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疾病的诊断特点。方法:选取垫江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子宫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超声检查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诊断出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子宫肌瘤30例,子宫腺肌瘤2例,子宫肌瘤恶变1例,其中漏诊和误诊4例,漏诊1例子宫肌瘤和1例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将1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子宫腺肌瘤,将1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实性囊肿。超声检查诊断结果符合率(94.29%)与病理诊断结果(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诊断子宫疾病的临床上,采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发现子宫病变的详细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属子宫内膜增生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为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根据增生腺体是否出现背靠背群集,分为简单性不典型增生和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根据组织学病变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疾病的超声影像及彩色血流所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以提高超声对乳腺增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70例乳腺增生疾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及彩色血流表作详细观察记录,与病理学分型对比。结果:超声按病理组织分型分为:乳腺囊性增生30例,腺病样增生25例,小叶增生8例,囊性增生合并腺病7例。本组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乳腺增生影像与病理分型对比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研究及光镜观察(视野直径在1mm以上),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详细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结果:46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经镜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拥挤,呈不规则状,间质分布区域小于增生腺体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及核浆比大,伴有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具有不均性。46例均行PTEN、ER、p53、PR免疫组化标记检测,其中p53(+)占8.69%,ER(+)与PR(+)占43.47%。10例随访病例中发现4例伴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结合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重视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可提高诊断可重复性,并趋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个高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现认为是-种独立的疾病[1].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及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检查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准确性与技术人员培训和个人技术有很大关系[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 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结果:23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23例均做抑癌基因(PTEN),肿瘤抑制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60.9%(14/23)PTEN(-),8.7%(2/23)p53(+),43.5%(10/23)ER,PR(+)。5例随访病例中2例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性功血1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针灸与西药治疗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性功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0例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性功血患者随机分成针灸治疗组110例和西药对照组120例.针灸组采用针灸疗法,主穴为百会、关元、合谷、三阴交等,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宫黄体酮等常规西药治疗.结果:两组间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性功血疗效显著且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8.
妇女绝经后子宫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引起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10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10例中有8例为内膜腺囊型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癌.结论 绝经后子宫出血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的相关性.应注重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人到子宫肌层内。近年来已将之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而有别于于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成为妇科常见病[1]。但本病的术前误诊率各地报道都很高[2,3]。为此,本文就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70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断要点,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进一步重视,提高其术前诊断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1986年1月~1997年12月在我院行子宫切除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7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5岁,平均42岁。1.2病理诊断:70…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的良性病变 ,在入侵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周围可见增生的肌纤维 ,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1]。现认为其为独立的子宫疾病 ,是妇科的常见病[2 ] 。近年来 ,此病在诊断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 ,笔者结合近期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在标志着其与肌层分界的基底膜下生长。正常情况下 ,子宫内膜基底层有阻止内膜向肌层内生长的能力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 ,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且向肌层内扩散 ,有两种扩散方式 :1直接由内膜基底层向肌层内生长 ,异位内膜来源于基底层内膜 ,具有基底层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超声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进行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和平县妇幼保健院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超声、诊断性刮宫+宫腔镜病理检查进行诊断,以后者为诊断金标准,比较诊断结果符合情况。结果:超声与诊断性刮宫+宫腔镜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及萎缩性子宫内膜符合率分别为90.00%、86.67%、87.50%、100.00%、100.00%;以子宫内膜癌及萎缩性子宫内膜符合率最高,均为100.00%。结论: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采用妇科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有效鉴别病变类型,尤以子宫内膜癌及萎缩性子宫内膜的诊断符合率最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及内膜病理。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将其按照年龄分为A组36例(≤40岁)、B组97例(41~50岁)、C组47例(51~59岁)和D组20例(≥60岁),对其子宫异常出血原因和内膜病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及内膜分析发现,20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病理中:正常子宫内膜49例,内膜增生过长(单纯增生与复杂增生)56例,子宫内膜息肉35例,非典型增生21例,子宫内膜癌15例,慢性子宫内膜炎13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1例。发生率最高的为内膜增生过长,其次为正常子宫内膜,再次为子宫内膜息肉,萎缩性子宫内膜发生率最低。A组患者病理结果中,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增生过长(单纯增生与复杂增生)发病率较高。B组患者中,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增生过长发病率仍较高,非典型性增生及癌变出现,C组非典型性增生及癌变明显升高,D组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最高;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子宫异常出血的内膜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子宫异常出血的病因及病理构成均不相同,A组的病理改变均以良性病变为主,包括内膜增生改变和(或)过长;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为主;B组病理改变以仍然以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增生改变和(或)过长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恶性病变;C组病理改变以子宫内膜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为主,内膜病理改变向恶性病变发展,D组病理改变以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较多,内膜病变恶性程度上升。结论:经分析得出,内膜增生改变或过长是引起非器质性病变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病因亦发生变化,子宫内膜异型性发生率升高,在临床诊治上,在不同年龄段,通过合理方法取得内膜病理诊断,寻找出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做出针对性治疗,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子宫腺疾病和子宫肌瘤的经阴道超声图像特点,探讨经阴道超声对两者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子宫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将检查结果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提示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子宫肌瘤52例子宫腺肌瘤6例,子宫腺肌瘤并子宫多发肌瘤2例,子宫肌瘤恶变4例。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观察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11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术前的分段诊刮病理与术后全子宫切除病理,评价肿瘤诊断符合率及肿瘤分级符合率,判断分段诊刮病理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以手术切除子宫病理为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内膜腺癌。分段诊刮与术后子宫病理内膜腺癌总符合率为76.1%,肿瘤分级符合率为57.3%,术后肿瘤级别上升率为41.8%;术前诊刮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术后G1内膜癌占90.3%,未侵及深肌层占87.1%;分段诊刮为G3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与G1、G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分段诊刮为G3内膜癌与术后子宫切除病理比较,肿瘤级别符合率高,且肿瘤分期级别较高;与分段诊刮病理比较,子宫内膜腺癌术后子宫切除病理肿瘤细胞级别较高,临床上应重视分段诊刮内膜癌及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病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子宫腺肌病,这一妇科常见病也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以往认为,子宫腺肌病为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已予以区别[2].子宫腺肌病在手上前不易诊断,误诊率高,多误诊为子宫肌瘤[3].本文对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观察LESS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大小形态较一致,异型性小,均未找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内均有较多的散在性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薄壁血管和类似螺旋动脉的小血管,其中1例伴性索样分化。结论 LESS是一种少见肿瘤,其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经阴道超声初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情况,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英德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78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后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将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记录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情况。结果:与病理检查比较,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癌经阴道超声初步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4.12%、94.12%、87.50%、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诊疗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5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通过肉眼观察、镜检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发现6例发生于子宫黏膜下,肿瘤直径为2.4~5.0cm,4例位于子宫肌壁间,直径为5.0~8.0cm,25例位于子宫体,直径为3~18cm;镜检结果显示24例表现为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5例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此两者由近增生期肿瘤细胞构成,伴较为丰富螺旋小动脉,6例为未分化的子宫内膜瘤,该类缺乏螺旋动脉,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CD10和Vim的阳性率均为100.00%,ER的阳性率为31.43%,PR阳性率为37.14%,inhibin的阳性率为25.71%。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具有多成分化表现,临床上可以通过其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分析来进行确诊,需与其它诸如平滑肌肿瘤、上皮样肿瘤相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120例,选择阿洛卡SSD-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腹部超声。结果:超声判断为子宫腺肌症80例,子宫肌瘤40例,其中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形状、内膜形态、内膜回声与宫腔积液状况与子宫肌瘤对比差异明显(P0.05)。120例患者确诊为子宫腺肌症82例,子宫肌瘤38例,为此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7.6%和100.0%。结论:腹部超声在子宫腺肌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好,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并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是子宫内膜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的大,不仅可导致妇女月经量增多、继发痛经进行性加剧外,还可导致不孕。现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