定2021年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SLIT标准化治疗,研究组给予SCIT标准化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1年后鼻炎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最大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儿的鼻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两组患儿治疗后鼻炎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经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EF水平、 FEV1/...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笔者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查询及文献查询,回顾性分析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发现,我国变应性疾病的误诊误治的情况较为严重。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具有多样性;基层医生对变应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知识更新不足;对变应性疾病医学知识普及宣传不够,广大群众对变应性疾病的认识不足,这些是造成儿童变应性鼻炎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武静  宋岚 《职业与健康》2002,18(10):46-47
目的:分析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血清IgE、IgG^4 浓度的变化。方法:应用酶标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EgE、IgG^4 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清IgE从高到低变化;血清IgG^4 从低到高变化,临床症状与IgE/IgG^4 呈正相关。结论:IgE/IgG^4可以做为评诊免疫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力测量法,对淄博市空气中致敏花粉进行一年的曝片调查.全年曝片365张,共检出花粉10898粒,36科属;全年均可见到花粉飘散,并出现两次花粉飘散高峰期,分别在3~6月和7~9月.其主要致敏花粉为篙属、大麻律草属、悬铃木属和扬属等.应用本地优势致敏花粉抗原为37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做皮内试验,阳性率为745%,对照组为97%(P<0.01).采用花粉抗原为86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控制率为76.7%,对照组为24.0%(P<0.01).结果初步证实致敏花粉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病因,花粉的飘散高峰期与花粉性变应性鼻炎病人的发病季节相一致.应用花粉抗原进行免疫治疗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重力测量法,对淄博市空气中致敏花粉进行一年的曝片调查。全年曝片365张,共检出花粉10898粒,36科属;全年均可见到花粉飘散,并出现两次花粉飘散高峰期,分别在3 ̄6月和7 ̄9月。其主要致敏花粉为篙属1大麻律草属、悬铃木属和扬属等。应用本地优势致敏花粉抗原为37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做皮内试验。阳性率为74.5%,对照组9.7%(P〈0.01)。采用花粉抗原为86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  相似文献   

16.
舌下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芳健 《现代保健》2011,(21):34-36
目的观察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均对粉尘螨过敏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舌下含服免疫治疗1年,观察免疫治疗过程中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其疗效。结果局部不良反应有5例(6.1%),表现为口腔局部瘙痒不适;全身不良反应有10例(12.2%),包括胃肠道反应、荨麻疹、鼻炎症状加重等,主要发生于剂量递增阶段,均为轻至中度反应,未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84.1%(69/82)。结论舌下含服途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情况,分析其发病机理与治疗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变应性鼻炎虽然可通知药物治疗,但是要注意过敏反应;结论:变应性鼻炎临床上要避免接触变应原,改善鼻腔通气、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行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的78例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标准化安脱达皮下脱敏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EV1%、FVC%和FEV1%/FVC%等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B组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的总效率为80.00%,B组的总效率为93.33%,B组的总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33%,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0%,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进行治疗,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武汉市城区儿童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13岁641例临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应用该地区常见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行皮肤点刺试验,对变应原的分布按学龄前及学龄期进行分析。结果:在该地区AR的患儿中,粉尘螨和屋尘螨依然是主要的变应原,其次为艾蒿和霉菌、豚草。变应原总体阳性率排序为粉尘螨(67.13%)、屋尘螨(65.42%)、艾蒿(27.17%)、霉菌Ⅰ(24.96%)、豚草(18.43%)。学龄期儿童较学龄前期儿童变应原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以屋尘螨、粉尘螨、豚草阳性率增高显著。结论:尘螨是该地区儿童的最重要的变应原,学龄期儿童较学龄前期儿童的各种变应原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