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侧入路π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桡骨远端骨折,男11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36岁;左侧11例,右侧21例。骨折按AO分类:B2型16例,C1型9例,C2型7例。全部行背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百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行植骨。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32例经随访19-28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Werley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7例。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π钢板手术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2009年8月,笔者采用背侧入路筋膜瓣覆盖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0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51-82岁。左侧7例,右侧23例。按Melon分类:Ⅳ型12例,Ⅴ型18例。均为闭合骨折。  相似文献   

3.
背侧人路π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桡骨远端骨折,男11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36岁;左侧11例,右侧21例。骨折按AO分类:B2型16例,C1型9例,C2型7例。全部行背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百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7例患者行植骨。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32例经随访19-28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Werley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7例。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π钢板手术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钮心刚  李国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2,25(10):856-86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选取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107例,其中男48例,女59例;年龄23~79岁,平均51.27岁。采用直接掌侧入路结合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5例,Henry入路结合LCP固定52例,对两组的手术特点、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正中神经并发症、旋前方肌修复率进行比较。术后1年随访时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结果:直接掌侧入路组、Henry入路组骨折显露时间分别为(21.18±1.69)min、(12.56±1.35)min,手术时间分别为(89.90±4.86)min、(61.58±4.37)min,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4.55%、5.77%,旋前方肌修复率分别为52.73%、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直接掌侧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3.25±2.29,优良率为90.91%;Henry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2.92±2.13,优良率为9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nry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直接掌侧入路相当,相比较具有解剖简单,操作容易,旋前方肌修复良好,术后正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建议在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优先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对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龄20~76岁,平均51岁。损伤原因:摔伤38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6例,运动伤4例。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按AO分类,B1型6例,B2型28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11例,C3型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43)及背侧(B组,n=19)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6例骨缺损破坏严重,行植骨填充。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愈合。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术后第24周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别。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计分法评价,A、B两组术后第24周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4%和89.5%;放射学评价按Lid-strom评分标准评价,A、B两组桡骨关节面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4.1%和90.3%。A、B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对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有影响,各有优缺点,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利用伸肌支持带隔离钢板保护伸肌腱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我们共收治2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利用伸肌支持带远1/2隔离钢板与伸肌腱,保护伸肌腱不被磨损。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4~48个月,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  相似文献   

7.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177;53.0)^o和(8.6&#177;3.1)^o,B组分别为(-40.0&#177;30.0)^o和(7.3&#177;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177;5.3)mm和(10.3&#177;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177;2.2)min,B组为(4.1&#177;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77;1.6)周,B组为(8.1&#177;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177;3.1)^o和(18.0&#177;8.2)^o,B组分别为(11.0&#177;4.7)。和(16.0&#177;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7;〉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早期陈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桡侧腕屈肌入路解剖型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19例桡骨远端早期陈旧骨折患者.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以及腕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采用Fernandez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8.0±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如何选择掌侧或背侧入路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我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对37例38侧患者,根据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不同类型,27例28侧采用掌侧入路,6例采用背侧入路,4例采用掌背侧联合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于骨缺损较多的病例,植入人工骨来恢复局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手术治疗的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3例,女10例,平均41岁(19~62岁)。节段分布:T116例,T1211例,L122例,L214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部塌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还是在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种入路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同的整复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改良Henry入路手术治疗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后前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改良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20例,按照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中缝合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年龄37~65(48.5±7.4)岁;骨折AO分型,B型46例,C型66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将切开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108例,男32例,女76例;年龄34~67(47.6±7.8)岁;骨折AO分型B型41例,C型67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对切开旋前方肌不予缝合,原位铺于钢板表面。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8.5±1.3)个月。术后6周,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术中缝合组VAS评分(2.6±1.2)分,与不缝合组(5.8±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在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近期无明显优势,但术中缝合旋前方肌能减少早期术后疼痛,建议术中应缝合旋前方肌。  相似文献   

13.
王想福  王兴盛 《中国骨伤》2013,26(7):587-590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植骨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4~55岁,平均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3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平地滑跌伤7例,交通事故伤20例,重物压砸伤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并测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距中线的距离,制定个性化方案,经椎弓根植骨器械采用自制改装套管针(用于椎体成形术)。骨折按AO分型:A1型压缩型骨折33例,A2型劈裂骨折5例,A3型爆裂型骨折18例。56例中16例伴有脊髓损伤。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例,D级9例。术前腰痛Denis分级均为P5。按Frankel分级、腰痛Denis分级对神经功能及腰痛情况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矫正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均超过2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2例,D级4例,E级7例。腰痛Denis分级:P1(无痛)32例,P2(偶有微痛,不需治疗)18例,P3(中度痛,偶服药)6例。伤椎前缘高度由(13.38±4.72)mm增加至(22.18±1.44)mm,Cobb角由(28.39±2.64)°减少至(10.07±3.05)°,术后无断钉、断杆、内固定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结论:Wiltse椎旁入路结合椎弓根植骨应用于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避免复位后的"蛋壳"椎体。掌握显露途径、制定详细术前计划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胫骨外髁"U "形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选择性胫骨外髁" U"形截骨入路对15例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70(38.5±7.7)岁。按照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ABC分型,A型2例,B型6例,BC型4例,C型3例;合并内侧平台骨折5例;左膝8例,右膝7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14(3.4±1.2) d。所有患者CT提示胫骨外侧平台塌陷>2 mm,粉碎骨块>2块,胫骨外侧髁皮质完整。术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选择性"U "形截骨一次成功,手术时间55~110(85.6±20.0) min,外侧平台手术时间20~60(30.5±10.5) min。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14.6±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13.6±3.6)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Rasmussen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4~18(17.5±0.3)分,其中优13例,良2例。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26.8±2.5)分;其中优12例,良1例,可2例。2例外侧平台高度分别丢失2 mm和4 mm,1例膝关节5°外翻畸形,1例关节僵硬(10°~100°)。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选择性胫骨外髁" U"形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切口简单、骨折显露直接、复位固定准确、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External fixation of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many technical problems and complications. Hybrid external fixation has not been used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but in theory this concept seemed reasonable. Our report of the first three cases of unstable Colles fractures describes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as well as intraoperative hints and postoperative findings. The operation is fairly easy, mainly d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on of the distal fragment. Postoperative stability was good, as no redisplacement was noted. The patients’ acceptance of the device was high.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one patient developed superficial infection at the Kirschner wire-skin interface that resolved with local care and systemic antibiotics; the fixator was removed after 6 weeks while in the other, noncomplicated cases the hybrid external fixator was kept for 8 weeks. In one case, signs of overdistraction of bone ends were detected on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 but painless postoperative adjustments of the fixator restored normal anatomy with no further complications. For valuable conclusions we are currently studying incoming cases in a prospective fashion.  相似文献   

16.
改良联合入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髋臼骨折一直是骨折治疗中的难点,随着髋臼骨折患者的增多和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提高,髋臼手术的技巧不断提升。我们自1999年5月-2006年10月,对108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按照Letournel髋臼骨折分类)的患者采用改良的前后联合手术入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实施方法撰文与同  相似文献   

17.
袁光华  郑啸  陈康 《中国骨伤》2017,30(1):89-92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采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Schatzker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4.9岁;左侧19例,右侧15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1例,Ⅴ型15例,Ⅵ型8例。按三柱分型:双柱骨折23例,三柱骨折11例。记录X线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后即刻、6、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H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9个月,平均(21.6±8.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4.5±3.6)周;膝关节活动度105°~135°,平均(121.5±5.5)°。术后即刻、6、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分别为(84.3±1.8)°,(85.1±1.3)°和(85.6±1.6)°;后倾角分别为(7.8±1.6)°,(7.8±1.3)°和(7.7±2.3)°;术后即刻、6、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1.4±1.4,76.7±1.7和81.6±1.2;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例早期膝关节僵硬,经积极功能锻炼,术后1年膝关节伸直受限范围6°;1例术后前外侧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4例天气变化时出现疼痛。末次随访,无膝关节不稳、膝关节外翻、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充分显露手术区域,直视下精准复位骨折,同时对塌陷平台进行足量植骨,从而恢复了关节面的平整性,固定牢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骨盆环不稳定骨盆骨折中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 :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45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固定方法及手术入路治疗,男38例,女7例;年龄21~61岁,平均45岁;病程在2周内。按照Young-Burg分型,其中LC型23例,VS型6例,APC型16例。术前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摄片示骨盆环断裂骨折移位。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佳,无相关并发症。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患者髋部疼痛缓解,X线片示骨盆复位满意,骨盆环形态恢复良好。Majeed功能评分(93.5±11.6)分;结果优35例,良8例,可2例。结论:伴有骨盆环不稳定的骨盆髋臼骨折,往往并发复合伤,手术原则既要考虑减少手术创伤,又要顾及骨折复位,特别要考虑关节内骨折复位和骨盆环的稳定性,所以往往需要切开手术入路和微创手术相结合,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