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距骨后突由内侧结节和外侧结节组成,内外侧结节间形成一结节间沟,有足拇长屈肌腱通过。距腓后韧带及三角韧带分别附着于外侧结节及内侧结节。距骨后突骨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伤原因多为高坠伤。交通事故伤及高强度运动伤。距骨后突的骨折诊断困难,其原因是由于跗三角骨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李晓阳  王凤铭  管东辉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5):399-400,封3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2岁,主诉"摔伤导致右踝关节肿痛伴活动受限13h余"入院.患者2020年1月7日下楼梯过程中不慎扭伤,踝关节极度外翻,足部处于旋后外旋位,腓骨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右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急诊.行X线片检查示右踝关节骨折,伴脱位,急诊遂急行手法复位,效果不佳,暂石膏外固定,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患者入院后神志清,精神可,一般情况良好.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病史等.查体:右踝关节明显肿胀,内踝处可见皮下淤斑,皮温尚可,右踝关节压痛阳性,纵轴叩击痛阳性,踝穴空虚,可扪及骨擦感,足背动脉可触及.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右腓骨远端可见明显骨皮质不连续,可见一斜形骨折线,断端移位明显,同时距骨向后侧脱位(图1a~b).CT示右腓骨远端下胫腓联合处斜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胫距关节对位关系差,关节间隙宽窄不均,距骨明显向后外侧脱位.腓骨骨折近段卡压在胫骨后外侧,后踝可见一较小骨折块,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图1c~e).入院诊断:右踝关节骨折脱位(Bosworth骨折),Lauge-Hansen分型的旋后外旋型.  相似文献   

3.
足骨,由附骨、跖骨和趾骨组成。附骨属于短骨,每侧7块。近侧列包括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为偏内侧的足舟骨,位于距骨的前方;远侧列由内至外依次为位于足舟骨前方的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距骨的上面和两侧为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跟骨后部的粗隆为跟结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人体踝关节标本的定量解剖,明确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相关形态参数及其起止点足印区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共选取19例下肢尸体标本,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对相关参数如长度、宽度、厚度及其起止点至各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定量测量。结果:19例人体下肢标本中,前距腓韧带(ATFL)平均长度为23.1±2.98 mm,其中单束8例(42.1%),双束11例(57.9%)。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至腓骨前部结节平均距离(AA)为17.1±3.00 mm,至腓骨隐匿结节(AO)平均距离为5.1±1.69 mm,至腓骨尖(AT)平均距离为14.1±2.86mm,前距腓韧带距骨止点至距骨上下关节面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4±2.25 mm及18.4±2.30 mm,至距骨前外软骨面的平均距离为4.8±1.42 mm。跟腓韧带(CFL)平均长度为31.4±3.55 mm,跟腓韧带腓骨起点至前距腓韧带腓骨起点的平均距离为6.4±2.55 mm,跟腓韧带与前距腓韧带间夹角为116.6±12.69°,跟腓韧带跟骨止点至跟骨外侧结节(CP)平均距离为15.4±2.86 mm,至跟骨后上缘(CC)平均距离为13.9±2.46 mm,至距下关节面(CS)平均距离为15.2±3.21 mm。以变异度衡量各解剖标志相对稳定性结果如下:ATFL腓骨止点AA(17.54%)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X线和MRI征象提高对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5例亦行X线检查。结果前外侧撞击综合征5例,MRI示距腓前韧带及关节囊增厚,周围见等长T_1、压脂高信号影,伴关节腔积液;前方撞击综合征9例,X线示距骨前方、胫骨前下方骨赘形成,MRI示关节囊内压脂高信号软组织影与骨赘相连,关节腔内积液;前内侧撞击综合征共7例,MRI示三角韧带增粗,周围伴压脂高信号软组织影;后内侧撞击综合征共6例,MRI示胫距韧带后部增厚,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周围软组织增厚;后方撞击综合征共15例,X线示距骨后突、胫骨后下方骨赘形成,MRI示后胫腓下韧带、距腓后韧带周围片状压脂高信号影,其中三角籽骨综合征5例,X线示距骨后方多角状副骨形成,MRI示后胫腓下韧带及距腓后韧带受压,周围伴片状压脂高信号影。结论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具有特征性X线和MRI表现,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为187/100 000人[1].临床上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旋后外旋型骨折[2],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更是临床较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其致伤原因是足处于旋前位以及踝穴内距骨受到外旋暴力,引起踝关节内、前、外、后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下胫腓联合水平上方高位腓骨螺旋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其特征性表现.该类型损伤,除恢复关节面及骨性结构精准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外,还需恢复下胫腓联合稳定性,处理不当会引起踝关节的慢性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踝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告了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病例。结果表明,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松弛引起踝关节反复扭伤、疼痛,提示外踝关节不稳定,距骨斜角超过5°则提示外踝韧带断裂。介绍了一种修补外踝韧带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损伤患者(23个膝关节),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自体半腱肌腱移植物经胫骨骨道和腓骨骨道返折分别重建腘肌腱和腘腓韧带,于腘肌腱股骨外侧髁解剖止点处钻孔固定重建的腘肌腱和腘腓韧带;股薄肌腱移植物经腓骨骨道返折重建腓侧副韧带,于腓侧副韧带股骨外侧解剖止点处钻孔固定重建的腓侧副韧带。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期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外旋活动度进行至少1年(12~31个月,平均26.7个月)随访,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1年以上的回顾性随访中,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屈膝30°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19例,膝内翻Ⅰ度不稳定伴硬性终止点者2例;俯卧位膝关节屈膝30°,所有患者小腿外旋活动均与对侧相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4.3分,术后平均89.2分。结论: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双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具有移植腱割取创伤小、移植材料理想、解剖等长重建及固定强度高的特点,近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我国成年人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以明确该韧带的存在性,为临床重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挑选10具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查前外侧韧带的股骨侧、胫骨侧和半月板侧附着点特点,解剖完毕后应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厚度等,最后留取3例标本做组织学染色。结果:(1)ALL起源于股骨外侧髁,与外侧副韧带股骨侧附着点相同或其远端偏前方,体部出现分叉形成两束分别止于前外侧胫骨平台和外侧半月板,ALL胫骨侧起点位于Gerdy结节与腓骨头连线中点,胫骨软骨缘以下,半月板止点位于外侧半月板前角与体部交接区。(2)ALL长度为38.89±4.67 mm;宽度在股骨、胫骨附着点呈扇形散开连于骨质,关节线处最窄,股骨、胫骨附着点和关节线处宽度分别为8.49±1.36 mm、8.15±1.38 mm、6.49±1.09 mm;厚度为1.33±0.38 mm;其胫骨附着点距Gerdy结节22.59±3.04 mm,距腓骨头21.15±2.78 mm,距胫骨软骨缘以下5.76±0.57 mm。(3)HE染色显示ALL是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的致密结缔组织;S-100染色显示ALL含有感觉运动神经纤维。结论:ALL是一条独立于关节囊的韧带,起源于股骨外侧髁,体部分叉形成两束分别止于胫骨和外侧半月板。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超声图像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7~13MHz线阵探头探查136例临床怀疑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观察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胫距后、距腓后韧带,共计952条韧带,其中,51例的超声结果与手术比较。结果 46例侧副韧带完全及部分撕裂伤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侧副韧带挫伤以肿胀为主,部分撕裂伤超声表现为韧带局部连续性中断(跟腓韧带)和不规则低-无回声区内见丝状结构相连,完全撕裂伤超声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跟腓韧带)和不规则低-无回声区贯穿整条韧带,无明显断端挛缩征。结论 高频超声对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无创、较准确、廉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踝关节由踝穴(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外踝)距骨以及周围的韧带组成。临床所谓之前踝是指胫骨下关节面前上缘略向前凸的骨嵴:后踝指胫骨下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的延伸.可防止距骨后移,也称之为第三踝。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多为内、外和后踝的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骨折移位大,韧带损伤较严重,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后者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我院自2002~2007年诊治三踝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有血液循环的腓骨 (膜 )逆行移位术治疗骨缺损、骨不连和关节固定术 ,已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 :其所以成功 ,在于方法所依赖的解剖学基础。在踝部有诸多韧带将胫、腓骨下端及距骨、跟骨等诸骨连结成一体。在韧带之内外又有诸多伸屈肌腱通过。在踝部没有血供丰富的肌肉覆盖 ,其外为皮下组织和皮肤。踝部虽缺少必要的肌肉组织 ,但踝部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 ,有来自小腿三大血管系统 ,即胫前、后血管和腓血管系统。胫前、后血管构成足背血管和足底血管之前 ,途径踝部时 ,即发出许多分支血管 ,组成血管网 ,而腓血管在腓骨下 1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7月~2006年9月,采用腘腓韧带重建手术治疗19例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患者。随访时间大于等于1年的病例占94.7%(18/19),平均随访期27.2个月。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且均为复合韧带损伤,包括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全部病例的术前胫骨外旋与健侧相比均大于10°。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临床查体、X线片、MRI检查以及IKDC主、客观评分。手术方法为:通过膝关节外侧切口,在腓骨头腘腓韧带止点处制作双骨隧道,在股骨侧腘肌腱起点制作骨隧道,移植物选择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移植物的两端穿过腓骨头骨隧道后,使用一枚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在股骨隧道内。同时对合并的其它韧带损伤进行修复或重建。结果:与健侧相比胫骨外旋角度减小0°~5°(不包括5°)者14例,减小5°~10°(不包括10°)者3例,减小10°~15°(不包括15°)者2例。屈膝受限平均4.2°(0°~10°)。无伸膝受限病例。术后IKDC评分为:A级7例,B级12例。术前所有病例均为D级。结论:腘腓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是治疗单纯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良好方法,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膝关节腘肌腱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与腘肌复合体的解剖特点,设计关节镜下重建腘肌腱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0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研究,每部分各取5例标本:第一部分进行大体解剖研究,对腘肌复合体(包括腘肌腱、肌腹、股骨附着点、肌腱-肌腹交界区)的解剖特点以及周围相邻解剖结构(包括胫骨平台、外侧半月板后角、后交叉韧带、胭腓韧带、血管)进行观察和测量.第二部分进行关节镜下手术重建技术的流程设计.设计显露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和肌腱-肌腹交界点的关节镜入路以及股骨和胫骨隧道的定位与制备方法,引入移植物并固定,完成腘肌腱的重建.结果:第一部分: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位于滑膜反折区,属滑膜外结构;止于股骨的腘肌腱沟的最近端,与关节软骨边缘紧邻,与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中心相距1.5~1.6cm.腘肌腱走行于腘肌腱浅沟内、肌腱-肌腹交界点位于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内、外中线与关节软骨面远侧1.0cm线的交点上,内侧距离后交叉韧带外侧边缘1.2~2.0cm、外侧与上胫腓关节的内侧缘紧邻.第二部分:进行膝关节镜下手术操作.采用前外入路及外侧辅助关节镜入路切除腘肌腱近端附着点周围滑膜反折,显露整个附着区,并利用克氏针确定中心点,自外向内制备股骨隧道.通过后外、后内及穿后间隔关节镜入路,沿腘肌腱走行局部切开与后关节囊的结合部,显露肌腱-肌腹交界点,并利用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导向器定位,自Gerdy结节向该交界点制备前后方向胫骨骨隧道.将移植物引入两隧道,并用挤压螺钉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成功,移植物可有效控制外旋稳定性.结论:根据解剖研究确定腘肌腱远近端的定位标志,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显露及定位,在关节镜下完成腘肌腱的重建手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创伤,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9%[1],占关节内骨折的第一位[2]。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常重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而忽视了对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韧带等软组织稳定结构的修复,导致术后效果不满意。下胫腓联合韧带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和骨间膜的远端部分组成,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下胫腓韧带损伤后如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引起患者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显露及复位固定. 方法 采取经踝前内侧人路+经腓骨骨折或腓骨截骨入路显露胫距关节的方法,直视下复位,先固定胫骨再固定腓骨,共处理Rüedi - Allg(o)werⅢ型或AO/OTA的C3型严重Pilon骨折11例. 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效果均较满意,其中9例创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无骨质感染.骨折及截骨处均获得愈合. 结论 通过踝内侧及经腓骨显露胫骨内外侧的双入路手术方法能完整显露胫距关节,有利于移位骨块的复位与固定,对于严重Pilon骨折术后能获得一个良好的近期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结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10月,对2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恢复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6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1例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患者,负重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距骨外移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而疼痛。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锚钉松动等发生。结论应重建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的连续性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锚钉具有创伤小、对踝关节生理影响小等特点,是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位于小腿与足部之间。小腿有一粗一细两根并行的长骨,分别叫胫骨、腓骨。两骨下端联合形成“(”形,恰好卡在脚脖子部位的距骨上。距骨名副其实,大致为方块形,后部比前部略窄。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的踝关节与人骑在马鞍上相似。马鞍即是距骨,外面骑着的一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结构护踝对伞兵着陆于斜面时足外踝损伤的防护性能。方法测量伞兵着陆于20°斜面时的冲击时间和足底压力,建立完整的足-护踝结构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护踝及足部骨骼、软骨、韧带、筋膜、软组织和皮肤,比较不同结构护踝对足外踝损伤的防护效果。结果护踝袜可有效地分布足底压力于前足外侧和跟骨区域,而护跖式护踝袜可降低腓骨29.9%的峰值应力,使跟腓和距腓前韧带的应变分别降低32.6%和32%。结论伞兵着陆于斜面时,合理选择对应的护踝结构对足外踝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