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结合血小板释放产物β-TG和PF_4测定及巨核祖细胞体外培养,对33例慢性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和c-sis的表达及其与β-TG、PF_4和CFU-MK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巨核细胞c-sis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myc表达无显著差异。c-sis表达与β-TG和PF_4含量呈负相关。c-myc表达与CFU-MK呈正相关。MK数增高组的CFU-MK正常,c-myc表达增高,而MK数正常组的c-myc、c-sis表达和CFU-MK均降低,提示多数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增生,伴有成熟障碍,少数患者巨核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界定标准。方法分别计数对照组15例健康成人和48例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骨髓涂片中100个巨核细胞中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结果对照组100个巨核细胞中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百分率为(42±11)%,ITP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百分率为(11±5)%。经t检验,P0.01。结论对照组中产血小板巨核细胞百分率95%的可信区限为20%~64%,ITP组为1%~21%,取20%作为成熟障碍拐点时,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3.3%,所以作者认为骨髓巨核细胞中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少于20%可作为其成熟障碍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孔荣  邱宏春  吴鹏飞  王勇 《临床荟萃》2011,26(2):104-10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4项参数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ITP患者(ITP组)及60例骨髓检验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治疗后巨核细胞数低于治疗前,(69.5±14.6)个/片vs(178.8±54.1)个/片(P<0.01),产巨核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治疗前,分别为(79.4±31.2)%vs(5.2±2.7)%、(86.9±52.3)×109/L vs(37.2±13.7)×109/L、(3.10±0.63)%vs(1.40±0.35)%、(9.6±1.7)fl vs(9.0±1.7)fl、(19.2±1.5)%vs(17.3±1.3)%(P<0.05或<0.01),但巨核细胞数、产巨核细胞比例、PCT、MPV和PDW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LT则低于正常对照组。ITP患者初诊时PLT不同水平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时不同巨核细胞数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者初诊时外周PLT与疗效无关,治疗2周内患者PLT超过100×109/L其基本治愈率较高(96.0%);每单位涂片(1.5 cm×3 cm)巨核细胞计数>100个的患者治愈率达85.7%,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ITP患者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并计数巨核细胞数,对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成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70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根据其常规骨髓涂片检查及巨核细胞(MK)标化计数分为MK增高38例,MK正常24例和MK降低8例3组。结合骨髓切片免疫图像分析和巨核祖细胞体外培养,对ITP患者的巨核细胞及临床预后进行了研究,发现:MK增高组骨髓各阶段MK增多,爆式巨核细胞集落(BFU-MK)及巨核祖细胞集落(CFU-MK)正常。MK正常组前原始及原始MK偏低,BFU-MK降低。MK降低组各阶段MK减少,BFU-MK,CFU-MK显著降低。临床上MK增高组对泼尼松疗效较好,而MK正常组和MK降低组的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改变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9例门诊及住院患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原、幼巨核细胞及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油镜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组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可能的病因因素有感染,药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半数病因不明。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是AATP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病程较长,有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治疗上无特效方法,多数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组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可能的病因因素有感染、药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半数病因不明。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是AATP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病程较长,有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治疗上无特效方法,多数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过去多归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人将其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本院从2000年2月~2002年3月,共收治8例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0至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3例患儿中急性型70例,慢性型有23例,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出血较少,93例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达正常水平分别为95.6%和77.2%。结论小儿ITP患儿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治疗前巨核细胞数的多少有助于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4.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分析李栋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组伴骨髓巨核细胞(MK)减少或缺如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伴有骨髓其它成分的改变,也有人称为原发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我院...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首次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涂片及活检巨核细胞计数与临床疗效关系。按临床类型、血小板计数、骨髓涂片及活检巨核细胞计数115例成人ITP患者疗效。结果表明:①急性ITP患者疗效优于慢性ITP患者,2组近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及60.4%(p<0.01),而远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5%及68.9%(p<0.05)。②发病时不同血小板计数的ITP患者,他们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③按发病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进行分组,即涂片巨核细胞计数小于7个/4.5cm2组、7-35个/4.5cm2组、大于35个/4.5cm2组,这3组的近期治疗有效分别率为53.3%、73.8%及86.2%,这3组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远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2.8%、84.6%及85.5%,而后2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后2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④按发病时骨髓组织切片巨核细胞计数进行分组:即切片巨核细胞计数小于8个/mm2组、8-15个/mm2组和大于15个/mm2组,这3组近期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3.8%、85.0%及90.3%,后2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激素耐药的关系,为ITP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将126例新发患者分成巨核细胞增多组(A组,77例)和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组(B组,49例),观察两组激素治疗有效率及激素无效患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有效率。结果A组激素治疗有效65例,无效12例,有效率84、4%;B组激素治疗有效34例,无效15例,有效率69.4%;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A组激素治疗无效12例中,rhlL-11治疗有效4例,有效率33.3%;B组激素治疗无效15例中,rhIL-11治疗有效11例,有效率73.3%;B组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髓巨核细胞减少的患者较巨核细胞增多患者更趋于对激素耐药,但对rhIL-11治疗却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病人初诊时血像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预后价值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2 2 9例ITP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ITP病人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与疗效无关 ,治疗 2周内血小板达到 10 0× 10 9/L以上的病人 ,其基本治愈率较高 (94 .9% ) ;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 ,病人的预后越好 ,每单位涂片 (1.5× 3cm)巨核细胞计数大于 10 0个的病人治愈率达 86 .1%。结论 :ITP病人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 ,并计数巨核细胞数 ,对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 ,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 ,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nicpurpura,ITP)也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该病是由于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破坏加速所致。本文通过近几年来在我院诊治的急、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血浆GMP-140、Ⅷ、Ⅸ因子活性、vWF、PLG、AT-Ⅲ、PT、APTT等测定以及患者的骨髓片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并以正常人做对照,综合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来我院就诊的ITP患者共145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观察44例ITP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并对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ITP组的原、幼骨髓巨核细胞(MK)及颗粒型MK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板型MK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MK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组患者细胞浆量积分、退行性变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而颗粒量积分低于对照组,显示ITP时MK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