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14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病理科的TNBC组织石蜡标本(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非TNBC组)为研究对象,各50例,另选择正常乳腺组织3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蛋白在三组中的表达,并分析VEGF的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VEGF在TNBC组、非TNBC组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44/50)、50.0%(25/50)、26.7%(8/30),TNBC组和非TNBC组中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NBC组中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TNBC组(χ2=8.17,P0.05)。TNM分期(χ2=8.04,P0.05)、组织学分级(χ2=7.39,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χ2=6.18,P0.05)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VEGF表达的影响因素。结论 VEGF过度表达可能在TNBC的恶变、进展等过程中起更重要的作用,且其表达与TNBC的淋巴结转移、侵袭性强和容易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蛋白、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4例TNBC组织中p53、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以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织134例作为对照。结果TNl3C组织中p5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89.6%,均明显高于N-TNBC的37.3%、79.9%(p均〈0.05)。p53、Ki-67阳性表达率与TNBC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及绝经状态无关(p〉0.05)。结论TNBC组织中p53、Ki-67表达均上调,可作为判断TNBC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诊疗、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30例健康妇女乳腺组织标本作为健康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SPARC表达水平的差异;统计分析病例组SPARC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乳腺组织中SPARC表达(+)、(++)、(+++)率分别为15.22%、39.13%、23.91%,均高于健康组,健康组的(-)表达率高于病例组,病例组的SPAR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瘤组织中SPARC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是否绝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SPARC在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90.20%,显著高于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患者(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表达阳性与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315,P=0.719);对未绝经乳腺癌患者根据SPARC表达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采用生存分析法发现SPARC阴性表达的未绝经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SPARC阳性表达的患者(χ~2=3.892,P=0.031)。结论乳腺癌患者的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PARC表达情况与雌激素受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与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TNBC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收治的TNBC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Rα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ERR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6例TNBC患者ERRα阴性表达率为52.32%(45例),阳性表达率为47.67%(41例)。ERRα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Rα表达阴性患者无复发生存率(DFS)显著高于ERRα表达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5年总体生存率(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及ERRα表达是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Rα影响TNBC的复发和转移,其高表达的TNBC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36例三阴性乳腺癌及同期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发病年龄、肿物大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患者年龄较非三阴性乳腺癌组年轻(χ2=3.861,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632、5.016,均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χ2=42.960,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6,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年龄较小,临床病理分期较高,淋巴结转移多见,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较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C类趋化性细胞因子2(CCL2)和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44例,术中切取乳腺癌组织标本244份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8份;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CL2、S100A4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术后对患者进行18~60个月随访,记录患者乳腺癌复发情况和无瘤生存时间。结果 正常乳腺癌组织中未见CCL2阳性表达,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CCL2阳性表达率为45.90%(112/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乳腺癌组织中未见S100A4蛋白阳性表达,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9.02%(144/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中CCL2表达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HER2表达水平、病理类型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表达水平比较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CCL2表达与S100A4蛋白呈正相关(P0.05);其中CCL2表达与乳腺癌复发呈正相关(P0.01),S100A4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复发无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244例乳腺癌患者中,CCL2阴性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42.50±6.18)个月,明显长于CCL2阳性组患者的(31.26±8.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蛋白阴性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41.39±5.30)个月,明显长于S100A4蛋白阳性组患者的(32.69±7.2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L2与S100A4蛋白在乳腺癌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二者可作为评估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特点以及ki67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71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随访结果和病理特征,并检测ki67的表达。结果: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绝经状态和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中ki67的表达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非三阴性患者,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Ki67阳性可作为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雌激素受体β(ERβ)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相关性,为三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6月在山西大医院就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36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9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ERβ、EGFR表达水平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ERβ、EGFR阳性表达水平,并分析ERβ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EGFR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发病年龄≤35岁、有家族史、浸润性导管癌、阳性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GFR阳性率及ERβ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阴性表达患者发病年龄≤35岁、有家族史、阳性淋巴结、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在2~5 cm、低分化及EGFR阳性表达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ERβ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病年龄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低、肿瘤体积大、EGFR阳性表达高及ERβ阴性表达高的特点,且ERβ、EGFR表达可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上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11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大肠癌组织中HER-2表达水平,将HER-2表达结果分为两组,分别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89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HER-2表达的相关性;并对其中术后在我院治疗资料完整的29例进行了预后及生存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5年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HER-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患者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HER-2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生存率比较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2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评估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胶质瘤相关癌基因蛋白-1(Gli1)、T-box转录因子3(TBX3)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80例纳入研究。收集所有受试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比较两组p-mTOR、Gli1、TBX3阳性表达率。分析p-mTOR、Gli1、TBX3表达与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无瘤生存期(DFS)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mTOR、Gli1、TBX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75%、66.25%、62.50%,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41.25%、12.50%、2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p-mTO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Gli1、TBX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mTOR、Gli1、TBX3阳性患者DFS均低于p-mTOR、Gli1、TBX3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TOR、Gli1、TBX3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周立荣  刘彧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0):1242-1244
目的 探讨老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PTEN、DJ-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年龄≥60岁TNBC患者85例,另选择同期年龄≥60岁的正常乳腺组织50例为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DJ-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老年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EN、DJ-1在85例老年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2%(24/85)和74.1%(63/85),在5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0/50)和6.0%(3/50),老年TNBC组织中DJ-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而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在老年TNBC组织中,TNM分期(III-IV)、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伴有脉管癌栓者的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TNM分期(I-II)、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癌栓者(P<0.05);病理分级(III-IV)、TNM分期(III-IV)、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伴有脉管癌栓者的DJ-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I-II)、TNM分期(I-II)、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癌栓者(P<0.05)。结论:老年TNBC组织中存在PTEN的表达缺失,DJ高表达,且两者均对TN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侵袭性强和容易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5,(4):49-51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核抗原Ki6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新辅助化疗治疗的TNBC患者136例,依据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患者乳腺癌组织中Ki67表达情况,化疗前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化疗后依据Ki67表达改变情况阳转阴(A)组、阴转阳(B)组、阳不变(C)组和阴不变(D)组,随访5年,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化疗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化疗前,阳性组患者化疗疗效明显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在疗效方面,A组>C组>D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内生存率方面,A组>C组>D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致使TNBC癌患者Ki67的表达发生转变,有可能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值得临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选择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卵巢癌患者病情进展、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经病理学确诊的87例卵巢癌患者为恶性组,另选取同期该院病理科收集的44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切片为良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分析P-选择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恶性组的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中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P<0.05)。P-选择素蛋白阳性表达的卵巢癌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P-选择素蛋白阴性表达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阳性表达患者。结论P-选择素与卵巢癌的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高表达对患者的预后不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在肿瘤细胞质中表达和在肿瘤细胞基质中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标本,研究ALDH1在肿瘤细胞质中表达和肿瘤基质中表达与患者年龄、月经史、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ER、PR、HER-2、Ki-67等指标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ALDH1在肿瘤细胞质中表达56例,占35%,在肿瘤细胞基质中表达64例,占40%。ALDH1在肿瘤基质中表达与患者年龄50岁及ER表达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2)。在乳腺癌细胞质中ALDH1阳性表达较ALDH1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基质中ALDH1阳性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乳腺癌细胞质中ALDH1阳性表达较ALDH1阴性表达患者的RFS和OS明显缩短;在乳腺癌基质中ALDH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及ER表达情况具有相关性,与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性;ALDH1在肿瘤基质中阳性表达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生存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P16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P53蛋白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85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中P16蛋白、β-catenin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V感染、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HPV、β-catenin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16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乳腺纤维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69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HPV阳性率为75.36%,高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0.05)。HPV感染与肿瘤分期以及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16、β-catenin、P5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分期以及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PV阳性、β-catenin阳性患者2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16蛋白阳性患者高于阴性患者(P<0.05),P53蛋白阳性生存率与阴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感染可能通过调控P1...  相似文献   

16.
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甲胎蛋白阴性和阳性2组胃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浸润深度、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结果肝脏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发生率,AFP阳性组均明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AFP阳性组l、3、5年生存率为57.1%、8.9%和近0,明显低于AFP阴性组的90.3%、62.7%、49.8%(P〈0.01),AFP表达为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胃癌患者AFP高表达提示其易发生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讨论EGF在食管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EGF在50例食管腺癌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EGF在50例食管腺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和22%。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EGF表达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本组研究三年生存率59.6%,五年生存率42.5%,预后单因素分析: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短(P=0.010),临床分期高的比临床分期低的5年生存率短(P=0.005),EGF阳性的患者比EGF阴性患者生存时间短(P=0.041),分化程度低的比分化程度高的生存时间短(P=0.006),而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程度,肿瘤大小有无烟酒史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EGF在食管腺癌中表达增高,且该表达与食管腺癌的浸润、发展、转移呈现一种相关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是食管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宫颈癌组织中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宫颈癌以及癌旁组织82例进行研究,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组织中PBX3蛋白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对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30个月随访,统计患者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生存情况,Log-Rank法检测组间生存差异。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PBX3蛋白、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升高(P0.05)。PBX3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0个月随访,24人死亡,死亡率为29.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PBX3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BX3阳性表达组58.1%死亡,阴性表达组23.5%死亡,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存在差异(P0.05)。结论:PBX3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有关,可能为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浸润性乳腺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0例浸润性乳腺癌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E-cadherin和Vimentin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5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64例,阳性率为42. 67%,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71例,阳性率为47. 33%; 5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为8. 00%,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45例,阳性率为90. 00%。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Vimenti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0. 05)。E-cadheri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 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 05)。随访5年,失访22例,随访到128例,死亡46例,其中44例死于浸润性乳腺癌,2例死于其他原因,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 88 (124/128)、84. 38 (108/128)、64. 06 (82/128)。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越强,无瘤生存时间越短,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越强,无瘤生存时间越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联合检测可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女性肿瘤的第二致死原因,寻找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有助于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对于目前乳腺癌防治的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组织ACBD3 (Acyl-CoA-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蛋白表达及其对乳腺癌增殖、转移和预后影响。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中ACBD3表达。收集1998-03-01-2016-06-3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321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CBD3蛋白表达水平,患者临床病例分析和随访资料为基础,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ACBD3高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高表达和低表达ACBD3蛋白的乳腺癌组织中Ki-67和E-cadherin表达水平,分析ACBD3表达与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ACBD3蛋白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相对于正常乳腺细胞均为高表达,P<0.001。乳腺癌组织中ACBD3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为66%,低于ACBD3低表达患者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等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指标和ACBD3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CBD3表达水平的相对危险系数为1.191,P=0.008,表明ACBD3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乳腺癌组织ACBD3高表达的173例患者中,Ki-67表达也高的有99例,E-cadherin表达下降的有139例;ACBD3低表达的148例患者中,Ki-67表达也低的有125例,E-cadherin表达升高的有89例。ACBD3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χ~2=58.824,P<0.001;ACBD3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χ~2=55.305,P<0.001。结论 ACBD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乳腺癌增殖和转移正相关,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病情进展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